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顯示具有 99台北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99台北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阿不倒遊東京之三:旅遊剪影(俊華東京見聞錄三)

>>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一)飲食
    此次來新宿華盛頓飯店住宿包含早餐,雖然有四個餐廳選擇(二處buffet,一處和定食,一處西式早餐),但由於住宿旅客人數眾多,餐廳座位過少;再加上服務人員為維護用餐品質嚴格執行入場控管,大家幾乎每天吃早餐都得排隊。第一次去的時候不知道會發生這種情況去得太晚,看到四處餐廳入口前皆大排長龍只得作罷,阿不倒和室友兩人只好啃前天買的吐司當早餐。有了這次教訓,之後幾天我們一定趕在餐廳開門的七點前到,畢竟每天在外奔馳十多個小時,有足夠的營養才有充足的體力呀!
※ 華盛頓飯店的和定食早餐。
   
なか卯是像吉野家那樣的平價連鎖店,販賣以麵食為主。
在日本許多餐廳用餐前必須先用自助點餐
機點餐、付款、領取餐券後領餐。
除了早餐其他飲食我們必須自理,日本的物價很高,想吃好一點都要日幣破千。阿不倒易餓又嘴饞,雖然已經盡量避免去高價位的地方用餐,每天在這方面的花費還是居高不下。日幣的幣別多種,妹妹將上次出差剩下的零錢交給我時我還擔心在日本買東西會算不清楚錢,她跟我說不需太擔心,因為在日本用餐很多都是用機器收費,果然在日本就看到許多店家都使用自助點餐機,上面附有彩色照片,想吃什麼就按什麼鍵,將錢輸入機器就會自動找零,既便利、準確有效率又節省人力。
    日本人的口味似乎比臺灣人來得重,難免會覺得甜的太甜、鹹的太鹹,和同學一起去吃咖哩飯時還擔心會辣,搞了老半天才知道原來日文的辣就是「辛」,不想吃辣就寫一個「辛」字在上面打叉叉。原本以為如此一來就不成問題了,沒想到去吃印度抓餅時卻行不通,因為印度廚師看不懂漢字,最後是靠「No Spicy」才搞定(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那ㄧ餐是阿不倒在日本最貴的一餐,花費1200日幣,雖然第一次吃印度抓餅不知道是否道地,但真的覺得很好吃,也算是值回票價。
※ 美味的印度抓餅套餐。
    去日本之前游老師就曾說過百貨公司的地下超市晚上七、八點之後會有促銷,我們當然不會放過撿便宜的好機會。東京的百貨公司相當多,每一家超市販售的生熟食種類皆五花八門,每一種都讓人忍不住想嚐試看看。不過各店家折扣的時間和幅度不一,有時得碰碰運氣。阿不倒特別喜歡各式拌飯,不但選擇多樣,而且香醇可口,吃過一次就上癮了!
※ 新宿車站附近的高島屋販售的日式點心,美得令人捨不得吃。
    在東京想找到比較平價的餐飲除了一般像吉野家之類的連鎖店之外,立食(站著吃)店家和部分中華料理也有比較便宜,通常生意都很好,用餐時間免不了都要排隊。去中華街那天我們用餐店家的女服務員在我們努力用英文溝通時竟然突然說出中文,原來大陸有許多年輕人像她一樣到日本工讀,令人感到驚訝之餘也感到特別親切,能夠用中文點餐實在輕鬆多了!
※ 中華街的牌坊。 
※ 中華街的大連燒餃子套餐。

(二)風景
    剛到飯店附近時有點嚇一跳,中午時分路上竟然沒什麼行人,連車子都很少。乾淨的路面只見一棟棟灰色階的大樓矗立,旁襯幾棵枝葉盡落排列整齊的路樹,彷彿來到未來世界一般,令人不禁疑惑:人都去哪了?晚上六、七點從新宿車站走地下道回飯店時就會看到反方向迎面沉默疾行而來黑鴉鴉的一片大軍,是從辦公大樓傾巢而出的上班族,與衣著形式自由,神色輕鬆的三三兩兩旅客形成強烈對比,原來白天時人都在大樓內。
※ 新宿的街景。
    東京地狹人稠,交通多仰賴便捷的大眾運輸,市中心幾乎全是辦公或商業大樓,上班時間在街上自然看不到什麼人影。車站在下午四、五點會湧進一波人潮是學生族群,晚上七點左右又有另一波下班人潮。東京的地鐵和捷運車廂大同小異,座位都是車廂兩側各一直行,不知是否因為日本人比較苗條,每個座位都很小,大家上車就找座位坐,塞不下才用站的。座位下設有暖氣,腳暖了身體也就暖了,相當聰明與貼心的設計。令阿不倒感到意外的是,車上竟然沒有博愛座,而且老人家或孕婦上車也沒有人讓座。聽妹妹日本友人的說法是,日本人很尊重上班族,認為他們上班很辛苦,沒有上班的人應盡量避免在上下班尖峰時間出門,跟上班的人搶座位;平常時段搭車的人比較少,不怕沒位子,所以未特別設置博愛座。這麼說似乎也有些道理,不過看到老人家站著年輕人坐著還是覺得怪怪的。
    東京的地價比台北還高,真的是寸土寸金,因此除了在市區難得見到一般住家之外,大部分店家都非常狹小,所以有不少立食的餐廳,我們在中華街就看到好幾家。即便是有座位的店家,位子也非常狹窄,在裡面轉身、移動都不方便,不過日本人似乎相當習慣這樣比肩接踵的生活,對於內外劇烈的溫差也習以為常,不像我們外地來的旅客進門脫衣,出門穿衣,搞得手忙腳亂且一不小心就感冒了。
      連這樣都能蓋房子,真是絲毫不浪費呀!
    說到感冒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衛生教育,不但見不到有人邊走邊吃,街頭少見垃圾,公廁乾淨無異味,而且感冒、咳嗽的人一定戴口罩,這方面臺灣人真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走在東京街頭會發現,他們並沒有因空間有限而降低對景觀的要求,反而因克難而別具巧思。高樓大廈以灰、白、褐等大地色為主,愈往郊區愈能見到顏色和形式令人為之驚艷的特色建築,日本傳統舊式建築則顯得內斂富禪意。看得出來他們挺注重美化綠化的,店面的設計相當講究,一般住家也種有許多美麗的盆栽。和台灣不大相同的是,日本較低的樓房樓梯往往都外建,也少有騎樓的設計。
※ 無論是日式建築還是歐風店面皆有精心
設計的園藝,顯得格外詩情畫意。
※ 華盛頓飯店內婚宴會場的入口。
※ 位於華盛頓飯店附近的人形劇場。
美麗的樓梯。
※ 造型新穎的現代化建築。
車道雖不多但因車少且無路邊停車,道路施工和大樓停車場出入口都有交通指揮,整體交通狀況比我們暢通。計程車因車行不同外觀有所差異,想搭乘須事先預約,不是處處可見隨招隨停。
※ 不同車行的計程車顏色和車頂燈都不同。
    東京的交通雖然便利但因地鐵網絡較為複雜,外地人需要花一些時間搞清楚去哪個車站幾號月台搭哪班車,沒方向感的阿不倒即便拿著地圖,繞來繞去還是常搞不清楚。在蠻荒地區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路都鋪好了依然不會走就要靠嘴巴問了。阿不倒每天都要問好幾次,多少也問出一些心得。或許大都會區的人都比較冷淡,在這兒你不開口是不會有人理你的;不過只要主動求助,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會熱心協助,不但告訴你怎麼走,甚至親自帶你過去,讓人更敢放膽趴趴走了!
※ 日本各地的警察局外觀皆不同,表現當地特色。
    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第一次出國是在這麼匆忙的情況下成行的,以前總以「還沒準備好」為藉口,遲遲走不出去,實際上人生又有幾件事是我們準備好才發生的?真的走出去之後才發現其實沒那麼難,人可以走的比自己預期的還要遠。這次的東京之旅雖所見有限,不過依舊令人大開眼界,果然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若不是親自來一趟怎會知道日本不但烏鴉多且鴿子都不怕人呢?有了這美好的開始,阿不倒更期待下一次的旅行了!
※ 上野早開的櫻花,希望下回能看到上野公園的櫻吹雪。

Read more...

阿不倒遊東京之二:淺草寺與明治神宮(俊華東京見聞錄二)

(一)淺草寺
   
    民間信仰展現一地特有的風土民情,班代說淺草寺就相當於臺北的龍山寺,來到東京怎麼可以不逛逛東京都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呢!
※ 據說香爐的煙能帶來好運,燻哪保哪。
    淺草寺創建於西元628年,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每年有超過3000萬人次前來造訪或參拜,為日本所有寺院、神社之冠,即使非週末假日人潮亦絡繹不絕。淺草寺內主要的建物有雷門、寶藏門、本堂(觀音堂)、五重塔、影向堂、二天門、傳法院等。
※ 淺草寺最著名的雷門燈籠。
    位於參道口的雷門是通往淺草地區最熱鬧的商店街仲見世通和淺草寺的主要入口,遊客們最喜歡與雷門前的大紅燈籠合影。由雷門通向寶藏門及正殿的一條300餘米長的參道——仲見世通,原本是條進香參道,江戶時期規定廟方會跟寺廟附近的居民必須維護寺廟附近的環境清潔。
※ 仲見世通雖然人潮洶湧依然維持乾淨。
由於淺草寺的香火鼎盛,附近居民忙著打掃環境無暇顧及自己的工作,於是就授予這些居民進香參道的經營特權,仲見世通也就成為日本第一條正式的商店街。現今街道兩側是一排排自江戶時代延續下來的大小店鋪,販賣的都是日本傳統趣味手工藝品、童玩、紀念品和江戶味傳統甜食,如各種口味的仙貝、淺草餅、人形燒、炸饅頭等,遊客川流不息。
※ 現做人形燒。
※ 沾黃豆粉的糯米丸和現烤仙貝。
    和台灣不大一樣的地方是,在日本很少設置公共垃圾桶,連在旅客眾多的仲見世通也一樣。在台灣的公共區域即便放置垃圾筒,垃圾依然滿出來落在外面,更遑論垃圾桶不夠密集的旅遊景點了!仲見世通的店家那麼密集,且不少是賣吃食,但街道連紙屑都難得一見。原來店舖在販售時會先詢問顧客是要帶走還是要現吃,兩者包裝有所不同。選擇現吃的話店家會要求客人在原地吃完,垃圾交由店家回收後才能離開,如此一來消費者不需擔心垃圾要如何處理,仲見世通也比較好維持其清潔衛生,可說是一舉兩得,值得我們參考!
    嘴饞的阿不倒吃完抹茶糯米丸還不過癮,看到烤麻糬紅豆湯又忍不住點了一碗,為了在現場吃完才走讓夥伴們等了好一會兒,挺過意不去的。不過能在冷冷的天來一碗熱呼呼的烤麻糬紅豆湯,真是幸福! 
※ 淺草寺附近一家小店的柚子拉麵有雙黃蛋。

※ 淺草寺介紹網站:

(二)明治神宮
    逛完了淺草寺阿不倒又馬不停蹄的趕往明治神宮。明治神宮供奉明治天皇(1912年過世)和昭憲皇太后(1914年過世)聽前一天去的同學說明治神宮冬天下午四點半就關了,為了有足夠的時間看看裡面的樹,前往的路途上除了乘車阿不倒幾乎一路用衝的,好在明治神宮離東京都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木建車站――原宿車站很近,出了車站右轉就看到那雄偉的鳥居,及向前延伸幾乎密不透光的林徑。 
※ 神宮橋與第一鳥居。
    雖然沒有停下腳步仔細看看車站周圍,還是感覺原宿站是一個新舊交雜的奇妙之地。古老的木造建築外面是新新人類展演、交流的聚會點;神宮又在繁華的商業都市自成一天地。走過神宮橋四周的氛圍立刻轉變,就像進入另一個世界。進入入口處鳥居連路面都不同了,車站前的拼磚路面變成輕起塵煙的碎石。據說參道上舖設的白色鵝卵石走起來沙沙作響,能起「警示及安全」之作用;又有一說,美麗的鵝卵石能清淨、除邪、安魂,前來參拜的人們穿過鳥居步履於舖滿淨石的參道之上時,自身也得到清淨。雖然鵝卵石淨化的功效無從驗證,但從淺草寺急急趕過來的阿不倒原本躁進的步伐,踩在足感比一般柏油、水泥路來得更沉陷的碎鵝卵石上,一步一步,心思隨之慢慢沉澱下來,似乎可以體會善男信女們有如踏上修行之道,愈深入愈發虔敬的感動了。
※ 明治神宮的參道。
    參道兩旁放眼望去是一棵棵高大參天的巨木,在凜冽的寒冬依然綠意盎然,與上野公園枝葉盡褪一片蕭索的蒼茫美景致截然不同,但又沒有熱帶叢林的張揚喧囂。阿不倒實在很好奇為什麼神社裡的樹這麼大、這麼多、這麼翠綠,回來之後特別查了一下,沒想到這片都市森林起初是座人工林,由日本林學、造林學之父本多靜六聯合其他這方面的專家共同規劃營造,自全國各地徵募來總計370種、10萬株左右的櫧、櫟、樟、楠等常綠喬木,採「自然更新」的方式,動員逾10萬植樹義工青年,費時6年完成。明治神宮自1920111啟用迄今超過90年,神社林終年鬱鬱蔥蔥,所有樹木的榮枯盛衰按照計劃遞嬗,第一次林相的主樹是松樹;數十年後的第二次林相,樹林最上層的松樹大致開始枯萎,變成絲柏、花柏、扁柏等針葉樹支配樹林最上層;第三次林相是100年後,由橡、櫟、櫧等常綠喬木接續;第四次林相則在150年後才顯現出來,那時應該會由常綠喬木的天然林取代其它樹種。這樣的美景令人在愜意慢步樹風鳥鳴的靜謐林間當下,也不得不由衷讚嘆設計者的巧思與遠見!
※ 參道左右兩排壯觀的酒甕牆,一邊是洋人饋贈的葡萄酒樽,
一邊是信徒奉獻的清酒樽。
    明治神宮的正殿就被這一片樹海包圍著,正子午坐向,上方為銅皮切妻式的屋頂有一邊屋簷較長,為神社建築特色之一;下方為傳統木構,採用檜木建造而成,多以原色呈現,整體視之有唐朝建築風格。不似一般廟宇建築的大紅金碧,明治神宮外觀樸素莊嚴,細看做工講究有皇家氣派宏偉而有氣勢,卻不顯華麗俗艷,低調奢華。
※ 神宮內的主體建築群皆為青銅屋頂,原色檜木屋身。
正殿的前方左右兩旁共有三棵長得非常壯盛秀麗的楠木,左方那棵巨大的楠木掛滿了祈願繪馬上頭寫了各種不同的文字或圖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殷切的心語。祈願繪馬必須花錢購買,旁邊有免費自由索取的祈福紙,還附有書寫範本說明,提供遊客另一種選擇。
※ 秀茂的楠木和期願繪馬。
正殿的右邊有一位穿著敬神的古裝服飾白袍黑冠端坐的男士,表示天人合一之意。
※ 明治神宮內司職人員皆穿著傳統服飾。
    明治神宮內的御洗手和御守販賣處皆不只一處,但遊客仍多到得排隊。阿不倒跟著前面的人依樣畫葫蘆先淨手、漱口再參拜,雖然神社相當周到的備有擦手紙,冰冷的清水依然凍得阿不倒差點「凍未條」。古色古香的明治神宮無一處不是美景,令人流連忘返,阿不倒邊逛邊拍直到關門時才依依不捨的離開。走的時候雖然才下午四點半,神社的參道已經昏暗到必須點亮一盞盞古典的路燈照明,這時才明白為何明治神宮要日出時開門,日沒時關門了。
※ 明治神宮連路燈都十分雅致,點亮時更有氣氛。
    淺草寺的熱鬧與與明治神宮的幽靜各有風情,在同一天造訪兩地對二者的差異性領受更為深刻,實為一次難得的經驗。


明治神宮參考網站:
http://rulian.pixnet.net/blog/post/228684302011/02/12
http://www.kktravel.com/tyo/image/meikikingu/meikikingu.html2011/02/12
http://mypaper.pchome.com.tw/video8_mypaper/post/12826853072011/02/12
http://www.master168.com/articles/fs/local/japan.htm2011/02/12
http://blog.xuite.net/yulin228/travel/382414402011/02/12
 

Read more...

阿不倒遊東京之一:東京國際拼布展(俊華東京見聞錄一)

    從未踏出臺灣這座小島的阿不倒,沒想到在緊湊的研究所課程中竟有一趟意外之旅,來到了飛程比客運從臺北到高雄還短暫的另一座島國——日本。對於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液,從小讀的是中國歷史,卻看著日本動漫長大的阿不倒而言,對日本先入為主的觀感其實挺複雜的。實際來到日本之後,還真不得不感謝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化運動」,讓在人、地不生的臺灣就已經是個沒方向感的大路癡,到了一個人、地皆不熟的他鄉,去時僅會一句「阿哩阿哆」,回來時也只多學了「Shinjuku」的阿不倒,得以靠著破英文外加比手畫腳,以及必備的東京地鐵路線圖和紙筆,在東京「(辶日) 」七日。接下來就來和大家分享阿不倒眼中的東京!

、東京國際拼布展
    由於期末過於忙碌沒有足夠的時間做行前準備,且是第一次出國不敢獨自貿然行動,阿不倒這次僅安排一個自主行程,也就是參觀在東京巨蛋舉辦的「國際拼布展」。
※東京巨蛋外觀。
    關於針線阿不倒只有縫縫釦子的程度,會對拼布感興趣是因為近二年前無意間看到了拼布的作品,喜歡上了齊藤謠子的拼布,去日本的這段期間東京正好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拼布展,機會難得當然不容錯過!
    東京國際拼布展始於2002年,今年是第10屆,甄選展出的作品除了歷屆的傳統拼布、創作拼布、日本拼布、集體拼布、青少年拼布和皮包項目之外,今年新增框畫(裝在匾額大小畫框內的拼布作品)項目,臺灣共有四件作品獲選展出。
※ 臺灣獲展的作品之一:王媛珩(Wang Yuan-Herng,譯音)以題為
PIE」的作品,贏得皮包部門第3名。 
這次展覽的主題是「花」,會場展出多幅用繽紛色布拼貼出來的彩花作品,顯得春意盎然!
      這次展覽的海報。
※ 不同的「花」樣。
展覽的規模超乎想像的盛大,座位區被規劃為休息區,展場部分有位於中央的作品展示區、名師佈置的拼布空間及四周的販賣攤位。
※ 展場內部。  
※ 齊藤謠子的拼布空間。
展示作品以大型的拼布壁飾最為吸睛,不但件件製作精美,且主題包羅萬象,徹底顛覆我們對拼布的既有印象,人手一臺相機拍個不停。
 
※ 童話中的城堡。 
※ 古埃及壁畫。
※ 非洲剪影。
※莫內的睡蓮。
※ 爵士風格。
※ 這次的首獎。
而裝框的小型拼布飾品,精巧獨特,作為居家裝飾別有一番韻味。
※ 臺灣獲展的作品之一:張曉琪的入選作品以
「夢幻之花」為題,在框畫項目展出。
※ 以「花瓶」為題的小型壁飾。
販賣區販售一切與針、線、布相關的成品或材料,小至針線、鈕扣、拉鍊,大至華麗的錦織和服、功能多樣的裁縫車……,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還有現場教學示範,有興趣的人也可在現場報名相關課程或現場實做,運氣好的話甚至有機會一賭大師風采。
    每一件展出的作品都美得像幅畫,但與畫作不同的是,拼布的每一道線條、每一個色塊,都必須一針一線縫上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運用大量的手縫技巧,往往花上數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沒有過人的毅力與熱情難以完成。什麼拼布技法都不懂的阿不倒都看得讚嘆與感動不已,也難怪拼布迷都將參觀一年一度的東京國際拼布展視為「朝聖之旅」了!


※ 東京國際拼布展官方網站:
2011東京国際キルトフェスティバル〜布と針と糸の祭典http://www.tokyo-dome.co.jp/quilt/2011/02/07

 

Read more...

岩崎知弘美術館--99台北班

>>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由凝視孩童的心靈到世界的角落
~~探討插畫家的再創造與異業結合的現象~~



組員:量義、雅芬、俊華、玲瀞(99台北班)




壹、研究動機


岩崎知弘美術館在2009年暑假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之行,由淑女學姊與晉卿學長在水漾中的堅韌參訪計畫>中,提供相當完整的生平與創作理念、風格、技法,以及美術館經營與佈展的報告[1],因此本組此次研究除了在原有的資料上檢示館方有無更新的資訊外,重點擺在探究日本文化下插畫家作品再創造的狀況,與台灣這幾年最有人氣的插畫家幾米以及幾米異業結合的現象,作一個對照與反思。


、研究對象

一、岩崎知弘女士/美術館(東京)

創作25年,遺留兩座美術館(官方網站文案:知弘美術館將自我期許作為兒童繪本的據點,與日本國內外相關團體繼續進行交流)

二、幾米

創作13年卻出現各種的延伸產品 (官方網站文案:墨色國際(Jimmy S.P.A. Co., Ltd.) 是以幾米為出發點而成立的一家公司,目前主要的業務包括幾米及其作品的經紀、授權、幾米網站的經營等等)



參、研究問題


一、就博物館經營者的角度:

  1. 岩崎知弘美術館將如何重新詮釋岩崎知弘的插畫作品?
  2. 知弘美術館將如何規劃整個展演空間?跟童稚還是岩崎知弘的畫風相關 (溫暖、兒童、童趣)

二、就教育者的角度:

  1. 館內相關教育活動觀察。
  2. 孩子參與館內活動的狀況與效益。

三、究兒童文學者研究的角度:

  1. 岩崎知弘美術館如何發展其相關文創產品?
  2. 除了印刷品之外,思考插畫家的行銷包裝方式與對社會的影響?
  3. 從最近幾米創作延伸運用上,思考插畫結合音樂、表演、戲劇、商品的狀況與限制?
  4. 岩崎知弘與幾米的相關對照,反思後希望對台灣插畫文創產業提出建言。

肆、參訪重點

一、就美術館硬體設備

  1. 美術館的空間規劃與參觀動線。
  2. 美術館的佈展設計理念。
  3. 如何典藏畫作及蒐藏品。

二、就美術館的宣傳策略

  1. 內部的文宣品蒐集。
  2. 相關出版的刊物。
  3. 對外的宣傳管道。

三、就美術館的教育功能

  1. 館內相關的教育活動。
  2. 與社區結合的狀況

四、就美術館的營運

  1. 如何發展其相關文創產品?
  2. 如何在不逾越插畫本身的主體價值下延伸其附加價值?

伍、參訪網站


Read mor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