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日本東京七日親子觀察雜記 (個人報告_101台北班秀貞)

>>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日本東京七日親子觀察雜記

 
有一次,與剛從日本遊玩回來的朋友用餐,提到日本現在鼓勵生育的現象。好奇之下,以「日本年輕媽媽」當關鍵字上網查詢,找到一篇標題為<日大學辦講座,鼓勵早婚生子>[註1]。內容提到「日本的大學開辦「妊活(懷孕活動)」課程或講座,大受學生歡迎,內容是介紹高齡產子的風險,以及結婚、生子等人生規畫。這些課程不只女學生有興趣,也有男學生熱心聽課。日本政府也考慮製作「女性手冊」,從十幾歲起便開始教導女性認識自己的身體及規畫未來,以阻止日漸晚婚、晚產的社會現象。」從文中可發現,日本為了處理因晚婚造成的不孕及糖寶寶的問題,而大力鼓勵日本女性在大學畢業後,直接步入婚姻,在家相夫教子,而非步入職場。

此外,從另一位朋友聽到一個關於某一日本幼稚園的特殊規定。為因應社區人士抗議兒童嬉戲聲過於吵鬧,幼稚園規定兒童能在戶外遊戲區遊玩的時間僅限於特定的四十分鐘,不得超過。這樣的規定和前面鼓勵女性早婚生育似乎有些矛盾,既然鼓勵生育,兒童自然會增加,要讓兒童健康的發展,應讓兒童有機會可以盡情遊玩,那為何兒童遊玩的時間得受到這樣的限制?若是如此,兒童還能去哪活動呢?以上的困惑,讓我開始好奇日本的家長看待兒童的態度與方式,便決定以親子互動作為我此次日本東京七日行的個人研究主題。

以下,將從觀察到的幾個特定面向來進行描述:一同出遊的親子』,『親子腳踏車與親子空間規劃』,以及『陪伴兒童出遊的日本家長






一、『一同出遊的親子』:


一路上,我特別注意身邊跟著,手邊牽著或身上抱著小孩的家長。首先讓我留意的是孩子的數量,少部份是一個孩子,較多是一家有兩個到三個孩子。孩子的年齡差距不大,間隔大約在一到兩歲之間。所以很容易看到家長手上抱一個,娃娃車手上推一個,旁邊又跟著一個可以自己行走的孩子。另有發現一點是,與父母一同出遊的多是小小孩,年齡多在小學中年級以下,難以見到或幾乎沒有看到小學高年級,國高中以上和父母出遊的孩子。因此,接下來所觀察的親子,將以家長(父母及祖父母)和小小孩為主,不包含國小中年級以上,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從外貌來看,東京家長的打扮原則上一定保持乾淨整潔。越靠近都會中心,打扮越入時講究,像是在吉卜力三鷹美術館就看到有母親身上穿的是連身洋裝,腳踩高跟鞋;但出遊地點若偏向戶外活動(如東京江戶建築園),裝扮則會選擇較為休閒的裝扮,如:T恤,褲子及運動休閒鞋。兒童的打扮則是乾淨簡單,不會有繁複的裝飾,女孩有的著裙裝,有的著褲裝;男孩則清一色是T恤加及膝休閒褲,腳上不分男女皆穿著球鞋或涼鞋。因天氣炎熱,大人小孩頭上一定會戴帽子(有的女性會選擇撐傘),小孩的身上會背著小水壺,只要能獨立行走的孩子,也會背著自己的背包。


或許此行正逢日本的盂蘭盆節,所以可見到一同出遊的親子家庭組成十分多樣,包括母親帶孩子,父親帶孩子,父母與小孩,祖父母與孫子,或三代同堂皆有。母親帶小孩出遊是最常見,也有不少父親一人帶著兩到三個孩子出遊,祖孫出遊則較少見到。由於受限於觀察地點與方式,可觀察到的親子外出方式僅看得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用腳踏車載送的親子。電車上可看到的親子並不多,平均一節車廂只看到一到三四組親子,除非是到特定地點,如:上野公園,藤子・F・不二雄博物館,才較有機會遇到大批的親子家庭。零到三歲的嬰幼兒多由父母背在胸前,抱在手上,或是放在兒童推車裡,並未看到背在背後的孩子。能自行行走的兒童,有的會與父母牽著手,有的則是跟在父母身旁,或與手足牽著手行走。但只要孩子能走,家長就會盡量地讓孩子自己行走,就算是本來背在胸前或坐在推車裡的兩三歲幼兒。

從以上的觀察可發現,只要有小小孩,身邊一定會出現大人,除了在去三鷹美術館的途中,看到兩個年齡較大的孩子(看起來約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下,在巷弄內玩踢球。所以,日本人的親子活動多以小學中年級以下的兒童為主,也較易看到,這或許表示他們認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是需要成人陪伴的,但和台灣有一點不太一樣的是,他們時常僅由母親或父親獨自一人帶著兩到三位小孩外出(甚至包含還在強褓中的嬰幼兒),並沒有其他成人同行協助,為何日本家長可以這樣,將從以下的『親子相關產品與設施』,以及『日本家長的教養態度』做進一步的了解。

二、『親子腳踏車與親子空間規劃』:
若要讓家長能輕鬆且安心地帶著小小孩出門,便於親子外出的產品絕對免不掉。此外,政府若要鼓勵女性早婚生育,也須配合家長的需求,在公共場所設置一些便於家長照顧兒童的相關設施。以下將聚焦於外出用的親子腳踏車、公共場合的育兒設施及空間規劃來進行觀察與瞭解。

腳踏車算是東京人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帶小孩出門也十分倚重腳踏車,所以如何讓腳踏車發揮最大效用變成了親子腳踏車的設計重點。尤其在我們從三鷹車站步行至吉卜力的途中,看到有不少騎腳踏車載著小孩外出的家長,便有機會觀察腳踏車放置小孩座椅的位置與方式。若是只載一個小孩,兒童座椅會放置在後座或是家長座位和把手之間(有不同的高度)。若孩子還小,無法乘坐,則改用可供孩子橫躺的放置架。最高可同時乘載兩個小孩,但有同學看到一位媽媽胸前背一個,把手前擺一個,後座坐一個,同時有三個小孩,非常厲害。

至於在公共場合所設置的育兒設施,最容易觀察到的部份包括親子專用廁所,兒童室內遊戲區,以及育兒間。一進日本羽田機場時,就對其廁所大量設置的嬰兒放置架,以及在女廁中給小男生使用的小便斗印象深刻。但這讓我十分好奇一件事情,小男生可以近女廁,那男廁呢?如果是爸爸帶小女生外出,不知道要如何陪伴年齡較幼小的女童上廁所?由於不方便進男廁觀察,此問題留待日後確認。另外,在此行參觀的各個美術館,或兒童圖書館,由於其對象一定包含親子,每間皆附有親子專用廁所。像是東京國際國會兒童圖書館,就考量到母親可能手上抱著孩子不方便開門,在門旁安裝特殊按鈕,只要母親一按,門就會自動打開。或是廁所的指示牌,會配合兒童的視線高度擺放,方便兒童能自行辨識廁所的位置。親子廁所裡除了嬰幼兒放置架,還有可放下使用更換尿布的臺子,空間也比一般廁所大,方便家長擺放兒童推車。

在這些參觀地點中,對母親與兒童最友善的空間規劃,非東京知弘美術館莫屬。除了上述親子廁所外,另為需要哺乳的母親設置一較隱蔽的哺乳室外,更為無法一直靜態看展的小小孩,規劃了明亮舒適的兒童室,不僅有提供玩具供孩子隨意使用,更為玩累的孩子準備了可躺下覆蓋的小毯子。東京玩具美術館更貼心地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規劃遊樂空間,其中的嬰幼兒室,不僅明亮寬敞,除了讓只會爬行的嬰幼兒可透過木製玩具盡情探索世界,也讓一直在家帶小孩的母親有了一個可以稍作喘息的空間。


其實除了親子腳踏車的兒童座椅,或以上所提及在公共空間所規劃給親子使用的空間外,相信東京各處還有不少為身邊有小小孩的家長所提供的貼心設施,從此可發現,東京的家長是被鼓勵帶孩子外出的,或許他們相信這樣對親子關係及兒童的成長是有益的。那麼,家長在如此貼心的環境中,會如何與兒童互動,將是下一段觀察的重點。


三、『重視親子互動的日本家長
在東京國際國會兒童圖書館參觀時,曾在一樓兒童讀物閱覽室發現一本看似給家長看的雜誌,叫做クーヨン因不懂日文,便向館員請教,才知這是一本關於育兒的雜誌,也得知在蠟筆屋(Crayon House[註2]有販售。便決定到蠟筆屋走一趟,除了購買此本雜誌外,順便了解該書店是否還有其他關於育兒教養的刊物。

一進蠟筆屋入口的右手邊,馬上就可看到兩個大立櫃,大量擺放與育兒教養相關的刊物。封面多以兒童,孕婦或是親子合照為主,除了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做介紹,也針對不同的育兒重點作為各期雜誌的主題,如:提高免疫力的飲食,教養失敗的修復術,國外的幼兒教育介紹,從嬰兒開始的自然療法。有趣的是,當我到該店三樓的女性書籍雜誌區時,發現竟然有一格書櫃放的是給男性看的育兒專書,從書背可看到「父親力的檢測」,「爸爸作家事」及「爸爸育兒手冊」等書名。另有難得一見的爸爸雜誌,每期皆以日本國內或西方知名演員作封面主角,內容包含封面明星的育兒經驗採訪,大量育兒產品廣告,以及育兒小知識。從這可看出,日本不僅鼓吹女性早婚生育,也希望男性也能參與育兒的過程。


不只是雜誌,在一路上的觀察中,也可發現日本的家長十分重視對兒童的陪伴。不只一位同學提到,此行完全沒在電車上看到滑手機的家長,或是拿電子產品打發小孩。家長總是輕聲細語地與兒童互動對話,就算孩子可能坐不住,或稍有調皮的行為,也不會看到家長大聲斥責,僅以手勢及輕聲的口頭提點制止而已。不僅僅是電車裡,在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裡,也可看到家長陪孩子玩擺放在桌上的小玩具,或是閱讀一旁擺放的繪本,依舊保持輕聲的互動,少有吵鬧發聲。就算有孩子在館內鬧情緒,家長還是輕聲哄勸,幫助兒童和緩下來。最讓人動容的,就屬在知弘美術館裡的兩對祖孫互動,不管是為孫子講解牆上的畫作,閱讀繪本,坐在椅子上逗弄小孫子,或是帶著孫子欣賞玻璃窗外的花園,彷若知弘美術館的設立就是為了能讓他們共享天倫之樂。
 但是,在上野公園的遊戲器材區,我注意到另一件與台灣很不一樣的規劃,就是每個遊戲器材(除了溜滑梯溜下來的出口處)的周圍都沒有鋪上防摔軟墊,直接就是砂質的土地,只見孩子盡情地爬上爬下,沒有任何家長上前制止兒童做出看似危險的動作,反而大多是靜靜地坐在一旁等待。另有同學在藤子・F・不二雄博物館三樓的戶外互動區,也看到有兒童爬得很高,但家長沒有制止反而給予鼓勵讚賞,和台灣不斷制止兒童做出危險動作的家長態度恰好相反。但也讓我留意到,家長在不同場合的陪伴會有所不同,室內的時候,會不斷地與孩子有所互動,但在戶外時,則盡量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與體驗。只是,不管是室內,還是戶外,仍舊在家長的陪伴範圍內。 
     
反思與總結
這次的東京七日行,很幸運地,遇上當地的盂蘭盆節假期,出遊的家庭非常多,所以有多樣的親子組合可供我觀察研究。除了發現會與家長一同出遊的兒童多以小學中年級以下為主外,也發現有不少爸爸獨自一人帶小孩出遊。另外,也可從親子出遊的方式與地點,來了解日本如何針對此需求來設計親子設施與規劃親子空間。更重要的是,從在地書店販售的親子育兒雜誌發現到,日本已出版給男性閱讀的爸爸育兒手冊及爸爸雜誌,也進一步在電車上,美術館,博物館或戶外場地的觀察中,了解到日本家長對於親子互動以及陪伴兒童的重視。

除了自己的觀察外,也向多位同行的同學詢問對於在日本看到的親子互動有何想法,發現到同學的意見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非常讚賞日本家長陪伴兒童的態度與方式;一是覺得這些陪伴並非出自真心,而是受到整個社會氛圍使然,家長的陪伴中都隱含著約束與規範。更讓我感到訝異的是,在此行的最後一站,我向為我們簡介東京玩具美術館的館員先生,請教他在館內觀察到的親子互動在近幾年來有哪些轉變?他竟回答,越來越多家長都不陪小孩玩,只把玩具交給孩子後,就自己在一旁滑手機。我再問他,即使在館內也如此嗎?他說是的,並建議我自己去瞧瞧。果然,除了嬰幼兒區外,其他地方真的出現如館員先生所描述的現象,這讓我十分困惑,因為之前所觀察到的親子互動並非如此。

這樣的發現讓我想起另一位同學的提醒,就是我所看到的家長只是一小部份,可能大多來自於社經地位較高,或家境較優沃的家庭,才有能力付門票錢陪孩子逛美術館。而且此次參觀地點,可能只吸引某一特定類型的家長才會帶孩子來參觀,而其他不感興趣的家長陪伴兒童的方式就會有所不同。再加上我們在東京停留的時間不到七天,且受限於參觀地點,以及語言的問題,致使我的觀察必有遺漏之處。

另外,我還親眼見到兩個特殊現象,一是電車上的乘客並不會主動讓座給老弱婦孺;二是在地鐵站內,有位媽媽獨自一人從樓梯上,將坐著嬰兒的推車搬下樓,卻不見有任何人上前伸手協助。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表面行為,在在衝擊我對日本人一向多禮體貼的印象,也讓我難以定論日本親子互動的真實狀況到底為何。可以確定的是,東京人非常重視個人形象,及群體規範,是否我所觀察到的親子互動也受此影響,則留待日後有機會再到日本做進一步的探尋與研究。

[註1] <日大學辦講座,鼓勵早婚生子>2013-05-10 01:32中國時報,【黃菁菁/東京九日電】。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112013051000153.html
 
[註2] 蠟筆屋(Crayon House:是一家位在日本東京表參道的兒童書店,除了兒童繪本外,也販售有機食品,兒童玩具,及專門給女性的書籍雜誌。
 
[註3] 專給男性的育兒雜誌:育児のことならイクメン雑誌のFQ JAPAN 男の育児online http://www.fqmagazine.jp/41044/ma27/

0 意見: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