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顯示具有 第一次成果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第一次成果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吉卜力美術館組◎綜合討論會一:吉卜力的再追尋

>>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吉卜力美術館組◎綜合討論會一:吉卜力的再追尋

參訪前的問題思考

  1. 宮崎駿的動畫通常都有強烈的主題與意念要傳達給觀眾,或者是夢想追尋的偉大,或者是孩童世界天真幻想的童稚樂趣,或者是對於人類戰爭與殺戮的批判,或者是對於自然生態保護的哲思,那麼宮崎駿所建造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子的空間?是否將他在影片中的想法都收納進博物館中了?
  2. 美術館中有五個房間介紹動畫的產出製程,是如何呈現的呢?和台灣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安排上又有什麼特別不同的地方值得學習呢?
  3. 美術館中為兒童所安排的活動空間是如何規劃的?是否會舉辦相關課程與活動?
  4. 為什麼稱為「吉卜力」?這也是之後網站中會介紹的。
  5. 黃玉蓮的《幸福の卡通之旅》八場日本卡通追尋之旅中,裡頭就有吉卜力的介紹。書中提到她在龍貓森林中迷路,也提到了龍貓森林的背後象徵意義,如果時間允許我也很想實地去感受看看,之後也會將這個部份作為介紹的一個重點。(龍貓森林在崎玉縣似乎有些遠,待查!)
  6. 吉卜力美術館中的販賣部也是ㄧ定要去的地方啦!既然宮崎駿已經將Totoro的肖像權賣給龍貓基金會了,那我好奇,這兒會賣什麼樣的產品?仍然可以看到基金會開發的相關商品嗎?另外,是否會有相異於市面販售系列商品的紀念品?希望可以拍照,雖然機率很低很低,我覺得。
  7. 有些在英文網頁上點選了也沒辦法得知內容的,例如The Hunting House、The Whale House等,可能要實地確認是否有特別的空間,或者真的只是圖檔而已。


參觀後的討論提問

1. 關於美術館本身的疑惑:(與原題1、2、6相關)

(1)以美術館本身的成立目的與定位探討:宮崎駿建造吉卜力美術館所要傳達出的主題意念是什麼?他如何地將自己的想法落實於美術館中?又是如何地將作品隱藏在美術館角落?或者為何成立吉卜力美術館?吉卜力美術館與其他的美術館相較如何地凸顯特色?

(2)以美術館本身的地理位置作探討:美術館為何選擇在東京?既然選擇建造在東京,為何又不像其他的景點一樣易達(地鐵站的出口之類的)?他如何將吉卜力美術館隱藏在大都會中的?如果從不同的方向進入美術館,使否各有不同的感受?例如,風之散步道、井之頭恩賜公園……?(可以討論不同方向進入吉卜力的感受,參考書例如《幸福の卡通之旅》)

(3)以美術館的建築形式與環境營造作探討:(與(1)會有些許重複)宮崎駿如何地呈現出自己的作品?是否取法奧地利的百水公寓?建築本身還有哪些特色?例如:(how and what)如何或者有哪些設計空間,營造出兒童遊戲與冒險的驚奇感?如何將自然的風與陽光帶進美術館中?高塔的設計目的為何?綠意的規劃有合特別之處?其他硬體設施尚可見的驚奇有哪些?

(4)以美術館本身所呈現出的展品作探討:門票的設計與入園方式的管制有合特別?各個展覽場中所能見的的展品有哪些?他們呈現出什麼特色?或者參觀之後的感受為何?同時試著思考為何以這樣的形式、這樣的空間、這樣的互動、或展覽方式呈現,例如:動畫室介紹動畫原理、當季主題展覽---波妞(有封閉式的展覽櫃,也有可以操作的球或海浪……)、龍貓公車(小朋友可以玩的大型絨毛玩偶)、機器人的位置(放置在高台,是否更能想像天空之城的幻奇?)、紀念品區的產品有何特色……

2. 為何取名「吉卜力」工作室?
3. 組員提到在參觀美術館時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圖像,例如《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人面鳥,這些圖像是否對宮崎駿而言有啟發性的意義存在在,因而特別被擺置進美術館中?又這些圖像原本的靈感來源可能來自何處呢?例如《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人面鳥可能來自於德國的小說《鬼磨坊》


關於問題的初步回應

1. 參觀過程可感覺宮崎駿想要分享發生在一個動畫師身上的工作歷程與創作初衷:

(1)一樓動畫室介紹動畫發展源流並融匯展示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成果。其中那些因著機關或器材而啟動的動態影像,其實是經由在靜止中尋找動作的連結,又在連續動作中切割出靜態的畫面,不斷地順向、逆向,循環、重復,那是動畫師的瘋狂腦袋才做得到的事,藉由一樓不同的展覽形式,讓常人得以一窺究竟。
(2)土星放映室中播放的動畫片,the whale hunt,取12格/秒的規格,以一種拙樸、畫風近似原作繪本樣貌的的姿態出現在一個僅容80人的小戲院。傳達的是說一個簡單故事的感動,而非最新的動畫技巧。
(3)宮崎駿所創造出來的動畫角色被安置的方式是自然、不做作的,並沒有按照年表或其他排列方式來呈現,少數特意將體感做出來的,如龍貓公車、機器人或是入口處的大龍貓,是為了加強觸感的感受,因此館內並沒有大型人像公仔,一幅彩繪玻璃一個意象,要的不是偶像化的營造。
(4)角落暗藏玄機,讓參觀過程充滿驚喜,呼應前述的自然存在。如:原窗內的小煤球、窗邊顯影的貓偶、窗景外的藍天等。

2. 美術館並無明顯館內館外之區分,有許多過渡地帶:推開彩繪玻璃門即到一個小露臺,或可坐看遊客或是簡單吃個三明治。通往餐廳的小橋是一個過道也是一個可將脖子轉360度好好觀察美術館建築的地方。龍貓公車體驗區往外的小露臺,是一個退離的空間,同時又是進入神秘高塔的起點。這些過渡地帶同時是讓陽光和風自在流動的地方。

3. 入口為向下延展,製造一種探秘的興奮感,而非往上的崇拜。一樓旋轉鐵梯,雖不在一樓進來的主要動線規劃之內,但是很容易抓住小孩的目光,邀請童心滿滿的來客拾級而上步入秘境,縱使大人一起加入爬樓梯的行列,也會發現略小的尺寸設計,以及終點處的小門,讓人仿佛置身愛麗絲般的奇異世界。

4. 「吉卜力(ghibli)」,原意為「在撒哈拉沙漠吹著的熱風」,取此名應該就是帶有「要在日本的動畫界掀起一陣旋風」的意味。「吉卜力」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偵查戰鬥機所使用的名字,由此可見宮崎大師真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飛機迷。雖然說現在工作室是叫做吉卜力(ジブリ),不過後來卻發現其實發音有誤,真正發音應為ギブリ( 類似 ㄍ一 ㄅㄨ ㄌ一),但已經來不及改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短篇作品「GHIBLIES」會取為「ギブリーズ」,而不是「ジブリーズ」的原因。(http://blog.roodo.com/feueauvent/archives/900393.html 2000/09/18)

預計研究書寫的介紹文

主題(1):吉卜力的建築

我們沿著風的散步道,進入井之頭公園,尋找隱匿其中的吉卜力美術館,隨著路旁里程數的遞減,興奮之情反而增升。宮崎駿本人是喜歡散步的,因此我們也跟隨著他的腳步,逐步踏入他的美術館。對於吉卜力美術館的建築,首先,我們想要先探究宮崎駿創建這座美術館的一些獨到思考,他所勾勒的美術館藍圖,所想要傳遞給參觀者的思維以及我們所參訪觀察到的美術館形貌等等,在與我們初出從網頁所讀到的介紹作對照,比較看看美術館想呈現出來的空間是否和我們實地參觀感受相符。接著,我們將對兩位建築師作介紹:百水(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與荒川修作,這兩位建築師的作品奧地利百水公寓與天命反轉屋都曾讓人與吉卜力美術館聯想在一塊兒,其中的連結性何在,我們會試著座簡單的介紹。


主題(2):尋找吉卜力的翅膀

擬從宮崎駿對飛行的狂熱切入,探討宮崎駿筆下的動畫世界與吉卜力美術館內俯拾皆是的飛行意象。再由飛行的主題延伸,深入介紹美術館內的展覽規劃,從一樓的動畫歷史到二樓的動畫工作室,發掘宮崎駿對動畫溯源以及展望未來的態度。最後,綜合以上觀點,希望說明宮崎駿作為一個動畫導演,如何運用他獨到的統籌能力(我更想說的是「妥協的能力」)率眾完成並營運這個美術館,成功的妥協並不會讓美感犧牲,「動畫」不只是無邊的想像,就像宮崎駿的電影常以真實人物和實際建築為藍圖一樣,活在現實當中,才能擁有想像的翅膀。

主題(3):血拼的天堂-Mamma Aiuto紀念品商店

「Mamma Aiuto」。斗大的幾個英文字配上一個似曾相識的動畫人物頭像,讓人不禁聯想這二者的關係為何,一開始看見幾個英文字會以為是英文,但怎麼念都沒有英文的腔調味,換成日文唸唸看也是沒有那種日式的腔調在,到底這個店名是什麼意思呢?進入店中,穿過狹窄的走道、琳琅滿目的商品充滿了這小小的一間店,剛開始人潮尚未湧進時,會覺得剛剛好,但當人潮逐漸遽增時,狹窄的走道反而變的更加讓人寸步難行,在吉卜力美術館唯一的一間紀念品商店讓人既喜愛又害怕。
除了那些精緻美觀又兼具實用的商品陳列在眼前之外,意外發現駐守在店裡的老船長悠栽悠栽的穿梭其中,令人心生好奇,卻又感到趣味橫生,是在舉辦COSPLAY嗎?還是說這是宣傳的手法呢?

完整版本請詳見:
http://docs.google.com/View?id=dckxrc3n_261ztqhntgx

Read more...

兒童書店組◎綜合討論會一:傳遞知識的日本兒童書店

>>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兒童書店組◎綜合討論會一:傳遞知識的日本兒童書店

一、研究設定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之旅」的「兒童書店組」利用2009年7月1日至8日參訪日本的機會,進行研究考察,希望可以藉由兒童書店實地觀察及資料搜集,歸納日本兒童書店經營模式,作為台灣兒童書店,甚至是童書出版業產銷的參考。
  由於此行主要活動區域在日本東京,組員首先確認幾家位在東京的兒童書店,作為觀察重點,包含位在表參道的複合式兒童書店「蠟筆屋」(Crayon House)、銀座的教文館「納尼亞國」(ナルニア国),並參酌各方意見以及2007年6月《MOE》雜誌,日本兒童書店的專題報導,考量時間與動線,選擇幾家書店做為店面觀察:東京神保町的兒童書店「書屋」
(BOOKHOUSE)、二手童書店「三輪書房」(みわ書房),以及位在吉祥寺的社區型書店「奶奶的寶盒」(おばあちャんの玉手箱)、小型繪本書店「湯姆盒」(Tom’s Box),西荻窪的兩家二手書店:「公雞文庫」(にわとり文庫)、「興居島屋」等,以及福音館出版社附設的售書區。此外,兼採訪以作家中川宏貴為號召的小咖啡廳書店「歌本咖啡」(Song Book Café)等。

  在確定參訪兒童書店的採訪店數後,設定下列題目,作為重點觀察:

  1. 書店成立時間、店面大小、營業時間、休假日、是否為連鎖店。
  2. 書店主要經營理念。
  3. 調查主要販售書種?
  4. 書店除了售兒童書籍以外,是否有其他產品與服務。
  5. 是否有任何促銷活動?例如特別折扣?
  6. 是否有定期舉辦活動?如果有,活動的內容是哪些?對象是誰?有收費嗎?效果如何?
  7. 店內的工作人員有幾人?需要負責哪些工作項目?例如:基本門市清潔、電腦文書、收銀、客服、郵寄、整理圖書、美工文宣等?
  8. 經營上是否有面臨房租、空間、專業人才缺乏等?或者其他問題?
  9. 是否和當地的兒童圖書館做任何的合作?
  10. 店面擺設的原則,例如台灣書店有的依照作者姓名、出版社、讀者年齡,有沒有低幼的書擺得比較低,年齡層高的擺比較高的思考?
  11. 童書店和童書出版產業有密切關係,請問,日本童書出版近幾年有不景氣的問題嗎?如果有,對書店的經營,有沒有衝擊?網路書店的出現,對實體兒童書店是否有影響?
  12. 小書店與客人的互動有哪些?(例如:小型書店比較容易和客人交朋友?有沒有在這裡從小看書看到大的熟客?)
  13. (此問題只對繪本作家中川宏貴先生的書店而言)有「鎮店作家」,會不會比較好?比起其他書店,這是否會讓客人感覺特別不一樣?


上述1~13觀察與記錄方向,主要作為店面觀察與網路搜尋重點,而13則針對可以採訪到店主中川宏貴的Song Book Café提問。

二、觀察與討論

  在觀察東京兒童書店前,先透過網路與書籍,搜尋店面資料解決上述部分提問。而到了東京童書店現場,才發現原先預設的觀察重點,基本上是以台灣兒童書店為本位所做的思考。經過書店現場觀察,分析日本兒童書店,和台灣童書店最大的不同:首先是,日本兒童書店很少看到折扣書,和台灣甚至新書出版就開始打折的情況非常不同;其次,多數日本兒童書店陳設十分樸素,相較於台灣大型兒童書店的陳設玲瓏滿目,有很大差異。
  至於日本和台灣兒童書店產生上述兩者差異的原因,無法透過現場店面觀察得知,於是從日本返國後,繼續進行深度探究,經過進一步資料蒐集,以及詢問曾經在日本留學,對於日本兒童書店有深入研究的紅蕃茄出版社前執行人邱承宗,發現兩國童書店的差異,必須回歸到書籍銷售的通路,還有通路和出版社之間的分工做比較,才能進入問題的核心。
  於是擱置行前列出的童書店觀察重點,將兒童書店與通路、出版社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日本兒童書店的圖書交易制度和台灣不同,童書店經營的想法和做法不同,甚至,連購書者的想法也不相同,以致產生上述的差異。以下分別將兩者間的核心差異,列點說明。

(一)日本和台灣圖書交易制度比較
  兒童讀物經過出版社編輯、付印、出版後,再由經銷商將書籍送達兒童書店,其間的圖書交易制度,比較日本和台灣有何不同?張豐榮在〈淺析當前出版產業問題與解決之道〉一文中,說明兩者的差異。日本採「寄賣交易制度」,亦即「委託販賣制」。張豐榮解釋:「在書店陳列的出版品如果賣不掉,在一定期限內可以退貨。超過期限未退貨即視同買斷。」(頁12),文中並指出,此交易制度的優點為:因為能退貨,書店不需要冒賣不掉出版品的風險,在書店陳列更多商品,也給讀者更多選擇機會。缺點則是,因為可以退書,導致出版量激增,供書率經常會超過書店的販賣率。甚至書店採購人員,會不負責任,輕易下訂單,導致退貨越來越多的情形。
  相較之下,台灣的交易制度主要採的是「月結制」,張豐榮解釋:「以當月進貨金額作為應收貸款。沒有退貨期限,永遠、隨時都可以退貨。」(頁13)這也是和日本最大的不同。而因為這種方式造成前幾年,台灣出版社以出書換現金的作法,造成經銷商和書店龐大負擔,於是目前有大型連鎖書店採用寄賣制(例如誠品書店)或銷結制(例如金石堂書店),亦即下游的零售商賣出多少書,就結多少款項給中、上游的供應商。而寄賣制和銷結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庫存書的所有權歸供應商所有,後者庫存歸零售商所有,但同樣沒有退貨期限。
  上述是日本和台灣的書店交易制度比較,更大的差異點,根據邱承宗的解釋,不在於交易結帳的不同,而是出版社和經銷商以及書店之間的工作分工。以日本兩大經銷商東販和日販的業務來說,在書籍尚未問世時,拿著樣書一家家拜訪書店店長,彙集情報告,重要的是,將預估的出版社印量告知出版社,以便精準的掌握書籍的印量,以及做為編輯的參考。早期還沒有電腦連線,書籍書版後必須依賴夾在書籍中的長方形印刷物,作為回條,註記數量的多寡和配送書店,作為經銷的參考。而經銷商的業務在跑書店的過程十分艱辛,夏天汗流浹背,冬天挨冷受凍,兩腿拼命行走,都是希望書店能夠替書籍做更好的宣傳和服務,例如書店規劃書籍的動線擺設等。

(二)日本兒童書店很少打折
  誠品信義店資深員工林家成觀察台灣出版市場時表示:


某些出版業者為了應付連鎖書店以折扣搶奪市場而抬高定價,還為連鎖書店吹噓銷售量,這種市場亂象在鄰國日本是很難發生的,他們有一套業者都能遵循的促銷規則,每年只有週年慶才可以打折優待,若有業者冒大不諱,其他業者甚至會鬧到國會抗議。(林家成,2006,頁24)
  以此次觀察日本兒童書店來看,因為今年是天文年,在「蠟筆屋」、「奶奶的寶盒」、「BOOKHOUSE」、「納尼亞國」等兒童書店,都可看到和天文相關的書籍展示區,方便讀者選取購書。正因為日本書籍經銷商負責書籍行銷規劃、書店負責賣書和收集情報,所以也堅持應有的利潤。在東京除了少數書店,像位在二手書店街神保町的「BOOKHOUSE」有少數的折扣書,以及特定的二手書店有販售折扣書之外,其他成人或兒童書店幾乎都是以定價出售。因為不打折,版稅可以完整的回饋給創作者和出版社,這和台灣折扣滿天飛,幾乎新書一出版就作七九折促銷活動的情形大大不同。
  在台灣,很少有經銷商能做到日本經銷商所做的工作,多數只是被動等待經銷商做例行的書籍上架、下架和回收的動作。台灣的童書出版社除了業務單位需要出來拼業績,很多編輯都得幫忙行銷,現在更是被要求企劃書籍出版時,就得確定行銷方式。加上通路要求折扣、降價,出版社為了獲得應有的利潤,除了提高定價之外,甚至也採取和作者以售價作為版稅計算的標準,使得問題更加複雜,以致出版社和創作者之間,很難取得完全的信任。
  台灣書店習慣將書籍銷售不佳的狀況,尋求經銷商解決,而經銷商處理的方式就是採取退書到出版社,轉嫁回出版社,逼得出版社不得不讓負責編書的編輯,除了編書也要協助舉辦各種促銷活動;而讀者更是習慣於越打越兇的折扣促銷,如果沒有促銷折扣,書籍就很難吸引讀者購書,整體呈現的是惡性循環的結果。

(三)日本兒童書店陳設樸實


  在日本觀察兒童書店,除了在表參道的「蠟筆屋」複合式兒童書店,或是在神保町的「BOOKHOUSE」書店內部有放置桌椅給讀者翻閱書籍之外,位在銀座「教文館」書店大樓內的專門童書店「納尼亞書店」陳設則很樸素。除了經營成本考量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熟悉日本書店歷史的邱承宗在接受電子郵件訪談時解釋:

戰敗後的日本政府深確體認到知識傳承的重要性,大力鼓吹文化重建,於是大量人才分散到各國取經。數年後,人才紛紛回國涉足各行各業(當然有少數滯留當地),單以出版業界而言,有人轉行從事翻譯、有人從事物流新觀念或編寫傳統智慧,其中以游走校園的編輯、業務員最令人敬佩!他們向高學府的教授、學者提出知識下放的觀念,向國小教師遊說接受出版社規劃的學習直銷書,以致造就了科普書籍的普級化(文學繪本也是此時期興起)。

當時,一部份的人了解知識普及不在學校教育,反倒是出社會後的書籍接觸程度,因此產生團地(社區)書店的概念,而由經銷商四處尋找可能的地點、老闆加盟,像7-11的方式,於是有了專賣書籍(由經銷商規劃硬體設備)和文具店的區隔書店,直到紀伊國屋這類大型書店出現,有些都會型地區的社區書店才逐漸沒落。

  根據實地觀察,日本社區書店陳設和大型書店相比,一般來說較為樸實,以此次參訪的「奶奶的寶盒」書店為例,位在社區巷弄內,二樓的店面中,一樓是擺設的店面,陳設書籍分類清楚,店面光源明亮,而二樓則是各種課程的小教室和讀書會的場所,書店也有會員制的服務,提供給專為會員挑選好的書籍。
  由於認知到書店是提供知識流通的場所,邱承宗認為書店對日本人來說,並不是讓讀者享受奢華的地點,他們在乎書店的服務品質,以及照明設備是否足夠,而不是書店的外觀和硬體,因此多數大型書店,並不希望讀者站著把書整本讀完。

(四)二手童書店和網路書店的可能


  除了走訪一般兒童書店,也參訪幾家二手書店。日本二手書店的發展很早,在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壞?!》(2001年出版)中描述1990年後期,日本出版銷售數字連續下滑(據了解,現在情況更慘,難怪書封除了書名《出版大崩壞?!》還有一行副標題:「目前持續蔓延中 將來也難以避免」,二手書店也在這個時候陸續出現,像「Book Off」這類的二手書店急速發展,而「Book Off」是大型的二手書店,大都設在郊區,在東京並沒有機會逛這家連鎖二手書店,書籍分門別類,也有很多兒童書籍。
  此次到日本參訪,在西荻漥站找在兩家特色二手書店內,也有少量的兒童書。而「三輪書房」則是東京市區的神保町內,專業二手童書店,書種很多,對於早期日本的兒童讀物也特別設計宣傳刊物,還在網站上拍攝書籍和搭配文字說明介紹書店的重量級二手書。
  由於在行前曾以網路書店的興起做為此次行程的重點觀察,而日本網路書店是否有取代或者超越實體書店通路的現象呢?以此次參訪的兒童書店幾乎都有設置網路書店,但以採訪「Song Book Café」中川宏貴的說明,日本這幾年出版景氣下滑,且網路購書也非書店主要收入來源。

三、他山之石


  借鏡日本經驗,有哪些可作為台灣兒童書店的參考呢?由於台灣經銷商和書店以及出版社之間的分工問題由來已久,很難在短時間做調整,目前因為經濟景氣不佳,書店多採用退書和低折扣的方式,作為促銷取得經營利潤。而折扣書的問題,使兒童書店的利潤轉嫁回出版社,危及創作者的權益,新書不打折,此部份最值得台灣參考,再以法國為例,就曾經透過明文立法,禁止書店把新書做低於九折的促銷,以保障出版社與創作者的權益。從提問的設定,到觀察後的修正,兒童書店此行到日本探訪,收穫豐富!

參訪東京書店一覽表(依拜訪順序排列):
  1. 吉祥寺:「湯姆盒」(Tom's Box、繪本書店),「奶奶的寶盒」(おばあちャんの玉手箱、社區型兒童書店)。
  2. 西荻漥:「公雞文庫」(にわとり文庫、二手書店)、「興居島屋」(二手書店)。
  3. 神保町:「書屋」(BOOKHOUSE、專業兒童書店)、「三輪書店」(みわ書房、二手童書店)。
  4. 銀座:教文館「納尼亞國」(ナルニア国、專業兒童書店)。
  5. 表參道:「蠟筆屋」(Crayon House、複合式兒童書店)。
  6. 文京區:「福音館書店」(出版社附設售書區)。
  7. 東京近郊神奈川縣鎌倉:「歌本咖啡」(Song Book Cafe、複合式兒童書店兼咖啡店)。

參考書目:
《MOE》雜誌。2007年6月。
小林一博著。《出版大崩壞?!》,台北市:尖端出版社,2001年。
林家成著。〈台北國際書展落幕有感——台灣出版圖書業出了什麼問題〉《出版界》,第77期(2006年3月):頁22-24。
張豐榮著。〈淺析當前出版產業問題與解決之道〉《出版界》,第84/85期(2009年2月):頁10-19。

完整版本請詳見:
http://docs.google.com/View?id=dckxrc3n_260c624dtfr

Read more...

岩村和朗組◎第一次成果展:小屋和山丘的完美結合

小屋和山丘的完美結合
──探訪岩村和朗的繪本創作舞台


探訪之路一波三折

今年七月,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同學,在游珮芸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日本進行八天的參訪行程,其中一站是「繪本之丘美術館」。此行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將在美術館所見所聞,介紹給《繪本棒棒堂》的讀者。
當巴士駛進山林間的小路,我們進入充滿蓊鬱樹林的綠色世界中。大家的目光被山林的清新深深吸引,正陶醉其中,前方駕駛座卻傳來迷路的消息。令人疑惑的是,巴士的確循著岔路旁寫著「繪本之丘」的指示牌走,莫非標示牌錯了嗎?車子停滯好一段時間,等待司機先生確認路線,從雀躍期待慢慢變成不安,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們開始擔心參訪的時間不夠。終於,巴士再度啟動,退回叉口往另一個方向前進,繞了一大圈山路,才算真正抵達目的地。從下車的地方往上走,每隔一段距離,就會看到熟悉的身影──岩村和朗老鼠系列作品中的小老鼠們,在矮叢間的立板上揮舞雙手,彷彿在說:「歡迎光臨繪本之丘,請往這邊走!」

與山林融為一體的建築

我們參訪的時節為七月,初夏的氣息縈繞,或許是處在山林間,空氣顯得格外的舒暢與清爽,在走動之中,身體感受到一股自然流露的清新氣息。踏上平整的石板路,另一端茂密大樹的隱蔽下,彷彿有個入口通往某處。如進入隧道般,矮叢夾道綠意伴隨,前方亮晃晃的光影呼喚著,讓人不由自主的加快腳步。手指率先攀上門把,赫見「愛思考的青蛙」有禮的招呼,推開木質玻璃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木製溫馨的小屋─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我們到囉!。
美術館以原木打造,在山林簇擁下,合諧的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尖屋頂上、房子屋體皆使用大片大片的玻璃窗增加採光,營造出寬敞明亮的空間,讓建築物和遠方的景色有融為一體的感覺。這棟建築的玻璃還有個小秘密,從外觀上不易看出,但是在展覽的解說中有介紹:屋頂的玻璃窗,將太陽的熱力保留在屋內,使室內更加舒適;落地窗使用了二片玻璃,是為了不讓室內溫度流失,這個點子源自於寒冷的北歐國家──瑞典的生活智慧。
室內隨處可見到岩村和朗繪本裡的小動物們,例如:印有老鼠圖案的門票;三隻小老鼠布偶站在櫃台上的橫樑,好奇的看著來訪的客人;有小老鼠圖片的像框式廁所標誌,以粉紅、天空藍、淺草綠做使用者的區別;DM櫃上,猴子丹丹微笑的看著你。如同岩村先生在書裡設計十隻老鼠的用意,為了讓孩子獲得尋找、辨別每隻老鼠的樂趣,在美術館裡也有同樣的效果。此外,老鼠立牌、小玩偶、標誌、布簾等物品,替美術館做了有效的整體形象包裝。
步入將與岩村先生對談的空間,巧妙的燈光設計使聽眾自然聚焦,柔和的黃光落在中央的木桌,桌上擺有許多繪本,後方整片玻璃落地窗上,掛著一幅放大的繪本之丘地圖,外頭的光線從地圖邊緣透進來,打開旁邊兩扇玻璃門走出去,則是一塊長方形的小草庭院,從屋內走向戶外,幾乎沒有距離。左側靠牆有兩個展示書架,書架上放的都是岩村和朗先生的繪本和散文作品。右邊則是一台三角鋼琴。
我們坐在以桌子為圓心,排列成扇形的長板凳上,聽岩村先生為我們朗讀他的作品:《愛思考的青蛙》中的〈臉〉單元。帶上眼鏡的他,就像十四隻老鼠裡的爺爺一樣。朗讀中,時而皺眉時而睜大眼睛,配合抑揚頓挫的語氣,將青蛙與老鼠的對話,活靈活現的演奏出來。岩村先生在後來的對談中說,這個故事的創作就是從跟小朋友的對話當中得到的靈感。

繪本之丘的展覽

這次的展覽分為作品展和企劃展。作品展的主題是「我的庭院(ぼくの庭 )」,「庭院」指的是繪本之丘的田野,聚集著昆蟲和鼯鼠等無數生命。自然攝影家今森光彥和繪本作家岩村和朗,分別以照片和繪畫的方式來展現他們在這個領域的觀察。今森先生的作品是鏡頭下的真實,記錄不同角度、不同時刻的美景。岩村先生則將觀察範圍縮小,關注在原野上的動物們,除了寫生,也將動物擬人化成繪本裡的角色。寫生作品旁的解說牌,摘錄了岩村和今森兩人的對話,內容描述岩村先生與這些動物朋友相遇的故事,每一種動物都有牠們在繪本之丘的故事。例如:「與野兔間產生了關係」這則對話中,岩村先生描述他在梨樹小徑散步時,和野兔相遇的奇妙感受:「那一瞬間的感覺真的很好,互不相識的兩個生命,卻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好像兩者之間產生了什麼關係。」
企劃展呈現繪本之丘農場活動、自然生態觀察的紀錄。岩村先生和理念相同的農場主人──佐藤幸男,舉辦「播種」、「收穫」等活動,讓孩子藉由體驗農事,感受「生命」、「食」、「農」間的連繫。而自然生態觀察中,孩子與生物們相遇的喜悅,則是岩村先生創作的動力。從展覽中可以看出美術館建立的宗旨,即是讓孩子能同時體驗世界和自然之美。

眺望繪本之丘,神遊里山風光

咖啡廳外的長型陽台上,擺放許多組銀色圓桌和L型椅,還有一架望遠鏡,透過鏡頭,剛好可以看到遠方樹幹上鼯鼠的家!從這裡望出去,就近能好好欣賞種植在美術館週邊的花草樹木。接著是一大片原生的自然草原,平整的斜坡草地再往前銜接的是,由好多塊不同顏色的綠組合而成的樹叢區,深淺濃淡、高低起伏,在光影的照射之下,顯現出不同層次的疊合美感。一跨過樹叢區,則可以看到許多像積木般的小房子散落在有群山環繞的平坦處,靜靜的,更增添了繪本之丘貼近自然的濃郁氣息。由近到遠的推移觀景,除了能發現植物分區的樹種變化、山丘和山谷的自然形貌,更享受了從高處向下俯瞰的寬廣視野,以及一整片天空與山巒接合的景象。
就是這樣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許多動、植物,要是沒有迷路的話,也許就有機會到這片原野走走,體驗更多自然生態的樂趣。以美術館為圓心,360度旋轉望出去的範圍皆是一整圈的綠,由這個圈擴展至整個山丘山谷間,還有許多條大大小小的道路或步道交織其中,有的可以通往繪本之丘的農場,有的是要前往田地的路徑,有的更是岩村和朗先生的散步路線!從某些路線走,可以發現《14隻老鼠系列繪本》當中的故事場景,光是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興奮,想要前往一探究竟了呢!

完整版本請詳見:http://docs.google.com/View?id=dckxrc3n_225gxkkfxdn

Read more...

公告◎第一次成果發表會剪影

>>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請按下播放後開始。)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第一次成果展

時間:2009年9月30日 09:00~17:00
地點:台東大學人文學院(知本校區)四樓 兒文所圖畫書教室

誠摯感謝所有與會師長、同學,
有您們的鼓勵,我們將會在未來,呈現更加精采的成果。

Read more...

玉金◎第一次成果展照片分享

>>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Read more...

我愛你們認真的模樣

>>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9月30日第一次成果展」
我看到大家與人分享的心情
「興奮」寫在你們的臉上
每一個人佈置展場時,都好認真...
節制、計畫周詳、執行力百分百的書店二人組
(玉金,蕙瑄)

有人佈置完了,照張紀念照囉!

拼命剪呀、貼呀!
(蕙年)


照過來,這是成果喔!
達洋系列,耶!(姊姊的戰利品也在內喔)



默默地,像小老鼠,
我們是岩村和朗組呦!
(芝安,宜霈)


剪紙是主題喔!

(瑞玉)
閃靈刷手,敗家誰贏我?
(淑女)


我買吃的,都只剩下包裝紙啦!
(愉婷)

吉卜力組,默契一百喔,
(幸娥,貴妃)
這個也是默契一百!!!

我很認真!
(大筠)
我很得意! 你看食譜秘及!


月底沒錢還去印海報耶,加分!
(晉卿)


撤展前,拍一張吧!!
我在意的是
你們想傳達的努力和認真研究的精神
我在意的是
每一個人的成長
在每一個人心裡
因為走過而留下的痕跡
而儲備的力量和能力
我看到了
我所在意的
謝謝大家,
辛苦了。
@@@特別感謝建華老師的小米短片和和風繪本展區 @@@
















Read mor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