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個人問題研究——玩具如何藝術
兒文所台北班 鈕茹琳
記得閱讀宮崎駿所寫的《折返點》時,書中曾提及吉卜力美術館原本是想命名為「見世物館」,但為了使其能財團法人化,才改用「美術館」一詞,在參觀玩具美術館之前,心裡其實也是以這樣的預設看待,直到館方在演講時強調了玩具的藝術性時,才改變了我的想法。
「玩具是人類遇到的第一個藝術品。」玩具美術館的創辦人在歐洲聽到這句話後,決定回國成立美術館,彰顯玩具的藝術價值。大英百科對藝術的定義是「指利用技巧及想像力創做美學物件、環境或經驗的表達模式,以和他人分享美的情感與意識體驗」,這段話與玩具美術館陳設展品的概念不謀而合。
玩具美術館一共分為三層,一樓為辦公室,二樓設置遊戲室、主題玩具展覽區、玩具販售區,三樓則為益智玩具區和教學區,此外還有玩具醫院及手作玩具工作室等空間。展品部分,館方依照地域性陳列日本和世界各地的玩具,仔細比較後,不難從玩具的色澤、材質、外型看出不同地區玩具的藝術風格,如南關東的玩具顏色鮮豔多變,卻不如北關東慣用金色點綴顯得貴氣;甲信越的木製玩具保留了木頭的質感,成色效果又與陶瓷質感的北關東不同。
對玩具博物館而言,彰顯自身藝術價值的方式相當特別,不但有展覽品反映出玩具的藝術風格,還透過人與玩具、環境、他人的互動激盪靈感與創意,使藝術成為生活的實踐和分享,這種藝術性所帶來的審美經驗一般的美術館恐怕難以望其項背,或許這也是玩具美術館之所以使人流連忘返的關鍵所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