昔․今․未来の国際子ども図書館 (過去、現在、未來的國際兒童圖書館)
>>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研究報告--
昔․今․未来の国際子ども図書館
(過去、現在、未來的國際兒童圖書館)
3910108吳俊毅、3910114王景儀、3910116林秀貞
一、研究動機:
做為一座以「国際子ども図書館」為名的圖書館,所要展現的視野與宏觀的思維,除了帶領大眾了解過去,更要能看見未來,這樣的使命是在變與不變之間拿捏,有執著也有創新。
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不僅是日本少數留存下來的明治時期西洋建築,更是第一座國立的童書專門圖書館。在圖書館的本體建築上,從明治天皇時期(1906年)的帝國圖書館創建,到安藤忠雄接手的整建,與日本的一座國立的童書專門圖書館,時至今日為了迎接未來,2011年開始推動的「國際兒童圖書館第2次總體規劃」又肩負著更新的時代使命。為了能瞭解圖書館如何從承接過去的角度走向未來,我們將以圖書館的昨日(過去)、今日(現在)、明日(未來)作為主要的研究脈絡,透過圖書館本身建築特色及館內空間規劃(硬體)的實地探訪觀察,瞭解透過空間的轉變,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期待在新的世代裡,用什麼樣的空間視野擁抱人群?
從兒童文學者的典藏與推廣的角度,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不僅從典藏文物的展覽讓大眾看見過去,也試圖運用網路新媒體的傳遞,跨越空間的藩籬與障礙。圖書館又如何透過網路新媒體(專題網站)的建置,與現場展覽形式的操作和規劃(軟體),透過實際的接觸與虛擬的連結,破除時間與空間的侷限,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
這亦使我們試圖透過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的現場觀察,與官方網站資料的扒梳,藉由我們本身特有的多身份(教師、家長、兒童文學研究者)角度,跟隨其發展的脈絡,進一步探究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如何因應時代的更迭與脈動,在空間與時間的軌跡中,開創嶄新的面貌,同時扮演歷史的傳承者,及兒童讀物的守護者及推廣者。
二、研究對象:
國立國會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
(一)歷史年表[1]
1906年3月
|
皇家圖書館建設
|
1929年8月
|
二期工程建設完成了皇家圖書館
|
1935年12月
|
完成圖書館和培訓辦公室在皇家圖書館的處所
|
1947年12月
|
更名為國家圖書館
|
1948年6月
|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開幕
|
1949年4月
|
這是枝野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圖書館
|
1995年5月
|
建立“國家協調委員會,以促進國際圖書館成立了全國兒童文學”
|
1995年6月
|
“國際兒童文學圖書館建立促進核心小組”成立
|
1995年11月
|
設施使用的兒童圖書,委員會報告等要安裝在國立國會圖書館
|
1996年5月
|
|
1996年
|
拆解為鋼筋混凝土棧,老化
|
1997年1月
|
國際圖書館兒童文學製劑室安裝
|
1999年4月
|
國際兒童文學圖書館建立國立國會圖書館法部分修訂
|
2000年1月
|
國際兒童文學成立圖書館
|
2000年5月
|
國際兒童文學第一期圖書館開幕
|
2000年5月
|
出版兒童文學首頁國際圖書館
|
2000年5月
|
開始提供兒童工會目錄
|
2000年5月
|
|
2001年3月
|
|
2001年6月
|
國際圖書館兒童文學的遊客人數超過10萬
|
2002年4月
|
開始集合教科書
|
2000年5月
|
國際兒童文學圖書館完全打開
|
2002年11月
|
|
2003年3月
|
|
2003年4月
|
推出了“兒童的書數字圖書館”
|
2004年10月
|
|
2005年8月
|
|
2006年9月
|
前皇家圖書館建設誕辰100週年
|
2006年10月
|
它開始提供彩色縮微戰後佔領時期的兒童讀物,包括在大學馬里蘭PRANGE收藏
|
2007年11月
|
|
2008年10月
|
國際圖書館兒童文學的遊客人數超過一萬人
|
2009年11月
|
|
2010年3月
|
|
2010年3月
|
|
2010年4月
|
|
2010年9月
|
|
2011年2月
|
|
2011年3月
|
|
2011年3月
|
|
2011年4月
|
國際兒童文學網站重建圖書館
|
2011年9月
|
|
2012年1月
|
|
2012年1月
|
|
2012年4月
|
(二)使命[2]
對所有孩子來說,閱讀活動是「學習語言、磨練感性。提高表現力,以豐厚的創造力,將人生更更深層的生活環境所不能欠缺的條件」(促進閱讀兒童活動條文2條)。真能實現豐富社會,讓所有的孩子享受的快樂環境,是全體社會的責任。
(三)目標[3]
國際兒童圖書館是以日本國力國會圖書館法為基準的唯一國立的兒童書籍的專門圖書館,將國內外的豐富的資料及情報資源去活用而兒童書籍之有關活動及調查研究的的支援,使「兒童讀物連接世界,以開創未來」為實踐的目標。
(四)職責[4]
為了實現上述使命,國際兒童圖書館將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以下列三個基本職責來完成:
(1.)作為兒童專門圖書館之職責
國內外兒童書及有關資料廣泛收集、保存及提供,同時通過通訊傳播,變成兒童讀物等多樣活動及支援。
(2.)兒童與書籍之接觸之職責
國內外兒童書之堤供、旅遊學習、訊息傳播完全以所有兒童為對象,使他們對圖書館或閱讀有親切感。
(3.)讓兒童書籍成為博物館之職責
透過有關兒童書之展示會或有關之演講會,將兒童書的特有魅力廣和的介紹。
上記之三項職責要相輔相成。未達成這些職責必須將兒童書籍有關連之內外機構緊密聯繫、共同協力。提供有效之服務並廣泛使用,也要注意不要有地域或對象之偏頗。
三、研究方向:
為了能瞭解圖書館如何從承接過去的角度走向未來,我們將以圖書館的昨日(過去)、今日(現在)、明日(未來)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並從圖書館本身的硬體(建築特色及館內空間規劃)、軟體(展覽)作進一步的探究。此外,企望藉由我們本身特有的多身份(教師、家長、兒童文學研究者)角度,跟隨其發展的脈絡,找出圖書館如何因應時代的更迭,作出適當的更新與變動。
我們以時間來劃分,表列如下:
名稱
|
年代
|
說明
|
昨日(過去)
|
1906~1994
|
自其前身——明治天皇時期(1906年)的帝國圖書館創建——到安藤忠雄接手前的這段時間。
|
今日(現在)
|
1995~2005
|
自安藤忠雄於1995年開始著手進行圖書館的修復與翻新工程,到其2005年5月化為日本第一座國立的童書專門圖書館。
|
明日(未來)
|
2012~2000
|
根據官網上公佈的新建館計劃所預定的工期,為2012年2月到2015年6月30日。
|
四、研究問題與觀察分析:
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不僅是日本少數留存下來的明治時期西洋建築,更是第一座國立的童書專門圖書館。如此特殊的雙重特質,讓我們想從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官方網站資料及現場觀察中,進一步探究其如何同時扮演歷史的傳承者,及兒童讀物的守護者及推廣者。
(研究問題一)
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現今的主建物,前身為明治天皇時期(1906年),以建造「東洋第一大圖書館」為目的,請東京音樂學校奏樂堂建築師久留正道所設計。為了能展示帝國精神,其設計原為口字型建築,但因日俄政爭的爆發,僅完成側廊的四分之一。時至今日,在修復更新為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前,已歷時百年,我們希望能找出蘊含於建築中的昨日歷史記憶與意義有哪些?而這些昨日的歷史記憶與意義,如何在今日安藤忠雄的設計中被傳承與轉化?
(觀察分析一)
聽完圖書館的解說之後,我們了解這棟建築物所代表的時代意義與時間傳承特性,雖然最後沒有依原來的設計圖建成口字型,但也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接近L形狀)。然而從建築設計的觀點來看,建築物長度過長時,除了熱脹冷縮會導致額外應力造成裂縫外,在地震時也很容易造成建築物端部的破壞[5]。口字型的建築遇到地震時,會因為四棟建築彼此的牽絆,使之成為最不易受到損傷的結構之一。同時,其他形狀(L型)的建築物平面轉折的部分在地震時經常因為應力集中現象而導致破壞。因為主體結構上並無法完整防震,因此在安藤忠雄改建之時,除了加裝避震裝置外,在建築結構防震的基礎概念下,加了一條玻璃結構的建築,使整個結構體趨近於F型,這樣的結構就避震效果上雖不如口字型的好,但因為地下還有防震的設計,所以防震耐震的效果會比之前L型好,如此一來,原始建築的外觀和風貌得以被保存下來,而本身的防震與結構又更為優良,玻璃外觀的改變又使得歷史的古蹟有了多元的新風貌。因此,我們初淺的認為,這也是改建圖書館時所考慮到的一項重點。
針對本體建築改為兒童使用的這個角度來看,建築的內部設計也有重大的改變,最容易被注意到的是樓梯的欄杆,原始設計的比較低,間隔距離比較大,對小孩子來說並不是良好的設計,安藤忠雄先生利用玻璃在樓梯欄杆外側加高防護,既不失原有的高雅又兼顧安全的效果。其次,我們也看到了閱覽室的燈光有了平面式的設計,閱讀時的光源穩定,不會有影子阻擋,這也是精心設計的部分,還有廁所的高度、洗手台的高度、電梯中按鈕的高度、飲水機的高度、桌椅的高度(其中桌子的底部沒有桌角,不必擔心小孩撞到。)、電腦擺放的高度……,都是符合小孩子的高度在設計,電腦桌上的電線還特地從地板下直些拉出來,與地面接觸的地方,也很貼心的用膠帶貼牢在地板上,也可以看出他們對安全的重視,三樓大廳的服務台,有貼心的服務員隨時巡查電腦使用狀況,更貼心的在服務台擺設了一些小玩具和裝飾品,來吸引小孩子得注意,這些也可以看出館方對於轉型為兒童圖書館的這件事的全面考量與用心。
(研究問題二)
從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導覽資訊,可發現其針對不同的對象,區隔出不同的空間規劃與運用。我們希望可透過實地訪查,親身感受並觀察館方如何在一個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物中,規劃出一個適合兒童閱讀空間,並進一步確認「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算不算是一個「兒童圖書館」?
(觀察分析二)
從館名「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來看,初步會認為這是間以兒童為主的圖書館,但從該館於官網上所提供的中文導覽手冊中,可在「各樓層指南圖」發現館內的不同樓層所開放的對象並非全部針對兒童,像是二樓的第一和第二資料室,僅開放給十八歲以上的來賓利用。這樣的規劃,讓我產生了第一次的困惑,這真的是專門為兒童所設立的圖書館嗎?那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為兒童規劃的「圖書館」呢?在〈兒童圖書館(室)之空間規劃研究〉中,提到「兒童第一次接觸圖書館的印象,將影響其日後就學,成人階段使用圖書館的意願與行為,因此兒童室的氣氛營造非常重要。氣氛營造的成功與否,關係到兒童日後就學與成人階段使用圖書館的意願與行為」[6],從這可看出對任何一間兒童圖書館或圖書室,其空間規劃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既然身為國家級的圖書館,肩負著引領其他縣市圖書館推動兒童閱讀的重任,並以「兒童讀物連接世界,以開創未來」作為實踐目標,館方是如何規劃給兒童使用的閱讀空間呢?接下來將以實地訪查的線索,進一步探究在兒童是如何被「擺放」進「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中。
首先,從樓層來看,館方在一樓針對兒童閱讀,設置了「兒童閱覽室」,「世界知識閱覽室」,「聽講室」等三個空間。除了「聽講室」是針對三歲以下幼兒及家長的說故事空間外,另外兩間皆開放給所有兒童與成人。「聽講室」內為方便帶著幼兒的家長,地上鋪有可供幼兒直接坐下或躺下的毯子,並未提供可隨意取用的圖書,因為在這個空間所進行的各個活動,目的在希望幼兒透過聲音的聆聽而喜愛語言,為日後的閱讀起步準備。
「兒童閱覽室」是這一層最大的閱覽空間,其座椅,燈光與書櫃都特別配合兒童的需求做設計,被擺在中央的圓形椅子,更是刻意讓孩子感受被書包圍的世界。相較之下,「世界知識閱覽室」則顯得小了許多,裡面除了擺放著與世界各國文化有關的書刊,還展示日本作家作品被翻作他國語言的不同版本。但除了透過書本的文字閱讀或是聆聽故事,孩子更容易從身體的實際體驗與操作來學習抽象的知識,但在以上的空間內僅能見到一些,被擺放於書櫃頂上的故事人物布偶外,以及冷冷的地球儀外,還有服務台特別設計的學習單外,並未見到其他可供兒童操作使用的物品。從這邊可看出,一樓的服務重點在提供兒童讀物的閱讀,而非提供多樣的兒童閱讀體驗。
由於二樓本非針對兒童所設置,在此直接跳到三樓所規劃的「兒童書展覽室」,「多媒體區」,以及「大廳」。「兒童書展覽室」裡有兩個圓柱形的展區,在展示牆上可看到分別做給成人及兒童的不同高度參觀方向指示牌,圓柱形內展示櫃的高度也為了配合兒童的視線而較矮,「大廳」中的展示櫃也是如此。位在「大廳」之中的「多媒體區」,可說是館內少數可供兒童使用的電子設備,每一個螢幕都是互動式的,裡面附有電子書,桌子雖是適合兒童的高度,椅子卻通通都是給成人坐的大小,讓兒童在使用上不甚便利,和一樓的「兒童閱覽室」相較之下,這樣的傢俱設計給人一種奇怪又矛盾的感受。
再從館內所提供的服務設施,可分作兩種,一是針對帶有嬰幼兒的母親,一是針比成人矮小的兒童。在一樓和三樓的多功能廁所,不僅裝設按鈕即可自動打開的門,裡面還附有方便母親幫寶寶更換尿布的嬰兒床。有趣的是,多功能廁所皆設置於靠近女廁的地方,這或許是因為日本平常負責照顧小孩的多是母親的關係。至於,針對身高較低的兒童所提供的服務,除了之前提到的標示位置外,樓梯旁也有附有方便兒童使用的扶把,以及配合兒童飲用高度的飲水機。
雖然,館方另有方便母親餵奶的哺乳室,及嬰兒推車擺放處的各項貼心規劃,並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區分出不同的使用空間與活動安排,卻沒有提供可讓孩子舒展活潑特質的空間。這讓我產生了一種想像,想像著被家長帶進「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兒童,彷若被一個高大嚴肅的歷史巨人自上而下俯視著,他們在成人貼心的空間規劃中,細心的服務指示下,規矩地閱讀著由成人選好的「兒童讀物」。也就是說,其主體建築雖已透過安藤忠雄的巧思,
增添了「部份」適合親子使用的空間與設施,但畢竟是附加而上,並非一開始就以兒童作為主體的中心規劃,使得我無法直接判定「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是一個「兒童圖書館」,而只能認為這是一個提供「兒童讀物」的「圖書館」。
(研究問題三)
隨著網站與電子媒體急劇地普及,包圍兒童的閱讀環境產生重大的變化。為了因應這樣的環境轉變,並讓兒童閱讀活動推動有更大的進展,東京國際國會兒童圖書館於2010年9月制定「國立國會圖書館國際孩子圖書館孩子的讀書活動推進支援計劃2010」,更為了能解決館內藏書空間的日漸不足,於2011年3月制定「國際兒童圖書館第2次總體規劃」,以2015年度的竣工作為目標,決定在館方現有用地內建設新館(暫稱)[7]。我們將對照網站上所展示的內部空間規劃調整,與實地的舊館參觀比較後,從中瞭解新啟動的改建計畫背負著什麼樣的期待與展望?未來將加入哪些新元素?
(觀察分析三)
洪淑芬在〈圖書館空間利用之轉型:科技化資訊空間之發展趨勢與策略規劃〉[8]一開頭便提到「一個圖書館的建立與發展,與社會需要以及資訊科技進步,息息相關。⋯⋯為了拓展新服務或解決空間問題而必要增建新館。」那麼「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除了調整舊有的規劃外,還新加入哪些項目?從這些項目中所透露出的可能訊息是什麼?接下來將從官網上所公佈的資料,作進一步瞭解。
在「(別表)国際子ども図書館 施設拡充再編の概要」[9]所列出的新舊館規劃中,三樓原則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仍是以展覽為主的禮堂大廳。更動最多的地方是原為「資料室」的二樓,「第一資料室」改為給中學生作資料調查使用,「第二資料室」將活用原本的內裝,改造成可以認識圖書館的電子展示間。原本的「進修室及兒童服務課事務室」則是用來提供小組學習和小組進修活用的集會室。之前一樓的「兒童閱覽室」,「世界知識閱覽室」則調整為以小學生為主的圖書閱覽室。
至於正在興建的新館,是一個包含地下二層及地上三層的建物。地下兩層除了書庫,還設有可擺放設備的地方。一樓規劃成一大一小的研修室,可提供給50人或百人以上的團體作進修。二樓的「童書研究圖書室」,除了可同時展示45,000 冊書籍,並提供附有電腦的50個座位,以及可供小組討論的研修室。此外,二樓還增設一間影印室,方便使用者影印或列印資料。三樓則主要供館方行政使用,包含館長室,事務室,會議室等。
從以上的訊息,可發現以下幾點:
第一、就是舊館針對不同階段的兒童作了進一步的區隔,一樓以嬰幼兒及小學生為主,二樓則以中學生為主,將館方所設定的每一階段兒童都納入,也就是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第二、就是書庫的增加,這是大部份圖書館改建或建新館的必要目標之一。
第三、研修室的增加,包含舊館給中學生使用的二樓資料室,新館一二樓為大小團體的集會進修場所。
第四、行政辦公室的擴大,正是為了因應新館的增建後,勢必大量增加的行政業務。
很明顯地,「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此次的改建計劃,重點放在藏書空間的增加,以及提供更多空間給想要入館研究兒童讀物的群眾。實際上,「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最讓我感到讚嘆,不是其充滿歷史性,經過大師巧手改造的百年建築,也不是其為親子設計與規劃的貼心空間及設施,而是在其館內驚人的藏書與可供兒童文學研究者使用的相關資料。就像該館於官網上所陳數的三項基本職責,「1.作為兒童書專業圖書館的職責。2.作為小孩和書接觸的地方的職責。3.作為小孩的書的博物館的職責。」[10]他們不僅向下扎根,更致力於擴展對兒童文學研究有興趣的對象,最特別的是將中學生的帶入。這透露出一個強烈的意念,在日本當局設立了全國第一座為保存兒童讀物的「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同時,就將「兒童讀物」當作日本的重要文化財之一,不僅盡力地妥善收藏與保存,更努力地向廣泛大眾推廣。也就是說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未來,「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都是一個保留及延續日本兒童讀物文化的重要殿堂。
(研究問題四)
東京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肩負著連結過去與未來的使命,在兒童文學領域的專業典藏中,館方如何透過歷史文物的展示,傳遞過去的記憶與文化意念?我們將以「日本の子どもの文学−国際子ども図書館所蔵資料で見る歩み[11]」及「世界をつなぐ子どもの本―2012年国際アンデルセン賞・IBBYオナーリスト受賞図書展[12]」兩場現場展示會為探討範圍,並以實際訪查比對展覽的方式,進一步瞭解「現在如何呈現過去」?
(觀察分析四)
透過展覽「呈現過去」
位於國際兒童圖書館三樓的展示室,定期的展示著不同與兒童讀物相關主題的展覽,目前所呈現的是自2011年2月19開始的「日本の子どもの文学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所蔵資料で見る歩み」(日本兒童文學−國際兒童圖書館藏資料歷史查看) 。主要以1968年至今,以兒童讀物的介紹為主軸,依不同的年代和文學特色為分野,分四大章節做介紹:
『赤い鳥』創刊から戦前まで ― 「童話」の時代
戦後から1970年代まで ― 「現代児童文学」の出発
1980年代から1999年まで ― 児童文学の現在
現代の絵本 ― 戦後から1999年まで
子どもの文学のはじまり
(此部份的展示大綱在每一回中是不變的,但每次的展示資料不同)
每一回的展期固定搭配一位影響日本兒童文學甚劇的兒童文學家,這樣關於兒童文學史與相關讀物展示的現場展示會,至今已經是第五回了,此次參觀時所共同展示的是兒童文學作家—新美南吉的特別介紹與作品呈現。
児童文学者コーナー
2011年2月19日(土)~8月21日(日)
|
第1回 石井桃子 子どもと児童文学をつないだ石井桃子の多彩な業績を紹介します。
|
2011年8月23日(火)~2012年2月12日(日)
|
第2回 小川未明 「赤い蝋燭と人魚」など数多くの童話をのこし、児童文学の近代化に貢献した小川未明の仕事を、没後50年を機にふりかえります。
|
2012年2月14日(火)~8月19日(日)
|
第3回 谷川俊太郎 詩集『二十億光年の孤独』で出発した詩人のことばは、やがて、子ども読者にもむかいます。子どものうた、絵本など、谷川俊太郎の子どもの本の世界を紹介します。
|
2012年8月21日(火)~2013年2月24日(日)
|
第4回 宮沢賢治 宮沢賢治の童話は、賢治が貧しい現実に重ねて幻視した理想郷 「イーハトヴ」の世界で展開します。賢治童話は現代の私たちに何を語ってくれるのか、あらためて、きいてみましょう。
|
2013年2月26日(火)~8月18日(日)
|
第5回 新美南吉 「ごんぎつね」「手ぶくろを買いに」…29歳で亡くなった新美南吉の童話は、いまも広く読みつがれています。
南吉が何を語り、私たちが何を読みとってきたのか、生誕100年を機会に考えてみましょう。
|
展場的形制
在國際兒童圖書館的空間規劃中,三樓的展覽室由兩個環形的展示區域(展示塔)構成,相較於一般直線式前進的展示動線,這樣的展示空間安排,很容易讓觀賞者在參觀的過程中迷失方向,也必須在引導參官方向時多做許多安排,這樣的設計在一開始是讓我很不解的,直至現場參觀時往天花板上看去才發現,天花板上的裝飾線板圖樣是呈現三個相交的圓形,而其中左右兩的圓形圖案向下正對著的,正是左右兩座展示塔的位置,或許在設計展示塔時有考慮到,日後展覽頻繁更換會過度觸碰牆面的關係,而對應著天花板上裝飾的圓形形制的展示塔,剛好可以免除這樣的疑慮,讓展品與參觀者皆與建築保持一定的距離,至於稍微靠牆面的展示區:童謠、兒童文學者、國與較科書與兒童文學區域,也都和牆面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動線的規畫
在動線規畫上因「日本の子どもの文学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所蔵資料で見る歩み」展,在展覽內容的安排上,有其時序分野(時間性的區分),所以依序參觀是最能從古至今完整理解的方式(一方面參觀文物,一方面瞭解日本兒童文學的進程)。館方的建議參觀動線為:參觀者由入口進去後,參觀動線先由右側的展覽塔外圈開始(逆時針方向參觀),再繞至右側塔的內圈(順時針方向參觀),再繞至左側塔的外圈(逆時針方向參觀),最後參觀左側塔的內圈(逆時針方向參觀)。
實際參觀者動線觀察
實際觀察參觀者的參觀動線方向觀察,以觀察研究其他主題的同學為例,假設其並未於事前深入了解過此展示廳與展覽內容者,其參觀行進的方向為:一進入展廳後及向後走到兒童文學者展示區再向右側外繞行參觀(順時針方向參觀),參觀右側展示塔後,在繞入右側展示塔內圈(順時針方向參觀),接著繞行左側展示塔的外圈,最後繞行左側展示塔內圈(繞行左側展示塔時都為逆時針方向參觀)。大抵來說一開始仍會為圓形展場所困惑,而不知其繞行方向,但在開始參觀後半,仍會依照其張貼的指示修正參觀的行進方向。
展示會的想像讀者
所有的書本都有想像讀者,任何形式的展示會(展覽)也都有其想吸引或試圖影響的閱聽對象,位於國際兒童圖書館三樓的展示室,又是以什麼樣的讀者為閱聽對像?呈現的形式又有何特色?
在參觀前的簡單提問中,館方人員表示,三樓的展示是針對所有年齡層的大眾,並沒有刻意的以兒童、成人或兒童文學研究者去區分閱聽人,館方也很希望各個年齡層的讀者,藉由過去與現在圖書和繪本的展示,能夠勾起年長者對自己小時候童年記憶的追想,並與孩子或孫子分享討論關於不同年代童書的記憶與感動。
閱讀視線的安排
在展場的安排上,展示物的呈現分為懸掛於壁面上的圖文說明,與陳列於展示櫃裡的讀物,牆面懸掛的說明高度為一般成人視線的高度,但陳列讀物的展示櫃以成人的高度來說,則非常的低矮,透過實際的參訪估量,表面保護的玻璃高度只約到成人大腿的ㄧ半,實際陳列物的高度約在成人膝蓋的高度,這樣的成列形式,讓人很能感受到「替孩子思考的視野」,也充分的回應著館方人員所說的:希望展覽是兩代或三代人的記憶與共同的對話。
成人能藉由閱讀圖文的說明,替孩子補充與講解孩子所觀察到的展物的時代背景與由來,而孩子也能藉由進距離的實物觀察,分享不同的觀點給成人,經由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視點,促成兩、三代人間的對話,展覽除了透過現場的文物,也經由不同時代人們的對話,傳遞過去的記憶與文化意念。
五、資料來源:
1.http://aliciaisme.pixnet.net/blog/post/35495457-安藤忠雄_國際兒童圖書館@東京上野站
2.http://www.kodomo.go.jp/about/future/design.html
[12]世界をつなぐ子どもの本―2012年国際アンデルセン賞・IBBYオナーリスト受賞図書展http://www.kodomo.go.jp/event/exhibition/tenji2013-03.html
1 意見:
內容紮實的文章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