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 行前研究計畫 博一 林榮淑
>>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博一9920101 林榮淑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碩、博士生海外參訪課程* *游珮芸研究室*
【岩崎知弘美術館】行前研究計劃
◎鈺茹、舒琪(98兒文暑)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對象:
岩崎知弘年表與戰爭重要記事
1918年-岩崎知弘出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32年-與高田三郎助等畫家學習油畫和素描。
1937年-
1938年-與第一任丈夫結婚,但不久後,丈夫因故身亡。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5年-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宣布投降)
1949年-成為專業插畫家(與松本善明結婚)
1951年-兒子松本猛出生。
1966年-造訪安徒生故鄉奧登塞,提筆為安徒生的故事畫下了插圖。
1973年-獲得波隆那國際兒童圖書展Graphic獎。
1974年-獲得德國萊比錫國際圖書設計銅牌獎(八月因原發性肝炎過世)
1977年-在岩崎知弘東京的故居成立知弘美術館。
1997年-安曇野知弘美術館於長野縣[2]開幕。
三、研究問題:
1、經歷過二次大戰的岩崎知弘,用女性獨特的溫柔手法描繪出一幅幅感人的畫作,在這其中,柔和調色的出發點真或是一顆單純愛孩子的心意?抑或是為了民族療傷的補償心態?
2、岩崎知弘終身致力於兒童繪畫相關領域,其繪畫風格常會引起人們對於美的感動,而藏在那「美」後面的傷痛實是與『二次世界大戰』息息相關,筆者想要從戰爭的歷史角度來看其創作。
3、在巷弄中的岩崎知弘美術館,是全世界第一座童書插畫家的專門美術館,足見岩崎知弘在日本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更可見日本人對於兒童文學作家的重視與珍惜,那是全民共識下的結果;想要在知弘美術館的週遭社區走走,看看美術館與社區在連結『美』的環節上,是否有相扣的加乘效果?而且日本的美學教育,小至碗盤的擺設,大至建築物的呈現,試探日本人是如何從這些小細節中傳達給孩子們的。
四、研究限制:
1、研究者不諳日文,館內與館外的相關資訊,僅能靠漢字猜解或是英文譯本去研讀,在資料的彙集部份,對於日文的資料的判讀或有誤差之處。
2、關於日本的美感教育的部份,僅能以研究者從媒體、書籍或身旁友人來做冰山一角的推敲,酌以日本行七天的行程之所見所聞來分析,會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來看待。
五、參觀重點:
1、美術館內的空間規劃設計及動線走向。
2、美術館內的展品擺飾及畫家繪畫風格。
3、美術館內與兒童互動的情形,觀察「不可觸」或「可觸」之地區畫分。
4、美術館與商業文化的結合,如藝品區、咖啡館等。
5、美術館外鄰近住家社區的環境美化,是否有因著美術館而另有妝點著墨設計(在台灣,不少建案都會因有著名景點而藉機打廣告)?
六、預期效益:
1、概括了解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在其中的角色。
2、岩崎知弘的生平與背景。
3、岩崎知弘美術館的空間規劃。
4、岩崎知弘的創作理念與畫風轉變之研究。
5、整理岩崎知弘年表。
6、岩崎知弘美術館的參觀研究報告。
七、延伸閱讀
1、 《久兒之星》。齊藤隆介著;岩崎知弘繪。臺灣:和英,2003。
2、 《窗邊的小荳荳》。黑柳徹子著;岩崎知弘繪。臺北市:鴻儒堂發行,1993。
3、 《紅蠟燭與人魚》。小川未明著;周姚萍譯。臺灣:小魯文化,2004。
4、 《佐賀的超級阿嬤》。島田洋七著;陳寶蓮譯。臺北市:先覺,2006。
5、 《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克林伊斯威特導演。
美國:華納兄弟影業,2007。
八、參考書目及網站
1、《童話、兒童、文化產業》。傑克ž齊普斯原著;
張子樟校譯;陳貞吟等譯。臺北市:臺灣東方,2006。
2、《京都一年》。林文月。臺北市:三民,1996。
3、《百年戰爭檔案War》。韓叢耀、高金虎編著。臺北市:世潮,2001。
4、《二次世界大戰十大著名戰役》。于重宇編著。臺北市:靈活文化,2004。
5、http://www.chihiro.jp/global/zht/index.html
6、http://teajack.blogspot.com/2009/06/blog-post_27.html
希珍、靜媛(國際兒童圖書館組)研究計畫
◎兒文夜一 陳希珍、周靜媛
一、說在前頭的
「圖書館?圖書館有什麼好參觀的?」這是周遭朋友對於這次東京行對我提出的疑問,是呀!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到底是有何特殊之處呢?
安藤忠雄的獨特設計?
百年建築深具歷史價值?
國家級的兒童圖書館,日本重視兒童教育的顯現?
還沒踏上東京的土地,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的那扇玻璃大門,已透過網路的搜尋,感覺以進出多遍了,這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在部落格裡看到看不懂日文的我們,只能由相片裡細細推敲國際兒童圖書館裡的氛圍,在繁忙的東京城裡,真的能感受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獨妙意境嗎?
二、東京國際兒童圖書館概說:
在許多強調設計的東京旅遊書上,以及部落格個人東京自助遊的遊記中,都會提到有關「日本東京國際兒童圖書館」,因為該館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側旁,所以也有人稱為「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
這棟原為皇室圖書圖書館的建築始於1906年,至今也有百年歷史身價,這期間經歷了幾次的擴建、翻修,直至2000年開放成為國際兒童圖書館,並由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從圖書館大門望去現代感十足的玻璃帷幕,後面襯著的是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的舊建築,不僅外觀是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內部的硬體設備產生的獨特氛圍,更是其特色。
從現代到古典的百年建築,在走入現代的長廊,意即:由現代進入從前,在發展到新的視野。安藤忠雄在規劃此新與舊空間即以此理念為創作構想。
三、定位與理念
日本對於兒童讀物的出版、兒童文學研究、兒童圖書館之建設及兒童閱讀之推動一向非常重視,在這兼具博物館氛圍與圖書館特性的場所,秉持著的理念是「透過兒童連接世界,開啟未來」之理念,以提供兒童圖書閱覽服務及增進不同文化的了解為主要任務,是日本第一所國際化的國立兒童圖書專門圖書館。圖書館裡收藏了許多他國的兒童讀物、理論書,以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為主的插畫競賽原圖、書冊,當然還有兒童閱覽室。圖書館的定位像是個世界兒童文學研究中心。除了針對兒童此一讀者群之外,兒童研究工作者,也是服務的對象之一。
四、空間的配置說明
1樓~辦公室、說故事室、兒童室、了解世界室等。
* 說故事室:每週六日由說故事志工負責說故事給孩子聽
* 了解世界室:收藏世界各國史地、風俗民情等資料,加深孩子對國際事務的理解與關心。
* 兒童室:為兒童閱覽室,提供國內外圖書,孩子可利用檢索系統找到自己想要的書。
2樓~資料室(凡年滿18歲以上憑證明文件可進入)、研習室等。
* 第一資料室:日本及亞洲各國出版之童書及其相關刊物陳列於此。
* 第二資料室:外國童書及其相關刊物(亞洲國家除外)陳列於此,同時提供微縮資
料與電子刊物的閱讀設備。
3樓~圖書博物館、多媒體視聽室、大廳等。
* 圖書博物館:為一展示會場,定期舉辦主題展。
* 多媒體視聽室:電子化童書藉由多部個人電腦讓大人小孩樂在其中。
* 大廳:為一演講聽,邀請專家學者蒞臨講習。
4樓~兒童之家:安排專人說故事以及閱讀指導
五、探索:
(1)「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元素:兒童圖書的館藏數量與比重
(2)從設計建築看他的歷史沿革
(2)從《愛書人黃茉莉》到兒童閱讀的產業,實地探訪感受圖書館的兒童服務
(3)如果脫去了安藤忠雄的名聲後,我們還能看到什麼?
(4)以一個遊客的眼光來看,在花了貴貴的東京機票之後,這個地點值得來參觀嗎?
(5)展覽的類型取向以及兒童圖書的分類方式如何
(6)參觀年齡有無限制呢?對於兒童的特殊需求,有什麼與一般圖書館不同的地方?
◎暑期班 簡美玲 台北班周淑琴 林麗麗
壹、研究動機
◎林儀瑋、陳美雲
壹、研究動機
台灣近年來推動閱讀不遺餘力,為了讓兒童更親近閱讀,培養兒童建立自主閱讀的習慣,各縣市多成立活潑、多元並具想像空間的故事館或繪本館,營造出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兒童在館內閱讀時能進入閱讀情境,享受閱讀的樂趣。但這些機構竟未有一所像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一樣,享有國家級的地位,令人不禁好奇,該館究竟如何成立?其背後的需求考量因素有哪些?
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由日本首區一指的設計師安藤忠雄負責監修設計,該館開館之後,據說吸引將近三成建築專業人士進館參觀,其建築特色魅力究竟何在?對大人而言,國際兒童圖書館有其研究及參觀的價值,但以孩童觀點來看,這座圖書館是否一樣充滿魅力,吸引兒童前往使用?國際兒童圖書館在日本兒童文學界具有哪些領導地位?其重要功能有哪些?從成立至今的報導中,該館有哪些缺失(例如:標榜國立卻藏書不豐)?是否已尋求改善?以上種種問題吸引我們想深入探詢,一窺究竟。
貳、認識研究對象
一、建物歷史背景
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內,原是舊有的帝國圖書館,建物創建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昭和4(西元1929)年增建完工,並於昭和22(西元1947)年改稱為國立圖書館,其後因為國立國會圖書館(西元1948年)的成立,國立圖書館直到平成10(西元1998)年便一直以上野圖書館之名做為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支部,其建物從外觀到內部極為講究古典、深具西洋風格,是明治時期文藝復興式代表性的建築,因而被東京都列為指定保存的歷史建築。1995年日本圖書館協會向國立國會圖書館建言,以國會圖書館上野圖書館原址做為「國立國際兒童圖書館」,日本政府特別聘請安藤忠雄負責設計監造,1998年開始改建,2000年5月5日兒童節開館,但整棟建築直到兩年後才全部整修完成,於2002年全面開館。
二、設計師監修的建築新風貌
國立國際兒童圖書館是一棟鋼結構的磚造建築,建物本身為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建築,改建總工程花費約94億日圓,除在地基加進最新防震設備外,並極力修復明治時期的裝潢,甚至研發仿製舊有的牆壁塗料,因此無論是乳白色的壁面、挑高的天井、華麗的吊燈、花梨地板或黑檀門扉都得以重現原貌。另外,安藤忠雄在建物上加入個人獨特的現代風格,用玻璃帷幕和灰色泥柱導入新鮮自然光,使該館不再瀰漫一股陰霾的古建築氣氛。
三、新建築的空間規劃
國際兒童圖書館一樓的中心是「兒童室」,是以兒童為對象的自由閱覽室,裡面收藏日本創作和國外翻譯童書,房間內的書架呈一個大圓形,大圓內外是一層層豎立的圖書,中間則是排成小圓的低矮座椅,可供孩童或親子共讀使用,房間角落有數台電腦供孩童檢索查詢想找的圖書。在「兒童室」隔壁是「認識世界室」,裡面收藏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和民俗習慣的讀物,讓孩童藉由閱讀各國書籍來和世界聯繫,開拓未來。另外圖書館一樓還有一間只在週末開放的「說故事室」,由圖書館員進行一天2回,每回20分鐘的繪本說故事活動,其聽眾必須是小學以下的孩童。
二樓左右各有一間大型的「資料室」,是專門收集、保存童書及相關資料的房間,使用者必須年滿18歲且須填寫卡片才能進入使用。「第一資料室」收藏日本和亞洲各國刊行的童書、期刊和相關資料,其中日本部份因出版作品極多,開架空間有限,只陳架近代作品,較早期的作品列為閉架資料,需用電腦檢索再向圖書館員調取。「第二資料室」收藏亞洲地區以外的各國童書、期刊和相關資料。另外二樓還有一間「會議室」,提供給公共圖書館員及學校圖書館員培訓、研習用。
三樓共有四個部份,「博物館」為一主題展示場,用來舉辦各種主題童書的展示會。「媒體交流區」則設有多部電腦,讓來館者使用製成光碟的電子出版物。「大廳」則當演講廳使用,不定期邀請兒童文學作家或相關學者專家到場演講。另外還有一間「工作室」,被當作兒童文學研究會的房間使用。
從國際兒童圖書館的網站中可觀看到,一到三樓皆有一間大型的書架室可供藏書,難怪據說這所圖書館號稱藏書能力可達40萬冊,不知這次參觀是否有機會進入?真想一睹館內目前藏書量的丰采。
四、開放時間
1.開館時間:星期二—星期日 9:30am---17:00pm
2.休館時間:
固定休館日:每星期一
國定假日:5月5日兒童節除外
年假期間:12月28日─1月4日
休室日:2樓「第一、第二資料室」星期日不開放
3樓「博物館」展示會準備期間不開放
參、研究問題
◎吳彩鳳、卓玉惠
一、研究動機:
看過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就會很想去看他設計的另一個作品【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宮崎駿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落實在美術館內呢?
台灣許多的展覽館花了許多經費蓋的美輪美奐的,一旦完成,啟用後又淪為蚊子館乏人問津。我們想了解吉卜力美術館有什麼特別的宣傳或活動吸引人去參觀?當宮崎駿的電影上映時當然是吉卜力美術館最吸睛的時刻,一旦沒有上映電影時,平時吉卜力美術館會吸引那些人去參觀呢?
美術館中有五個房間介紹動畫的產出製程,是如何呈現的呢?和目前在台灣的皮克斯影展內的設計又有何異同呢?
大人和小孩一同逛展覽,常見到大人逛得很投入,小孩無聊的要命滿場亂跑,畢竟大人與小孩的認知理解能力是有差別的。吉卜力美術館的展品陳設出發點是大人或小孩,例如:展品的視覺高度、展品的解說難易、展品的知識性、展品的娛樂性,哪一種人可以領略到較高的樂趣?今年元旦假期,我們在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和科工館發現許多針對孩子設計的展覽,都是可動手做,或玩,或鑽來鑽去,吉卜力為兒童所安排的活動空間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呢?
◎兒夜一怡君、韻淑、語碩二佳蓉
壹、研究動機
剛聽到「岩村和朗」這個名字,對他還很陌生,但是說到「14隻老鼠」、「森林裡的松鼠系列」、「愛思考的青蛙」……等繪本,就讓組員們倍感親切。原來這位就是從小便耳熟能詳的繪本創作家。
這次有這個機會到日本造訪「繪本之丘美術館」,行前讀了一些美術館介紹、作家的相關資料及作品。資料中提到岩村和朗先生希望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要多接觸大自然,這也是美術館的經營理念之一。讓本組組員聯想到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做中學」的理念,他主張從實踐中學習。楊冠政(1997)提到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在自然環境中教學,也就是戶外教學。呂建政(1999)也提到大自然提供了無數的教學題材,遍佈在各個學科之中。良好的戶外教學正是形成合情合理之學校教育的方式之一。
因此本組組員開始感到好奇,岩村先生會如何實踐他的想法呢?如何藉由經營美術館去散播兒童文學的種子?而這套經營模式是否適用於台灣呢?帶著些許忐忑不安及滿滿的期待,前往繪本之丘美術館尋找答案。
貳、研究對象
一、 岩村和朗
◎慧雯、伊芳
一、研究動機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安徒生,如果可以巧遇他?那會是怎樣的相遇?
安徒生在兒童文學中,是如此獨一無二的伴隨著我們的童年,耳熟能詳的故事,一讀再讀的喜悅,都豐富著我們每個人的幼小心靈,在不知不覺中,他已經悄悄的走進我們的生活中,穿越時空,帶著他精采的故事進入我們的腦海裡,悠閒徘徊,故事的雋永是令人回味無窮的,而創造故事的人,亦是讓許多人緬懷,在他的故鄉丹麥有個安徒生公園,在紐約也有個安徒生的雕像,在上海,也出現了他的蹤跡,而我們這次要到日本千葉縣的船橋市去造訪「安徒生公園」,去追尋他的蹤影。
這是個既有趣又令人期待的旅程,有趣的是,第一次參訪的經驗,期待的是,當童話與文化產業碰撞在一塊時,不知會有什麼樣的火花出現?童話?文化產業?藉由這次的旅行,我們想要探討安徒生童話的意象在日本的文化產業中,如何表現?「安徒生公園」是否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安徒生的氣息?日本人如何重塑安徒生的世界?去參觀的人們呀!是否也能暢遊其中,流連忘返呢?
準備好,就出發吧!
二、研究對象
(一)安徒生介紹
「當我回顧我的一生,才驚訝地發現,我的童話故事竟是我最受歡迎的作品…… 大概沒人知道,『醜小鴨』其實描述的就是我自己!」 ─安徒生
1.生平: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烏丹斯的貧民區中,他的父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目不識丁的洗衣婦,家中經濟十分拮据,衣衫襤褸又其貌不揚的安徒生自卑感很強,因此從小就不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每天都待在家裡玩父親做給他的洋娃娃,或做白日夢,沉迷在自己編造的幻想世界裡。
由於他的手很巧,不但擅於剪紙,閒暇時也常常替他的洋娃娃做衣服,加上偶爾和其他小孩相處時總會情不自禁把自己編成故事中的英雄或主角,並說給別人聽,奇言異行讓他處處受到冷嘲熱諷,使得安徒生更加退縮進內心世界,也更堅定了想要出人頭地的念頭。14歲那年,安徒生便毅然決定離家前往哥本哈根尋求發展機會。
一抵達後,安徒生就跑到皇家劇院去求職,想要做一個劇壇紅星,雖然他沒有如願以償,但卻獲得貴人賞識,得到了在劇院中半工半讀當見習生的機會。藉由工作上的接觸,他開始寫劇本,並數度投稿給皇家劇院,院長也發現他確是個人才,便替他申請獎學金讓他受教育訓練,為他的寫作生涯奠下正規教育基礎。
安徒生此間閱讀大量名家如哥德、拜倫的作品,也學著創作詩篇與劇本。17歲發表作品《嘗試集》,24歲出版長篇幻想遊記《阿馬格島漫遊記》,第一版銷售一空,原本在飢餓中掙扎的安徒生從此脫離貧窮的陰影。
安徒生是從寫成年人的文學作品開始的,不過他對丹麥文學──也對世界文學──的最大貢獻,卻是童話。
1835年,安徒生在創作了詩歌、小說、劇本,並受到社會承認之後,他認真地思考一個問題:誰最需要他寫作呢?他感到最需要他寫作的人莫過於丹麥的孩子,特別是窮苦的孩子。他們是多麼寂寞,不但沒有上學機會,沒有玩具,甚至還沒有朋友。他自己就曾經是這樣一個孩子。為使這些孩子淒慘的生活有一點溫暖,同時通過這些東西來教育他們,使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美和真理,他就要為他們寫些美麗的作品,富有現實意義的作品。他覺得最能表達他的這個思想的文學形式就是童話了。他要寫童話,要做一個童話作家。
安徒生從此成了一個具有特殊風格的童話作家。他過去的歷程──艱苦的生活、學習、寫作和旅行,在他看來完全是一種有意義的準備和練習,即為童話的創作墊下基礎。從此童話成了他的主要創作活動。他花費40載光陰,為孩子撰寫了164則童話,文體包括故事、散文、散文詩及兒童小說。文體簡潔樸素,但充滿豐富想像力與濃厚詩情及哲理,又能反映所處時代和社會生活,表達平凡人的感情與意願。因此他的童話,表面上是「為孩子們講的故事」,實際上卻適合任何年齡層。
2.創作分期:
(1)說給孩子們聽的故事──充滿濃厚鄉土氣息的「浪漫主義」(1835~1844):
安徒生第一集童話出版之後,當時以詩人厄楞士雷革(1779~1850)為首的「浪漫主義」運動正在丹麥進行。安徒生和當時的浪漫主義者不同,他那種富於想像的活潑文體絲毫沒有華而不實的味道,而是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
此期代表作品:《拇指姑娘》、《國王的新衣》、《小美人魚》。
(2)新的童話──轉向嚴酸的現實主義(1845~1852):
安徒生此時期的作品從濃郁的浪漫主義轉向嚴酸的現實主義,自詡為「新的童話」,不僅照舊為小讀者喜愛,而且也吸引成年人──同時還使他們看了不得不深思。
此期代表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母親的故事》和《影子》。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之旅
──國立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組的研究計劃──
一、研究動機目的
一間在明治時期建造的西洋建築,如何在百年的歲月後呈現不一樣的風華,並成為日本第一座國立的「兒童專門圖書館」?
透過安藤忠雄之手,這座國立國會國際兒童圖書館又是以何種空間安排、書籍來達成「兒童書連接世界,開拓未來」的目標?
一座「兒童專門圖書館」會在安排上有何巧思,是喜歡進圖書館的我在聽到行程安排時,第一個興起的想法,之後因著師長介紹,我了解到這座圖書館是由近代著名的建築家:安藤忠雄進行修復工程時,內心對這個行程又多了一份探索的興趣。因為我想知道,在住宅設計上總能為客戶做貼心設計的安藤忠雄,會如何發揮他對兒童的縝密巧思,都是我對這座百年〝新〞建築的好奇,也因而有了進一步了解的動機。
二、研究對象(背景介紹)
*沿革:
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內的國立國會圖書館分館上野圖書館,是日本為數較少的明治時期西洋建築之一,也是上野公園內林立的文化設施中,尤其富有莊嚴氛圍的。鋼結構的磚造的地上3層,地下1層,是文藝復興復興時的式樣。有趣的是,這座建築物是當初作為“東洋第一大圖書館”構思的口字形構成的四分之一,只完成了側廊部份後一直沿用至今。據說這是由于日俄戰爭開始,政府無力完成計畫造成的,總之這座建築物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一直是正面的狀況而與我們走過了風風雨雨,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城市遺產。
隸屬國立國會圖書館分館的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是日本較少見的明治時期的西洋建築之一,其前身可追溯玉1906年的帝國圖書館,原本規劃為「東洋一大圖書館」,但逢日俄戰爭,只完成原建築圖的四分之一,又歷經1923年東京大地震,經六年重建復元:直到1995年,由第三任建築師:安藤忠雄負責修復這座百年歷史建築,改建為以「兒童書連接世界,開拓未來」為精神的國際兒童圖書館。
*建築特色:
室內手扶梯的保存作為手法,是在舊的建築物中兩個現的玻璃盒子,創造出新的方向性和空間,使一個完結的建築變奏,一個以和原有建築物呈15°角安置,可將當作通往圖書館的通道,另一個安置在3層使之附加原有部份上。作為對應新的計畫的動線在滿足了功能方面的要求的同時,又作為建築內外新舊衝突的象徵作出表現。 關於原有建築,基本上以忠實于峻工當時的狀態為第一原則,但其空間的使用方式,計畫方式完全以新的思考對待。特別是過去閱閱覽室,近年為倉庫使用的3樓的房間,屋頂高10米的寬敞空間,在這次設計中準備將之作為新的世界各國兒童館的博覽館加以再利用,改修時我們想嘗試一下的是,將內壁保持原狀,而被內壁環抱的空間的用形態和內部裝修則用現代手法,構築成與已有部份完全獨立的部份。新舊之間的共生共存具體做法是,用合成材料制成半徑3.6米、高6米的圓形管兩根,作為展示台插入房中間中部,跟裝飾性很強的內壁形成很好對照。簡單的管,和整體的大尺度感相應形成有力的空間印象。特別是壁面,用直接能看到合成材料內部積層狀態的手法,使人能夠不光透過視覺,也能通過觸覺感受,這就是建築的意圖所產生的結果。
*空間安排:
國際兒童圖書館2002年5月正式以第一座國立的「兒童專門圖書館」開館。一樓有一間超可愛的兒童圖書室,像地球一樣圓形書架,把宇宙、地球科學、自然萬物、人類文明……等知識分門別類整理;也有一間聽故事守專用的聽講室;和一間世界各國的地圖、歷史、民俗等「世界知識閱覽室」。
二樓是第一和第二資料室,讀者需18歲以上填寫利用卡方可進館使用。第一資料室是提供日本和亞洲地區出版的兒童文學等相關資料和最新教科書。發現收藏的台灣的出版品都還是早年以認知、幼兒教具等印刷粗糙的出版品為大宗,台灣近幾年蓬勃發展的兒童出版品資料搜集的並不齊全,也不太具有代表性,頗感遺憾。第二資料室是提供國外(亞洲除外)出版的兒童文學等相關資料,但可惜的是藏書量仍待增加。
三樓有一間看起來非常高級先進的「多媒體圖書館」,收藏各種電子出版品;另一偌大的空間是「書籍博物館」,專門用來舉辦各種兒童文學的博覽會。此外,在三樓還可以欣賞安藤忠雄運用新建築語言,將陽光及自然景觀引進室內的手法。
三、研究問題
1.如何在符合兒童需求的前提下,安排圖書館內的空間?館內的設計是否真的貼近兒童需求?
2.館藏書籍種類及擺放的特點。
3.1995年,日本政府編列修復計劃時,為何將其設定為「兒童專門圖書館」?
4.安藤忠雄如何在富有莊嚴氛圍的明治時期西洋建築中,融入現代元素而不顯突兀?
四、實地訪查重點
1.入館人數及年齡層的調查。
2.館內的空間安排,擬就書籍閱讀空間設計、資料搜尋方式、圖書擺放特點、環境佈置及採光……等方面,進行實地訪查。
3.安藤忠雄如何不破壞老建築的面貌下,呈現自己的建築理念?
岩崎知弘研究計畫—水漾中的堅靭
博士生陳晉卿、嚴淑女
一 研究動機目的
岩崎知弘(1918~1974)。這位享年55歲的日本女性畫家,一生的創作都以孩童為主角。在她歿後三年,於晚年東京的居所成立岩崎知弘美術館,保留她生前起居創作的工作室。1997年,再於長野安曇野,雙親的家鄉,成立安曇野岩崎知弘美館。歿後三十年,東京舉辦了一場紀念展,不論是藝文界,或者一般的主婦、學生,岩崎的畫作,仍然是人們心中共同的回憶,引發著人們內心的感動[1]。正如岩崎的創作理念所說:
「當我感到疲憊無力時,人心的溫暖讓我熱淚盈眶。我終生的職志不是畫雄偉壯觀的巨幅油畫,而是小小的繪本。希望看了這些繪本的子孩,長大成人後,繪本的溫情能留在他們心中的某個角落,當人生遭逢痛苦、絕望時,能回想起這些溫柔的感動……」[2]
然而,在台灣,岩崎的繪本僅出版了〈久兒之星〉一本。[3]殊為可惜。是我們離那個時代太遙遠?是我們不曾經歷戰火的洗禮?是我們總是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是我們的人生總是順遂平凡?
真正來自於人心的感動,舉世皆然。或許只是我們對岩崎所知太少。透過這個研究,希望能對岩崎有更深的認識。終其一生,以孩童為主題的創作,為孩子祈願世界和平的畫家。是什麼力量,使一位畫家有如是堅持?她的作品展現何種風格?她的畫作如何打動人心?
這種打動人心的因緣,要從2008年國際書展說起。那時我(淑女)經過一個小小的攤位,巧遇鄭明進老師,他拿出一張彩印的海報,告訴我去請那位先生簽名,他就是岩崎知弘美術館的館長,也是知弘的兒子。我看見海報上的畫,和展覽的畫作,熟悉的笑臉,勾起我童年的記憶。那時我收藏好多卡片、信紙,粉色系柔美的畫風、純真的笑臉、夢幻的場景和溫暖的色調,總是深深的吸引我進入畫中的世界,編織綺麗的夢想。原來她就是岩崎知弘------一位希望用溫柔的感動來溫暖孩子的畫家。
這樣的機緣從小時候就牽起了,讓我更想去認識這位曾經溫暖我幼小心靈的畫家。希望藉由蒐集她的作品、參觀美術館、訪談他的家人或研究學者、甚至是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從各種角度全面的來認識這位畫家,並介紹給國內的讀者。
二 研究對象(背景介紹)
1. 畫家
知弘誕生於1918年12月15日,十四歲學習油畫和素描,十八歲學習書法。因紙畫劇「母親的故事」(1949年)而踏上專業畫家之路。她將西方的水彩畫融合了東方傳統繪畫的技術,鑽研出自己獨特的技法,得以表現細膩的感覺。也因此獲得波隆那國際兒童圖書展Graphic獎(1973年),德國萊比錫國際圖書設計展銅牌獎(1974年)等多項榮譽。1973年秋季發現罹患癌症,1974年8月8日因原發性肝癌去世,享年55歲。
知弘的繪畫特色即是她終其一生都以「孩童」為作畫主題。即使沒有模特兒,她也能畫出十個月大的嬰兒與一歲兒的不同。在館內收藏的九千三百件以上的遺留作品中,可看到孩童們各種豐富生動的神態,充分顯示了知弘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卓越的技巧。
知弘一生渴望和平,尤其希望世界上的兒童都能過著幸福和平的生活。她作畫的主題也一直以孩童及花卉為中心。因為年少時經歷過戰爭,或許知弘終其一生描繪小生命的光輝,正是希望藉此訴說和平的寶貴。[4]
2. 美術館
知弘美術館・東京 (前岩崎知弘美術館)是於1977年為紀念岩崎知弘 (1918-1974)而建的。畫家岩崎知弘自1950年代後半起在各種繪本、兒童圖畫雜誌、教科書、書籍及月曆等持續發表以花卉及孩童為主題的繪畫而著名。美術館建於1952-1974年間知弘生活創作的故居,其建築費用來自捐款及知弘的繪畫版稅。這是為了實現眾多畫迷「希望隨時可以欣賞到知弘的作品」之心願所建的。這座專門為童書畫家建的美術館,在世界上可說是首創之舉。
美術館自1980年代後半起開始收藏世界傑出繪本畫家的原畫,並逐漸擴大其營運範圍。1990年初,為了收藏並展示更多作品,同時擴展美術館活動,遂決定於長野縣安曇野地區的松川村建設新館。
1997年春季為紀念知弘美術館‧東京設立二十週年,安曇野知弘美術館於長野縣開幕。由於知弘的父母出身於長野縣,這裡可說是知弘的心靈寄託之地。
2002年為紀念知弘美術館‧東京設立二十五週年,全館改為無障礙空間,公共空間也增為原來的兩倍重新開幕。煥然一新的美術館中充滿了知弘的作品和回憶。
知弘美術館‧東京及安曇野知弘美術館的營運母體是財團法人岩崎知弘紀念事業機構。1976年6月為了紀念岩崎知弘的業績,繼承她希望帶給世界兒童和平的遺志,本著民主精神對兒童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有所貢獻而設立的這個事業機構除了營運兩座美術館之外,並於國內外(北美、中國、越南和韓國)舉辦展覽,進行繪本的調查及研究,出版刊物,同時也與繪本相關團體進行國際交流[5]
三 研究問題
1. 岩崎知弘的生平、創作理念及創作歷程等。
2. 岩崎知弘的繪本研究。(故事、技法、風格等)
3. 岩崎知弘美術館的佈展與經營。
4. 如何籌畫、經營童書作家的美術館,做為未來台灣成立美術館的參考模式。
四 實地訪查重點
1. 美術館的空間規劃。
2. 美術館的營運。
3. 美術館的參觀動線。
4. 美術館的普及教育。
5. 採訪佈展的設計理念。
6. 與其他同性質展覽的結合的方式。
7. 蒐集美術館出版的刊物。
8. 蒐集美術館如何進行繪本的調查與研究。
9. 如何典藏畫作及蒐藏品。
10. 如何進行故事說演與孩子互動。
五、訪談及資料蒐集
1. 訪談鄭明進老師(收集很多知弘畫家的海報書籍及資料)
2. 訪談館長(但這有困難度,找尋他發表關於他母親的文章,從家人的角度來看畫家,會有不樣的視角,也會發掘出不同的面向)
3. 蒐集誠品信義店的知弘特展中的參考資料和書籍。
六、預期成果(於繪本棒棒堂或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發表)
1. 東京岩崎知弘美術館參訪報導。
2. 岩崎知弘的創作理念與繪本研究。
3. 岩崎知弘創作導讀(主題式導讀:如戰火下的孩童、童年的記憶、寶寶與媽咪…等)
[1] 參考ちひろ美術館編。《沒後30年メモリルブックちひろBOX》。東京:講談社,2007年3月第11刷。
[2] 引自〈和英之友〉「2003.8久兒之星岩崎智廣專刊」。
[3] 台灣中譯另有〈人魚公主〉、〈洗澡嘩啦啦〉、〈鈴鈴鈴電話響了〉、〈寶寶的歌〉等四本,但在套書中,書籍流通率不佳。
[4] http://www.chihiro.jp/global/zht/index.html
[5] http://www.chihiro.jp/global/zht/museum/index.html
來來來•來三鷹;去去去•吉卜力
座落於東京都三鷹市的美術館,充滿了屬於宮崎駿的童趣;首任館長由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擔任,在2005年6月24日由中島清文接任第二任館長至今。三鷹之森美術館除了隨處可見的宮崎駿筆下的人物之外,其作者的工作室也成為了其展覽之一,另外吉卜力歷年動畫製作的過程也能在這裡看見,讓觀覽者了解動畫的原理、觀看原始的動畫片展示之外,也可看見吉卜力動畫的原稿。
還記得龍貓裡頭小梅與姐姐所搭乘的龍貓巴士嗎?沒錯!在這也可以搭到龍貓巴士,雖然不是真的,但也是能讓小朋友進去隨意遊玩,感受在龍貓巴士裡頭的舒適。另外,在美術館裡頭還收藏了許多兒童文學的書籍,也有吉卜力的相關書籍,可供遊客購買。 當然在這裡是少不了動畫的,為此還設立了動畫展示室,裡頭放映美術館專用的動畫電影,以及與企劃主題展覽相關的作品。參觀了這麼多有趣的東西後,肚子也咕嚕嚕的響了起來,吉卜力貼心的設立了咖啡廳「草帽」,提供各式獨創的餐點,讓肚子餓的遊客們補充活力,也為了愛買紀念品的朋友們設立了商店,一切貼心的服務都可看出吉卜力對待客人的態度,以及對宮崎駿的用心。
1. 宮崎駿的動畫通常都有強烈的主題與意念要傳達給觀眾,或者是夢想追尋的偉大,或者是孩童世界天真幻想的童稚樂趣,或者是對於人類戰爭與殺戮的批判,或者是對於自然生態保護的哲思,那麼宮崎駿所建造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子的空間?是否將他在影片中的想法都收納進博物館中了?
2. 美術館中有五個房間介紹動畫的產出製程,是如何呈現的呢?和台灣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安排上又有什麼特別不同的地方值得學習呢?
3. 美術館中為兒童所安排的活動空間是如何規劃的?是否會舉辦相關課程與活動?
4. 為什麼稱為「吉卜力」?這也是之後網站中會介紹的。
5. 之前讀過黃玉蓮學姊的《幸福の卡通之旅》八場日本卡通追尋之旅中,裡頭就有吉卜力的介紹。書中提到她在龍貓森林中迷路,也提到了龍貓森林的背後象徵意義,如果時間允許我也很想實地去感受看看,之後也會將這個部份作為介紹的一個重點。(龍貓森林在崎玉縣似乎有些遠,待查!)
6. 另外吉卜力美術館中的販賣部也是ㄧ定要去的地方啦!既然宮崎駿已經將Totoro的肖像權賣給龍貓基金會了,那我好奇,這兒會賣什麼樣的產品?仍然可以看到基金會開發的相關商品嗎?另外,是否會有相異於市面販售系列商品的紀念品?希望可以拍照,雖然機率很低很低,我覺得。
7. 有些在英文網頁上點選了也沒辦法得知內容的,例如The Hunting House、The Whale House等,可能要實地確認是否有特別的空間,或者真的只是圖檔而已。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