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尋訪心靈的原風景整組報告(101台北班李依恬、張宛婷、梁元梅)

>>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壹、研究動機
  岩村和朗先生說燃燒的杉葉味道、栗子的澀味、蜂群嗡嗡的聲響,是他童年經驗中,永遠不會忘懷的記憶。這些與大自然共處的經驗,也成為岩村先生創作的養分來源,他稱這些叫做「原風景」。在幼時,「原風景」是具體存在的,隨著岩村先生回到東京後,具體存在的漸漸轉化成在心中的一種意象,在創作時,如翻開腦海中的斑駁相簿,一張張帶有懷舊古意的相片出現,並躍然在他的繪紙中。
  收起庸庸碌碌的生活筆記,才驚覺回顧自我、找尋最初的那份感動並不容易,我們如何讓心靈回復到最純淨的狀態,然後看見心靈的原風景?岩村先生構築、實踐他的夢想,並且用心呵護,身為一個創作者,也保持對作品的高度純粹,也許只有一種理由,卻是無數個信仰集合而成,於是給了我們一個啟發:踏上繪本之丘,尋訪心靈的原風景。這個尋訪,包含對岩村先生的創作理念、繪本之丘美術館的空間概念,也將會回顧到我們本身,即使我們尚未是一個「創作者」,但我們願為開啟更多的小小「創作者」而努力。
   
本組以岩村先生的創作理念「原風景」為出發點,並以三種角度進行研究與討論,期望能夠尋訪到那心靈最初的風景,並且能分享給孩子,讓孩子學習漸漸構築心中的風景,藉由繪畫、閱讀、寫作、拍照等,將這股能量儲存下來,作為滋養他們人生一輩子心靈美田的養分。

貳、研究對象

一、 岩村和朗(いわむらかずおIwamura Kazuo)
()生平記事
  岩村先生1939 年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工藝科,雙親都是小學教師。五歲時因為戰爭疏散到東北秋田縣,到七歲才又回到東京。在戰後不富裕的時代,爸媽加上六個兄弟姊妹只租得起四坪大的小房子,每天都像畢業旅行一樣大家排成一列睡覺。不過屋子雖小,周圍卻有很大片的樹林,岩村和兄弟們每天總是在樹林裡玩到天黑才肯回家。這段小學時代在樹林玩耍的記憶,也成為岩村心中不可抹滅的原風景。
  他在大學時期,曾參與NHK幼兒節目的動畫製作,在往後展開圖畫書的創作時,也因此特別重視賦予畫面戲劇性,其所著繪本作品中,每隻動物的表情與畫面的安排,處處充滿著戲劇的味道。
  1975年,他帶著妻子和五個小孩離開東京,到車程3小時的栃木県益子町居住。他和家人一起設計房子、建造畫室、引水源、種蔬菜,在這個大自然的舞台上,他更能敏銳地感受到四季的變化,觀察到每種、甚至每個動物的不同個性,常常出現在其屋外的松鼠、老鼠或青蛙等小動物們,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他書中的主角。岩村先生說:「走在樹林中,就好像被母親抱在懷裡一樣,總會湧起一陣不可思議的安心感。」[1]其創作靈感除了大自然,還有很大部分來自於家庭生活。尤其兒女誕生之後,一舉一動都在岩村的筆下變成了活靈活現的繪本主角。[2]
  岩村先生想為孩子創造一個能夠同時享受繪本世界和大自然的念頭也從不斷的創作和歷練中開始浮現,在這樣的想法和堅持之下成立了「繪本之丘美術館」,館內除了充滿生命力的館藏之外最特別的便是在繪本中出現的生物主角們也都實際生活在繪本之丘當中!而岩村先生的另一個堅持,就是希望美術館不僅身在自然中,還要有一座農場!希望透過觀察和體驗讓孩子更進一步的體會生命的意義,岩村先生說:「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好的說書人,和這裡的動物、居民們一起為這片土地編織更多的故事!」

()中文出版品:
14隻老鼠系列》:圖‧文/岩村和朗
7隻小老鼠系列》:文/山下明生 圖/岩村和朗
《我愛吃餅乾》:文/間所壽子 圖/岩村和朗
《森林裡的松鼠系列》:圖‧文/岩村和朗
《愛思考的青蛙系列》:圖‧文/岩村和朗
《你要去哪裡?去看我的朋友!》:圖‧文/艾瑞‧卡爾(Eric Carle)岩村和朗(Bethel,2009)

(
)得獎紀錄:
1983
年獲得日本繪本獎。
1985
年或日本小學館繪畫獎。
1986
年獲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
1996
年以《愛思考的青蛙》獲講談社出版文化獎繪本獎。

二、 繪本之丘美術館(いわむらかずお絵本の丘美術館)

  於1998 4月開館,喜愛親近大自然的岩村和朗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多親近大自然,因此和家人一起設計,在那須郡馬頭町的丘陵中建造了「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美術館座落於大片青草地小丘的上方,為了保存週遭自然環境的原始風貌,岩村先生沒有刻意栽種美化的植物,只有在夏天來時修剪野草,因為不要讓草長得比小朋友還要高。
  
(一)開放時間:10:0017:00(最晚入館時間1630)
(二)參觀費用:成人900日幣,()高中學生700日幣,小學生500日幣,
        兒童300日幣 ,20人以上團體必須預約,享有10 %的折扣。
(三)休館時間:星期一
(四)地址:〒324-0611 栃木県那須郡那珂川町小砂3097
(五)電話:0287-92-5514FAX0287-92-1818
(六)館長:岩村和朗
(七)注意事項:禁止吸煙、展覽照相。
(八)美術館得到的建築類獎項:
   1、平成10年度マロニエ建築賞(栃木縣)
   2、平成11年度優良木造施設優秀賞(木材利用推進協議会)
   3、第3回木材活用コンクール最優秀賞・林野廳長官賞(日本木材青壯年團體連合會)
   4、第3回JIA環境建築賞・一般建築部門最優秀賞(社團法人日本建築家協會)
   5、ハートビル認定建築物(1997年)


參、研究問題與方向
一、以教師的角度(依恬)

  日本和台灣的社會面臨了同樣的問題,在不斷創新的媒體環境之下,孩子們會不會朝著遠離大自然的方向前進呢?那些過去在孩提時代中蘊育出的感性以及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否在快速的現代生活當中逐漸消褪?身為一個幼教現場的工作者,希望能透過繪本之丘美術館的實際訪查,探究出美術館是如何結合閱讀與自然環境,又有什麼是我們能夠延伸運用在台灣的教育現場的方式。







(一)、尋找原風景-美術館舉辦的各項活動。
    美術館內有三個主要的展示空間:讀書區,展示空間和商店。展覽室和大廳主要展覽為具有主題性的作品、書籍。活動則定於大會堂討論和會議中心,還未前往時查到的資料如下:
 1、岩村和朗說故事、朗讀、簽名會。
2、作家作品展覽:近期展覽為「老鼠系列三十周年紀念展」。展覽內容巨細靡遺的介紹了老鼠系列的創作經過和隱藏在繪本中的每個小故事。岩村老師談到關於生長在戰後的童年裡,記憶中最幸福的畫面就是一家人圍著飯桌共同分食僅有的食物,這樣的美好時光便是老鼠系列故事中常常共有的餐桌場景,岩村先生心中的那份溫暖幸福,也透過了畫面永遠的保留下來。
 3、農場見習:到美術館參觀的小朋友們,除了可以欣賞到館內展出的畫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到繪本之丘的農場裡參觀見習。在農場裡小朋友可以跟著有經驗的農夫佐藤先生學習如何種植作物,播種、插秧、照顧作物、收成,可以在牛棚裡看見活生生的牛,像岩村先生一樣親身體驗自然,感受生命。(曹瑞芝,2007)






    此次參訪中我們詢問農場是否會配合展覽企劃推出與繪本內容相呼應的的活動呢,岩村先生表示在農場見習的部分,主要還是以農場主人願意提供的為主,彼此並沒有這樣的合作關係,主要是由於農場主人也是隻身在維護,主要是提供一個自然的環境讓所有的大小朋友來探索。但除了親臨現場的感動,我們也在網站中發現館方會不定時的將一些自然生態的觀察放到網路上分享,也吸引了許多民眾前往美術館時會想去找尋那些影片中的主角們。

4、自然觀察會:邀請生態學家帶領大家觀察自然生態。
 5、音樂會。

(二)、走進故事裡-孩子在美術館中的活動。
   除了圍繞在美術館周邊的豐富自然資源可供孩子盡情探索,筆者觀察孩子們進入美術館後所進行的活動相較於一般美術館的展區導覽之外還有哪些不同呢,可依照不同的區塊做介紹(以下名稱為筆者暫定):


1、兒童閱覽區:展場中部置著一處符合兒童自由拿取的圖書區,設置著較為低矮的桌椅和開放式的書櫃,明亮的採光,讓孩子們能夠更加親近繪本。
2、遊戲操作區:散落在展區中的兩處,其中一區為繪本圖畫製成的拼圖,讓孩子從找尋的過程中再次發現圖畫隱藏的細微樂趣;另一區則是將故事中老鼠們的「帽子桌上遊戲」手工製作成真實的教具,供參訪的民眾體驗繪本中的樂趣,岩村先生表示這也是童年時和兄姐共同發明的遊戲,也有計畫要將這套遊戲製成商品推廣。


3、親子閱讀區:展場中也有一般高度的桌椅,桌上散落著許多作品,可以觀察到許多民眾會坐著翻閱欣賞,也觀察到這樣的設施讓爺爺奶奶能夠舒服的坐著同時也享受念著故事給孩子聽的美好時光。





(三)、帶回來的更多故事-帶入台灣的幼教現場來做推廣閱讀
  反思現今幼兒園的語文區教學中,大部分會將繪本分層設置,按照教學主題定期展放不同的繪本,但考量到學齡前的孩子語文能力的不足,除了提供孩子自行探索圖畫的機會,也會將每個繪本利用共讀時間對孩子分享甚至討論扮演。另外在語文區也會設置一些操作性的教具像是故事手偶、故事圖卡排序等等。
  這次的參訪讓筆者聯想到許多引導孩子走進故事的方法,像是結合閱讀與操作,挑選合適的繪本圖書同時也將故事中的樂趣部分製作成教具供孩子操作,體驗故事場景;另外,假使環境允許的範圍也可以營造一些小小的田地和自然情景,在帶領孩子閱讀這些自然繪本時,也可以透過真實的體驗活動讓孩子去採拾自然的芬芳,就像活故事裡面。



    最後在親子推廣閱讀的部分,其實是在現場的教師一直想積極推廣卻無奈消彌於大環境中疲憊的部分,在聆聽岩村先生分享一位讀者成長後仍然回憶起媽媽幼時念故事的聲音,大家都紅了眼眶,這樣感動的經驗,除了再次的增強了對於共讀的信心,對於如何舉辦共讀活動也多了一些借鏡和想法,像是健全幼兒園的借書制度,讓幼兒園的繪本可以成為小型社區的閱讀中心,也可以舉辦假日的閱讀分享,提供家長一種共讀的方式和經驗等等,期待也將在繪本之丘的感動在小小的教室中展現。
 
 
二、以家長的角度(宛婷)
※觀察重點
1、適合親子共讀的題材: 
   岩村和朗擅長刻畫細膩的家庭情感,纖細、柔和、充滿感情的插畫作品,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帶來一股無形的安全感,撫慰了親子之間彼此的心。日本廣負盛名的圖畫書推廣者松居直就強調:「圖畫書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而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讀的人把本身的內涵與圖畫書結為一體,傳入孩子的心中。這種言語的體驗和心靈的溝通,是幼兒自己看書時無法體驗的。前往岩村和朗美術館的路上,交通並不像東京市區方便,必須自行搭車前往,無形中也篩選了一些參觀的對象~除非對岩村和朗繪本有興趣的參觀民眾,否則一般民眾想前來,想到交通的不便利,難免會有所考慮。
    岩村和朗本人分享,他一個月會在館內說故事兩次,與大家分享他的創作,他提及一段來訪者的小故事:前幾天有個媽媽帶著20歲的孩子來慶生,他問年輕人:「你還記得媽媽說故事給你聽的樣子嗎?」,年輕人: 「我到現在還記得,媽媽將我抱在懷裡,坐在他的膝蓋上聽故事的感覺」。說完,當日同步翻譯的游珮芸老師也紅了眼眶。這是一個平實的生活故事,從岩村先生口裡說出,卻如此的動人深刻,因為平凡,更顯珍貴。他還分享親子共讀的美好:將童年讀過的好書再與自己的孩子分享,是在美好不過的。如果閱讀可以透過親子間的互動永續傳承,那個歷程充滿了親子之間的閱讀樂趣,更能凝聚親子之間的情感,閱讀及繪本所帶來的意義,遠超過存在的價值。原風景~喚醒心中最初那片看不見的風景,卻看見了心中最渴望被撫慰的心,在雜木叢裡。

    這次參觀,恰逢十四隻老鼠繪本系列誕生30周年紀念,今年38歲的我,在8歲的時候繪本就誕生了,30年後,繪本仍相當受歡迎,我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愛這系列的繪本,老鼠家族的手足關係,小女兒仍堅持牠們是:老鼠哥弟(哥哥、弟弟,而非兄弟”)。所以當岩村先生提到:將童年讀過的書 再讀給孩子聽的當下,的確感動在場很多人。                     


 
 
     岩村先生解釋原稿所隱藏的意義:我們所看到繪本裡滿桌豐盛的食物,都是作者之後才加入畫面裡頭,一開始的時空背景,是在戰爭之後,那個食物匱乏的年代,每天上桌前對於食物的出現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期待。

2、開啟兒童哲學之對話: 
    他創作一系列繪本《愛思考的青蛙》,希望扭轉父母對孩子發出疑問時的反應:成人(這裡指陪伴幼兒閱讀的成人),在與孩子分享繪本故事的過程中,常急著解決孩子對故事內容的提問,例如:孩子問為什麼青蛙會呱呱呱?大人急著解釋~因為在求偶。大人的解答或許能提供孩子正確的自然知識,但也阻擋孩子繼續思考提問的樂趣;但是以《愛思考的青蛙》繪本為例,青蛙和小老鼠之間的對話是沒有固定答案的,倘若父母親在與孩子分享:「路到底通往哪裡?」這段對話,彼此的答案將有無限種可能...或許同時也隱藏了哲學對話的開始。岩村和朗美術館裡沒有過度華麗的裝飾,大多是以原木的裝潢來顯出他的樸質與真實,館內有設置小小的閱讀區塊,前往參觀的民眾可以在此閱讀,或操作十四隻小老鼠當中的簡單遊戲。這樣的設備中,觀察到親子互動的片段,親子共同閱讀繪本,孩子會停下來問一下家長問題,過一會兒,又開始回到書本裡。雖聽不懂他們談論的話題是什麼?但是這樣的對話模式(這裡想表達的是孩子指著書中內容向家長提問,家長帶著孩子尋找答案或討論),就是簡單哲學對話的開始,一切的思考在美術館內蔓延開來



    館內展示的帽子棋,是從十四隻老鼠故事裡延伸出來的益智玩具,如何玩?如何進行?遊戲規則?都是親子之間可以討論的議題。不斷的出現思考、對話的情境,成人與孩子共同前往哲學的思考世界。


3、共享生命的美好: 
   岩村和朗的繪本只想傳遞一件事:「生物跟人類共生共存,一隻小蟲在田裡活得好,才有整個大生活圈的繁榮」。當父母與孩子分享繪本之後,或許能開啟孩子對大自然、小生物探索的興趣,造就了親子出遊的好時機,孩子可以藉此多親近大自然,觀察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觀察每一個值得被關注尊重的小生物,進而尊重愛護自然環境,共享生命的美好。岩村先生提及,雜木林的風景影響了他的生活,30年後再到雜木林,讓他回想到童年時光,於是誕生了十四隻小老鼠的故事。他也說明,他畫的是老鼠的生活,應該也跟老鼠一樣住在檜木屋裡,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而不是住在東京的公寓。我也觀察到了,在前往美術館的路上或周圍的環境,種植了一些不知名的蔬果,岩村先生說:「沿途的蔬果是公共的,大自然共有的食物都可以摘取」,進入了充滿自然原始呼喚的情境,感受到共享生命的美好。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一):前往美術館的路上排列著整齊的小木塊,等待著再現的價值。
(圖二):途中看見用細穀殼滋養的農地,孕育著新的農作物。
(圖三):小心著個刺刺球,摸上去可是很痛的。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四):館外可見隨時來造訪的小昆蟲,這隻蜻蜓自在地停留在草叢中。
(圖五):沿著樹林走下去會到哪裡?聽說是片小農場,可惜當天時間不夠,但這也是下次非再去不可的好理由。
(圖六):走在雜木林裡,彷彿走入母親溫暖的懷抱中備感安慰。


三、以兒童文學研究者的角度(元梅)

【參訪前觀察重點:】
1
、岩村先生作品和美術館的連結性是什麼,比如在空間規劃上、意象概念,與繪本呈現的意象一致或不一致的地方。
【參訪後觀點:】
繪本之丘美術館的空間不大,室內空間大致分成展覽區(每期主題不同)、圖書閱覽區(親子可一起共讀,或是岩村先生本人會說故事。)、商品暨輕食區。在室內空間裡,隨處可見十四隻老鼠的意象,不論是紙窗廉、還是擺放在樑柱上的公仔,到廁所的圖示,由此可知《十四隻老鼠》對岩村先生的重要性。
   
而室外空間著重在視野的延伸,從馬頭町的山丘上往下看,一覽無疑的草原、樹林映入眼簾,尤其室外還有放置大大小小的石椅,散落擺放著,目的是全家大小一起坐在石椅上,每個人的視線都不會被擋住。另外岩村先生不刻意修剪花草,他希望孩子看到的是最自然的狀態,一花一世界,我們怎知只是一根草、一朵花,它們所蘊藏的生命有多強大?
繪本之丘美術館並沒有所謂跟繪本一致或不一致的地方,因為它就是繪本本身,也是岩村先生將他窮盡一生追求的理想與夢想的呈現。從《十四隻老鼠》出發,到松鼠與青蛙系列,關注在自然,探索自我的「原風景」,最後是走出繪本與讀者互動、希望讀者親近自然。




2、走出美術館,看見的是更寬闊的大自然,也是岩村先生更想呈現給孩子的自然空間,那麼,是否有一天,美術館將不是重點,而是如何將自然的美好留在人心中更為重要?
我在聽完岩村先生導覽後,隨即就跑到室外的草地上躺著,我看到了很多隻螞蟻,螞蟻爬過了我的身體,為了探尋還咬了我幾口,那比手指頭還小的生物,咬的那一口卻很扎實有力,這是生命的追尋;而其他隻螞蟻則繼續努力搬動已死去的昆蟲屍體。
我繼續躺著,看著陽光從樹葉縫間穿透下來,閃閃發亮。當我坐起來,發現了大小不一的石椅,於是跑到每張石椅上坐著,看著前方的景緻,突然,一隻老鷹在天空盤旋,牠在尋找獵物,或者,牠是享受翱翔在風中的自由暢快。
人與自然本就不該分開的,而這也是岩村先生將美術館建立在森林之中、山丘之上的原因,如果我們不回歸與自然相處,就無法明白每個生命所遵循的規律,那是共生,也是生命可以不停延續的一種契機。躺在草地上的我,去感受這些純粹,確實過度浪漫了,但「自然」能夠將人心中對事物美好想法的浪漫給勾勒出來,不需要背景音樂,也不需要過多的解釋。
    美術館很重要,因為它是帶領人們通往自然的一扇門,走過這一趟後,更加明白,岩村先生的理念。






3、從《14隻老鼠系列》到《尖石山的冒險》最後再到《愛思考的青蛙》,岩村先生的作品呈現是越來越簡單,但卻是可以有層次的獲得啟發,也就是說每個年齡層、或不同領域人士的人都會有不同思考,即使是那麼簡單的圖像,卻是不簡單的意義內涵,在簡單中包含著不簡單意涵的作品,該是如何形塑的?
【參訪後觀點:】
岩村先生在導覽《十四隻老鼠》的特展時,再度提到自己的成長過程,他是在二戰後期出生的,日本經歷戰敗,死了300多萬人,而侵略亞洲的行為,也讓他感到抱歉。19458月戰爭結束後,他被送到東北部秋田祖父母的家,12月回到東京。隔年上小學,東京仍是美軍空襲後,那付蕭條、荒涼的景象,當時他居住的環境,旁邊都是雜木林,他常與兄姐、鄰居在期間玩耍,在那段時間,他們一家八口住在一起,擠在一間小屋子裡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萌芽了《十四隻老鼠》的故事。
    他特地提到自己所畫的第一張〈十四隻老鼠〉初稿,細細一看,會發現每隻老鼠的碗裡面都很空,而缺了一角的椅子則是因為老鼠肚子太餓而咬掉,在左方的樓梯出現了扛著食物回來的老鼠爸爸,樓梯下則是雀躍等待爸爸回來的小老鼠。


    我所提到的「簡單的圖像」,並不是指線條簡單,而是圖畫中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象,但是每個人能夠感受到多廣多深的層次又不盡相同,如果一幅畫就能說出不同的故事,這其實就是不容易的事情。
    出生在大時代下的岩村先生,經歷過因戰爭而與家人分離的生活、幼時的三餐不繼,卻淬鍊出他對事物的柔軟與敏感度,因為那段在雜木林生活、遊玩的記憶,在他心中久久無法忘懷,讓他一生都在追尋心靈的「原風景」。一個雋永作品的產生,絕對是人生歷練後最精美的呈現,越複雜的環境往往是極端的製造著光明或黑暗的意象,而岩村先生走向的是絕對美好的所在。
    或許,我們都該不停探訪心靈的「原風景」,不斷的迷失後,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心靈的所在。





肆、參考資料
一、相關文獻
1
、謝依玲著。《帶著童書去旅行》。台北:天衛。201203月。
2
、林雪香。《生命與生存議題的探索-岩村和朗系列圖畫書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3
、彭懿。《遇見圖畫書 百年經典》信誼出版社。200612月初版。
4.
岩村和朗《愛思考的青蛙》上誼文化公司2006 07 01   

二、網站
1
http://ehonnooka.com/ いわむらかずお絵本の丘美術館 (2013/7/27)
2
http://blog.roodo.com/toffee/archives/2690967.html曹瑞芝(2007),繪本之丘美術館,樂多,大師們的童心與靈感──來自於大自然。(2013/7/27)








[1]謝依玲著。《帶著童書去旅行》。台北:天衛。2012年03月。p.85
[2] 同上註,p.86

0 意見: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