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宮崎駿的動畫烏托邦~ジブリ美術館組成果報告 (101台北班)
>>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探訪宮崎駿的動畫烏托邦~ジブリ美術館組
★組員:依蘭、茹琳、媛景、倍行、智立★
研究動機
『大家一起來做迷路的孩子吧!』這是三鷹の森ジブリ美術館的主題口號,入口的大龍貓也熱烈歡迎著到訪的旅客。美術館裡並沒有固定的參觀路線,決定參觀路線的不是別人而是參觀者,每一位參觀者或遊者都是館場裡的主角。美術館衷心地歡迎參觀者能來此盡情享受這一空間,做一次『迷路的孩子』。」這樣的設計是宮崎駿的期待,他說:「希望每位參觀的人都能帶著一顆童心離開,就像ジブリ工作室所出品的動畫精神一樣,透過他的動畫哲學與精緻唯美的視覺語言,讓世人體驗到珍惜大自然的重要與發揮愛的力量。讓人類對世界永遠保持著一顆好奇與愛護的心,時時關心周遭的人與大自然的一切。」
[1]
全館建築以綠地上一座地下一層、地上兩層為主,美術館氣勢磅礴的天花板、螺旋形階梯與天橋以及引誘來訪者想打開的門、宛如巨堡層峰上的神兵機器人,進入此境猶如披上動畫角色的外衣,享受著化外境趣。
美術館中也製作了許多片中場景與角色,處處埋藏著超越孩子們想像的驚喜,勾引兒童參觀時用心投入,更還原了動畫工作室、展示手稿、呈現動畫的原理與製作過程,想讓兒童參觀後同時獲得知識性與趣味性的回憶。並且,他更希望能讓來參觀的年輕人,可以萌生想當動畫工作者的志向。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本組以教師的角度切入的問題是─以這樣的主題充分體會「迷路」狀態,在多個動畫製作展覽室參觀,同時是隨參觀者自由決定路線順序,如此能夠使參觀者,產生這樣製作動畫的知識連結嗎?抑或是,展覽室的設計是如何使參觀者萌生想當動畫工作者的志向呢?這是令我們對此開放式動線與可能在每個參訪者心中如何埋藏小小動畫師的好奇點。
當初宮崎駿純粹只是想打造一個讓小孩願意由衷接納的空間而設計這樣的「見世物館」[2],像這樣只有原來宮崎駿設想像當中的十分之一的巧思,已足以營造出令孩子歡樂與浸淫想像世界的館區,是如何揉合不同的動畫元件的設計、擺設甚至是機關來達到與小朋友的互動感。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或許屬於孩子的想像園地,而身為成人的我們在一同參與這樣的體驗外,除了童心,多數人自然也想捕捉孩子遊興及歡樂的身影。但在宮崎駿美術館裡,「照像」是被禁止的,宮崎駿的想法是為了「讓大家可以無顧忌地玩耍,在充分投入中得到樂趣」、「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小孩自由才行」[3]。然而,宮崎駿也提到,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從美術館的設計裡得到興奮感。那麼進入美術館的大人們不論是否看過宮崎駿的系列動畫,是否能體會這有別於一般美術館的陳設,甚至放下原本武裝的心,一股腦兒地跳進這樣充滿動畫細胞、物場景區及充滿童趣和期待感的「陷阱」裡?而哪些元素足以喚起、啟發這些看過或尚未看過宮崎駿動畫者的注意力及想像力。這也是本組以成人的角度並以同組伙伴當中包含了尚未欣賞過宮崎駿動畫來進行研究的發想。
對於本組組員而言第一次親身參觀體驗三鷹之森ジブリ美術館,也是第一次與宮崎駿動畫世界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過去,僅能透過動畫來感受宮崎駿大師的動畫魅力,這次大家以兒童文學研究所學生身份參觀美術館,也試著以「兒童文學研究者」視角出發,就美術館各項展覽、設施為媒介,開啟自己與宮崎駿動畫世界的連結點,為自己上一堂充滿「六感體驗的課」。在《折返點 1997~2008》一書裡,宮崎駿提到有關海流、海景的述說,在回想碩一上學期進行動畫課程時,游老師也曾提到宮崎駿的動畫裡有許多與水相關的場景。也因此,本組對於三鷹之森ジブリ美術館中如何展示「水景」感到好奇,由網路上的資料初窺美術館的全館平面圖時,第一眼就先看見位於南邊出口右方那一條細長的河流,還有在Inokashira Park裡的那一潭藍色標示。至於哪兒代表人工湖?或哪兒是池塘?相信這些答案也在ジブリ美術館中和宮崎駿爺爺一同歡迎我們的到來日才能揭曉了。
研究對象
三鷹之森ジブリ美術館─又稱ジブリ美術館(ジブリ),當中的「ジブリ」又譯「知步里」「ghibli」[4]。它是一間位於日本東京都三鷹市井之頭恩賜公園內的動畫美術館,由大師精心策劃,魅力亦如其動畫一樣,已吸引無數來自各地的宮崎駿迷前來朝聖[5]。其正式名稱為「三鷹市立動畫美術館」。
館主是身兼作家、漫畫家、動畫導演的宮崎駿。首任館長是宮崎駿長子宮崎吾朗,2005年6月24日由中島清文接任第二任館長。美術館的主體建築物共有三層樓,外觀取法自奧利知名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 Hans),也頗類似地中海沿岸的希臘式民宅。所不同的是,美術館外牆像是披上了五彩色塊,一區區地呈現鮮明的糖果色,某個角度看來也像是顆巨大的軟糖。美術館色像極了走出畫面的卡通城堡,到處充滿了異想奇趣與一些精心規劃的秘密通道和處處令人驚喜的設計,吸引了許多好奇的孩子穿梭其間,在這裡可以說即使迷路了,也是一件很愉快的體驗。
美術館地下一樓為介紹動畫歷史與製作過程的常設展覽館,並有動畫短片放映廳(土星座劇場-可查詢最新放映場次;這次8/14到訪時展出的正是くじらとり)。這裡名為「土星座」的電影放映廳,專門播映ジブリ工作室出品的短篇動畫(這裡專映),參觀當日播放的是「くじらとり」(TheWhale Hunt),談的是關於一群幼童與鯨魚的冒險故事,雖然沒有中、英文字幕可看,但相當富有童趣。一樓則展示宮崎駿導演的手繪稿及原貌重現的動畫師工作室;窗戶上裝飾著繪有宮崎駿作品主角的彩色玻璃,仔細觀察這些精巧的圖案,以《神隱少女》有十多個圖案最多。[6]二樓右翼的展示主題為宮崎駿的動畫工作室,那兒原景重現的樣貌,彷彿宮崎駿只是稍事離開座位一會兒便回來的感覺。其空間的擺設非常生活化,而二樓左翼則規劃為特展室,那裡有數不清的動畫原稿、分鏡圖、腳本,喜歡動畫的人或許可以在此找到動畫的靈魂。順著通往二樓的階梯可到達三樓《龍貓》中出現過的巨大龍貓巴士─那是兒童最喜歡的遊樂場地,歐式落地門向外推開可況著籠狀螺旋梯登上屋頂,茂密的綠叢間出現一座《天空之城》中出現的巨型神兵機器人(近乎是以1:1高達四公尺的高度矗立著─而且那裡離蔚藍的天空最近)。由此附近的天橋可以俯瞰二樓色彩鮮豔的餐廳及歐式鄉村風格的中庭,那裡不論大人或小孩都依序輪流把玩舊式汲水筒與合照。另外在美術館中也附設了「草帽餐廳」,講究環保的空間與用餐設計,將自然採光透過天井巧妙地引入,且飲料中的吸管都是由麥管取代,在此可以享受充滿動畫藝術創意的美食及有機簡餐,用餐者的動畫想像在此可以得到逗趣的滿足。而二樓東西翼的專賣店則以陳列及銷售宮崎駿知名動畫當中的藝術品、及各種頗具巧思的創意飾品;另一端則是展售動畫製作的出版品,包含已裱好的動畫原稿及畫冊。
美術館門口訪客可以看到宮崎駿開設博物館的理念:「ジブリ美術館是故事的開頭,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你。」美術館的門票是以動畫的膠卷底片加工製作而成,分為好幾種不同的動畫圖案;美術館館內遊覽線如迷宮般,原本未有特別的路線規畫,並刻意讓「迷路」成為了參觀時的樂趣,參訪者經由隨意觸摸展品、各種巧思設計,親身感受到宮崎駿動畫世界的豐富童趣。宮崎駿曾表示他不希望美術館只是一棟門窗緊閉的展示品空調室,他理想中的美術館,陽光和新鮮空氣都能進入室內,觀眾們可以輕鬆自在地與展品互動。
ジブリ美術館的門票採預約制,一天有四個時段可供遊客參觀,門票必須過網路預約電話預約或在日本當地的超商購買。台灣的遊客主要是請旅行社幫忙代購,價格雖然比日本當地貴了些,但可以讓持票者不限時段進入。而ジブリ美術館內也是禁止攝影的,在大門口附近有宮崎駿親自落款的叮嚀─請大家勿攝影及拍攝的告示牌。
據了解館內有小電影院,會隨著不同日期播出不同的小動畫─「影片沒有中、英文字幕可看,但有趣的內容與活潑生動的畫面,讓人即使語言不通也能會心一笑」,而所有館區設計處處蘊藏驚喜,各式展示間可以讓孩子們可以了解動畫製作的過程,相信可以滿足所有宮崎駿迷的好奇並隨著動畫元素的跳躍重新喚起內心記憶中宮崎駿動畫作品的美妙音符。
研究問題
一、以老師的角度:
在宮崎駿的迷路原則之下,如何使學生在參觀完之後產生「動畫製作的概念」順序?
或萌生想當動畫工作者的志向?
或萌生想當動畫工作者的志向?
研究發現:
如同前面研究對象所述,三鷹の森ジブリ美術館的主體建築物共有三層,外觀取自奧地利知名的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
Hans),也有著類似地中海沿岸的希臘式民宅外觀,不過不同的是,美術館外牆披上了五彩的色塊。
進了門,順著弧形木梯進入地下室,樓梯旁的彩繪玻璃上鑲嵌著許許多多的動畫角色和場景,如果是宮崎駿動畫迷,應該從一下樓梯,就能夠開始玩起尋寶遊戲了!進入地下室,映入眼簾的就有許多不同的路線可供選擇,有一般的樓梯、電梯、旋轉梯這可真是一個迷宮的好開始呢!
樓梯右手邊是「開始搖動的房間」,這裡是宮崎駿從小夢想的房間,從一進門的作手邊的寶藏箱上的簡易動畫開始,右手邊有一棟娃娃屋,屋內展出幾部高知名度動畫的賽璐璐片原稿;其中有兩個窗戶是關著的,這樣的設計更引起觀看者的好奇心,動手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間現代化的動畫工作室,另一間是餐廳,裡面有宮崎駿的縮小人形,大師還幽了自己一默,在臉部裝了一個豬鼻子,活像《紅豬》的男主角。
接下來,這間房間裡依序介紹了動畫的製作原理,有物理的機械轉動,利用圓形的旋轉所產生的視覺誤差導致的簡單動畫,還有七個運用重疊效果產生景深的視窗,最最特別的是「龍貓碰碰跳」,這是一件以《龍貓》為主軸的作品,立體模型加上閃光,利用旋轉(一秒18次)使原本靜止的龍貓巴士,就在大家的眼前動了起來,龍貓巴士眨眼、擺腳,黑小鬼高興地咧嘴而笑、拍動翅膀,龍貓每跳一次,手上的傘和身體的曲線就會變形一次。再加上阿月和小梅兩姊妹生動的裙襬和髮梢,讓我看到了無形的風的存在,整件作品精巧非凡,令人讚嘆。
而在臨出口前的兩部機器,運用的是所謂的電影原理,也就是最初的動畫架構─活動畫片(Zoetrope),這些膠卷的轉動和呈現在螢幕上的動畫,讓觀賞者看到了動畫產生的原理,搭配手上被做成門票的膠卷,我想對於動畫的製作,操作者除了親自體驗的樂趣外,應該也能對動畫構成產生初步的了解了。
接著在「開始搖動的房間」對面的是「土星座」放映廳,這裡播放著ジブリ美術館專有的動畫,這次看到的是《與鯨魚共游》故事敘述在鬱金香幼稚園(ちゅーりっぷ保育園)裡,星星班(ほしぐみ)的孩子們正在玩著積木,他們將積木組成一條船後將它命名為「大象獅子號」(ぞうとらいおんまる),並且幻想他們就乘著大象獅子號上在大海尋找鯨魚。鯨魚將受困在海上的孩子們安全送回陸地,孩子們也送上花圈以感謝鯨魚。鯨魚爽朗的笑聲也真是吸引人呢!此外,土星座放映廳的窗戶形狀到關閉的方式,都令人有身處在太空艙內的感覺,這樣細心的設計,是否也暗示了動畫可以帶妳到任何想去的世界的意念呢?
上了樓梯,這裡是特別展覽,這次的主題是有關鏡頭,從放大鏡、望遠鏡到潛望鏡,各式各樣的鏡頭讓觀賞者親自去操作,相當好玩;我想這也是可以讓人發現:原來,從各種鏡頭下的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身為一個動畫工作者,當然可以決定你所想看到的角度。接著來到KATA․KATA THEATER,這裡更是將動畫中利用視覺殘存所產生效果的原理,隨著觀賞者的動手操作中獲得初步的認識,例如,利用半圓的鐵片去輪流遮住左右兩張圖片,由我們控制遮住時間快慢,就能控制動畫的動作快慢。透過實作、結合原理進而連結知識,對於動畫製作的系統概念,也能作概略的掌握。
下一個展覽室是動畫工作室,看起來像是原封不動地把工作室搬到美術館裡頭,空間擺設非常生活化,隨處可見宮崎駿的手稿、巫婆、飛行器,還有動畫繪製的繁複過程;尤其是那張配色的圖,密密麻麻的顏色代號,精確的細節實在令人讚嘆。這裡有數不清的動畫原稿、分鏡圖、腳本,絕對會讓人大呼過癮。還有最令人震撼的是那疊堆起來一桶又一桶的「筆塚」和菸屁股,可見創作過程的艱鉅。
這些展示品的用意,是宮崎駿想讓年輕人知道:所謂的動畫其實是一群人耗費相當多的心力、超時勞動所製作出來的。即使明知或許借助電腦的力量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但基本上真實手感的動畫是人類繪製出來的東西。[7]這些東西的呈現,展現出了不同於一般的展示品的概念,這些並非只是資訊的概念,而是充滿了「人的氣息」。宮崎駿不僅把人和環境的意念注入動畫裡,就連這裡所有的展示品,也注入了他對人和環境的關注。真是信念始終如一呢!
在探索過ジブリ美術館後,除了驚艷於被眼睛所見的種種巧妙設計外,更令我心動的是,設計者宮崎駿對日本(也就是國家)未來的用心。他視孩童為國家的重心,設計處處是以孩童為出發考量,讓孩童擁有超越想像的未來,他對孩子的力量充滿信心,這樣的意念怎能叫身為老師的我不佩服呢!而且在感受現場氣氛之餘,我想應該也能萌生「我將來想當動畫工作者」的志向吧!畢竟寶箱裡所裝入的種種物品,在在都顯現了宮崎駿的夢想,看到了宮崎駿的夢想得以在動畫世界裡實現,擁有夢想的人,也會想跟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吧!
夢想的實現:龍貓森林
據說,在日本只要看過「龍貓」的小朋友,都會要求父母帶他們去森林裡拜會龍貓,因此不斷地有人寫信給宮崎駿詢問住有龍貓的森林在何處。其實,宮崎駿創作《龍貓》時確有所本,電影中住著龍貓的雜木林,其實就位於橫跨東村山與埼玉縣所澤市狹山地區的森林,以「淵之森」之名為世人所知。那裡有一座如普通公園般大小的山(八國山),森林中有橡樹、松樹、槐樹、櫟樹、竹子等樹木,彼此融洽地生長在一塊,也許在某個地方也生長著龍貓的巢穴所在─楠木,那裡有著蓊鬱的森林形成一座巨大的隧道,除了行走的小徑外,其餘皆是一片深綠。如同動畫描繪在主角皐月和朋友就讀的學校與村莊是一片稻田與農地,此處近年已組織為生態公園(此處成為觀光景點的東村山公園與其他生態公園最大的不同,在於直接將村莊的稻田與農地編入公園)。對於宮崎駿而言,淵之森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此處自1927年以來,不斷地受到開墾,綠地一直減少,更於1996年被選定為住宅開發地後,宮崎駿立刻與市民團體站出來捍衛森林,而同年「龍貓故鄉基金會」成立開始發起全國性的募款運動且宮崎駿接下會長一職並自掏腰包捐出三億日圓。透過募集大眾資金的方式(達30億日圓),得以逐漸買下狹山附近的昂貴土地(成為市有地)。總算具體地保留下綠地,作為環境復育的基地,此地也成為東京近郊親子同遊和學童校外教學最受歡迎的去處,也許是因為這樣,那一片翠綠更讓人感到珍貴且無價。[8]
從這個故事看來,宮崎駿的作品對日本的影響何其之大,或許,在參觀過ジブリ美術館後的青年觀眾們,或許早已在心中種下想當動畫工作者的種子了,期待在有朝一日,也能有另一位大師說,當年他就是因為參觀過ジブリ美術館而進入動畫這個創作世界的。
(源自網頁 http://e-info.org.tw/node/72140
中的截取照)
參考自,褚士瑩《在天涯的盡頭歸零》台北:時報文化,2011年,頁17。(引用狹山地區)
二、以成人的角度:
1.為何館內完全禁止攝影、拍攝?
2.何種特質的成人能與宮崎駿美術館產生共鳴?
2.何種特質的成人能與宮崎駿美術館產生共鳴?
3.如何尋找大人身體內的「童心」。
研究發現:
玩的天地,期望能使孩子們感到「新鮮驚奇、歡欣雀躍」[9],並進一步將這份快樂之情分享給身邊的人。參觀美術館的過程中,本組組員刻意觀察孩子在參觀過程中的感受,發現他們臉上的表情充滿各式各樣的變化,有時聚精會神的研究展品和說明,有時瞪大了雙眼和嘴巴發出讚嘆,有時又露出只有自己才懂的會心一笑,由此推知ジブリ確實有種能吸引孩子的魔力。只是令我們意外的是,受這股魔力感召的對象除了孩子之外,也有不少成人。
那麼,是什麼因素使成人也在這個空間中得到和孩子相同的感受呢?宮崎駿曾提及多數大人來到館內「走來走去都是為了拍照」[10],他們在陪同孩子參與體驗的同時,除了自身的樂趣之外,也想捕捉孩子歡樂的身影,雖然拍照留念作為回憶的一部份無可厚非,但為了幫自己或小孩拍照卻會對其他孩子說「請讓一下」,或是讓小孩坐進貓巴士裡面[11],無意間打斷了其他人參觀的樂趣,也剝奪了他們恣意遊玩的權益,因此宮崎駿在館內設下這道規定,目的是希望協助孩子們從父母的相機中解脫出來,專心吸收、感受與體會館內的所有元素,用心靈的感動取代具體的相片與體會豐富童趣的況味。《折返點》裡有段文字:「我希望大家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好好去看,並且珍惜在館內的參觀時間。」這段話顯現了宮崎駿對人與環境互動的看法,在他眼中,感官能在感知環境裡的種種因子後,協助人們轉化各種發現,進而塑造意義,若有其他不必要的諸如照相一類的干擾,便會使意義在產出的過程中受到影響,變得不夠純粹完整,唯有身心徹底的沉浸,方有發現驚喜的可能。
在ジブリ美術館中,宮崎駿運用許多巧思規畫展品的陳設方式,雖刻意消弭參觀動線,卻又亂中有序。整體而言,一樓的重點是解釋動畫形成的原理,各種能說明動畫因為視覺暫留而誕生的裝置琳瑯滿目的擺開,一個個生動活潑動作在參觀者面前不停展演,給予大家新奇有趣的感受。二樓將焦點放在電影從構思到上映的過程,以及電影技術演進的歷史,當然也有著名的宮崎駿工作室。三樓則設置了紀念品區和書店,不僅能讓大眾帶回館內的驚喜也能更深入了解宮崎駿及其他藝術工作者的作品。每個樓層雖有各自想表達的主題概念,卻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呈現,例如人們有非常多實際操作的機會,透過自己的雙手和雙眼享受放映動畫的樂趣;明亮的空間裡有可以躲藏的黑暗小角落,滿足想調皮一下的心情;藏寶箱掀開後有令人意外的驚喜,使人總是忍不住想發出驚呼。這些別出心裁的安排是宮崎駿想送給參觀者的禮物,只是當他看見某些參觀者淡然走過,不願駐足停留思考時,也不免發出如斯感嘆:「不看的人還是不會用心去看」[12]、「看了全景視窗之後只覺得『哦!是海底啊』就走過去了的,也不光是大人而已,有的小孩反應也是如此。可見得小孩之中有『大人』,而大人之中也有『小孩』」[13],由此可知,宮崎駿希望取悅的是能與他心有靈犀的參觀者,其篩選標準正是是否用心去觀察、發現,這些人被他稱為「小孩」,用來與代表世故的「大人」作區隔。另外,在創辦ジブリ美術館之時,他曾寫下自己對美術館的期許:「想打造這樣的美術館:有趣好玩,又能使人心變柔軟的美術館;能夠實現各種東西的美術館;確實貫徹想法的美術館;讓想玩的人玩得痛快、想思考的人有所領悟、想感覺的人有所感受的美術館;還有,讓人在離開的時候,覺得心靈比進來時更加豐富得美術館。」[14]這段文字的訴求對象實為所有不分年齡到館參觀的民眾,他們擁有一顆好奇的「童心」,童心雖最常顯現在孩童身上,但若成人也具備同一特質,相信他們將與ジブリ美術館一起發出精采的共鳴。
宮崎駿的動畫是許多人兒時共同的回憶,參觀過程也不乏大人小孩同時驚呼「トトロ」一詞,足見美術館裡擺放與作品相關的角色確實能喚起興奮的火花,但在《折返點》一書宮崎駿對展示品的看法是:「不希望打造只討ジブリ迷歡心的場所,不希望打造陳列ジブリ美術館既有繪畫作品的『懷舊美術館』,想打造成光看就覺得快樂、能夠傳達製作者心情,讓人對於動畫能夠產生嶄新見解的場所。」[15]由此可知,宮崎駿並不打算藉由自己作品裡的情節、角色使民眾回到兒時,勾起對童趣的緬懷,而是想透過展品呈現某種視野和嚮往,使人們能回返內心最純粹的場域,燃起對世界的好奇,因此設置展品時他刻意避開公仔、大型塑像,使ジブリ工作室的作品成為襯托動畫主題的配角,透過散點式的點綴營造鮮活的趣味,但真正的感動卻來自於人類創獲動畫的靈光、技術改良的堅持,以及作者為了使作品盡善盡美投注的大量時間與心力。宮崎駿認為只要能營造讓孩子的心靈能自由奔放的空間,就能引出體內的積極正向力量,好奇是探索的起點,也是迎向未來挑戰的活力來源,他曾對孩子展現高度的信心,認為孩子比大人更值得期待;儘管如此,有些童心未泯的成人身上同樣具備如斯強大的力量,於是,宮崎駿便透過源源不絕的創意、與動畫相關的諸多主題、互動式的佈展方式,悠悠喚醒成人體內的童心與好奇。
三、以兒童文學研究者的角度:
1.觀察「水景」、「海景」在展覽館內的展現方式,包含廁所窗景。
2.以「兒童文學研究者」身份,觀察美術館內參觀的孩童,他們的喜悅聲、歡呼聲
2.以「兒童文學研究者」身份,觀察美術館內參觀的孩童,他們的喜悅聲、歡呼聲
、驚喜聲、嘎嘎笑聲、哭泣聲……。
3. 進入美術館的大人們不論是否看過宮崎駿的系列動畫,是否能體會這有別於一般美術館的陳設,甚至放下原本武裝的心,一股腦兒地跳進這樣充滿動畫細胞、物場景區及充滿童趣和期待感的「陷阱」裡?而哪些元素足以喚起、啟發這些看過或尚未看過宮崎駿動畫者的注意力及想像力?
3. 進入美術館的大人們不論是否看過宮崎駿的系列動畫,是否能體會這有別於一般美術館的陳設,甚至放下原本武裝的心,一股腦兒地跳進這樣充滿動畫細胞、物場景區及充滿童趣和期待感的「陷阱」裡?而哪些元素足以喚起、啟發這些看過或尚未看過宮崎駿動畫者的注意力及想像力?
研究發現:
以「兒童文學研究者」視角於ジブリ美術館啟程 ─航向巨型動畫世界
(一)與ジブリ美術館的第一接觸
帶著兒童文學研究者身份,終於進入ジブリ美術館,由於每天入場參觀者必須於指定時間分批進入,因此一進入館內大門之後並未感到擁擠。順著樓梯而下的入場設計,似乎給了首次參觀者一種即將進入神秘地帶一窺究竟的新鮮期待。參觀ジブリ美術館我從未完整看過任何一部宮崎駿的動畫,到達地下一樓展覽館時立即有一種進入不同時空的感覺,所有看到的軟、硬體設施,對我而言,都是那麼的新鮮又帶有些許的陌生感。
首先,我給自己些許靜立觀看四周的機會,環看地下一樓大廳,似乎置身於一棟西式建築物內。挑高的大廳就好像是一處接待會客室,氣派中不失溫馨、有種被輕輕歡迎的感覺。陽光灑落下來的溫暖立刻解除了心裡的陌生感,再搭配上館內的黃色燈光,那樣的訊息彷彿在告訴我:「親愛的參觀者,無論你是什麼身分,請盡情享受在這裡的每一時刻吧!」聞著一樓大廳中的氣味,舒適的溫度加上暖暖的陽光味道,身體裡的分子也似乎興奮的跳躍起來。此時,聽見了從身邊開心呼嘯而過的孩童聲,不遠的前方傳來熟悉的中文交談聲,還有輕柔細語但聽不懂的日語夾雜在這大廳內,小小的空間卻是整個大世界。
這樣的身、心、靈與美術館的第一次接觸,觸發了我莫名的感動。當下我立刻覺得整棟ジブリ美術館宛若一部正在上映的巨型動畫,每位參訪者都成了動畫的主角之一。所有的演員在沒有劇本安排、走位設計的情況下,認真自在的演出『大家一起來做迷路的孩子吧!』。
(二)步上立體舞臺
結束一樓大廳的參訪,帶著兒童文學研究者的身份與新增的演員身份,開始參觀館內的各項展覽。最開始,當然是極力尋找與「水景」、「海景」相關的展覽設施,不過似乎有些令我失望,並未如預期的能看見真的大型水景設施,或是海景。只有在寄物櫃區那裡,看到了霍爾的城堡場景壁畫:
二樓草帽餐廳外面,看到了巧思設計的水龍頭、汲水器:
廁所裡沒看到其他相關水景,不過漂亮的鑲嵌玻璃與地燈也頗吸引人:
雖然沒有看見預期中的特殊水景展示,但還是處處發現驚喜。例如許多較為低矮設計的小拱門,穿越過去時,總會幻想在下一轉角是否會迸出個宮崎駿大師作品中的人偶,在另一邊與我打招呼。「幻想」也該是兒童文學研究者該具備的另一項能力吧!
進入其它展示間,有一區如同自然科學博物館區,許多可以實際動手操作的器具,這樣的Hands-On體驗,滿足了許多大人、小孩,也因為能實際動手操作,更凸顯了參觀者在這部巨型動畫中的動態感。各個空間中,可以看到參觀者以不同的姿態居處於美術館裡,或蹲、或站、或軀身行走、或小心翼翼的攀爬,這樣的畫面組合真是生動、有趣極了。
(三)兒童的參與
在美術館內另一觀察到的景像,就是幾乎聽不見兒童的哭鬧聲與大人們的斥責聲,大家都非常有默契地一同盡情享受美術館內的空間。在龍貓巴士區,兒童們規矩的排隊,輪到進場時,開心的爬上、爬下在安全的環境下與龍貓巴士擁抱、探索。另外,為了兒童還有許多貼心的小腳箱,讓每位兒童都能自在的看到所有的展覽品。有位小男孩光是在單一區域的展覽前,就可以專心駐足停留十分鐘以上,只是因為他喜歡觀看令人驚訝的魔術箱,魔術箱內有玩偶,在魔術箱開始轉動並加上燈光之後,玩偶開始動作了起來。在他身邊的家長,沒有催促他,任由那小男孩趴在玻璃前靜靜的、一遍又一遍的看這魔術人偶動畫。
(四)兒童文學研究者ジブリ美術館觀察與體驗
參觀ジブリ美術館,我發現了「動」、「靜」間的美感呈現。
「動」的美感:
動態展覽品、館內工作人員、在龍貓巴士上開心玩耍的小孩、牆上大時鐘分針與時針,一分一秒的走著、館內光影的變化、參觀的大人與小孩,其中小孩有許多獨幕劇演出:
獨幕劇一:迷路的小孩
一位小女孩順著旋轉樓梯而下,到達大廳後約停頓五秒,默默低下眼淚,慌張向前小跑幾步然後又轉身回走。流淚準備大哭時,順利看到大廳旋轉樓梯再重新走上二樓與父親重逢。
獨幕劇二:驚恐的小孩
一位被爸爸抱在懷裡的小女孩,看到一張龍貓有「黑嚕嚕」的劇照嚇的一直別過頭去,抱緊爸爸。但爸爸第一時間以為小女孩沒注意到,還再轉身一次想讓小女孩看清楚。這回小女孩嚇得直用腿踢爸爸,並將爸爸摟得更緊,他父親才明白小女孩不領情。
「靜」的美感:
靜態展覽品、音樂的輕聲播放、靜置的龍貓巴士、牆上的大時鐘…等等。
前往日本前,問了學生是否看過宮崎駿的動畫?每位學生都如數家珍般的一部又一部的說著片名,臉上綻放著快樂記憶笑容!參觀完ジブリ美術館後,我心中確實被啟動了想將每一部宮崎駿動畫都細細觀賞完的衝動。更巧的是回來台灣後,我真的在迪士尼頻道上觀賞到了「崖上波妞」,而且還一連兩天都觀賞到了,我被那可愛的小魚兒感動了,動畫裡她是如此的天真、可愛。
我真慶幸自己是兒文所的研究生,在這次日本行參觀ジブリ美術館的過程中,它提醒了我要隨時隨地記得停下腳步,細細體會身邊一切人、事、物,就會找到如兒童們心中那份對事物最純真、真實的感動。
參考資料
《折返點 1997~2008》宮崎駿,東販出版。
《超感人博物館 :日本主題收藏所23選》曹文瑞, 出版社:宏碩文化
〈宮崎駿的根本哲學-「簡單就是力量」〉,曾寶璐,2005,《商業周刊》,第896期
《日本的另一種玩法》─尋找…宮崎駿…之旅,李炯俊文字.攝影,大田出版。2012年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