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顯示具有 101台北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01台北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 - - 半日東京 - - ✈  101 台北班 李依恬

>>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遊樂半日,幸福一天。
 當我們有能力在短短的半日間,怡然自得的發新鮮體驗,我們一定也能夠舉重若輕的化解生命裡的百無聊賴,哪一天或許將會明白,半日東京的魅力,其實,不只有半日,也不只是東京。」
         – 擷取自《半日東京》[1]






    今年夏天幸運的跟著老師和熱愛兒童文學夥伴踏上東京這座城市裡探險,關於東京有很多的說法,在行前蒐集的眾多資料裡面,最喜歡的便是報告開頭的這段話,「一日不足夠,半日也幸福。」[2]在短短參訪後的半日時光,帶著旅人的心情,側錄下此次參訪中,遇見東京的每一角落,試圖描繪出這個城市的模樣。


✈ 東京。城市印象。
  初初抵達東京已經是夜晚,仰視高樓的模樣彷彿能夠吞吃了天空,但房間卻幾乎是兩人旋身的大小,這麼密集的房間,在此刻飯店的路口卻幾乎沒有什麼人煙,相較於前日經過的枥木縣所擁有那些溫馨質樸小屋房,這個城市,張揚著夢想卻有點寂寞。
第一天抵達華盛頓飯店路口

他叫正角童太,這幾天在新宿駛南口唱著他的夢想,我特地寄下他的名字,想像或許多年後,在台灣的我也能聽到關於他夢想的消息


  
✈ 幸福散策路線 
     「這條路到底是通到哪裡?」     「一定是很棒的地方。」                 –岩村和朗《愛思考的青蛙》

  如果說有什麼策略來規劃這幾天的半日行程,像是「瘋狂shopping路線」、「知性踏查路線」,我想我的策略是帶著某種閒散的精神,抱定一種「丟進水池裡就會游水」的心情,相信能在這裡,找到一個旅人最舒適的位置。


❤ 六本木之丘-相約大蜘蛛

  這次的散步我決定讓自己一個人,給自己一個旅行的目標去到達,於是簡單的相信友人的約定「麻布十番站大蜘蛛見」,放下了智慧導覽,心想,就是到那一站罷了,帶著自己僅僅會的幾句日文就出發了,這樣的安心一直到出站時看見一共七個出口時有些鬆動,在親切的站長表示「沒有看過這隻蜘蛛」時,冷汗有一兩滴,幸好繼續問了幾個路人,比手劃腳的拼湊出一條明路,「直走500公尺就會到了」,非常高興的得到如此精確的答案,這種問路的樂趣便是獨自旅行的最大快樂。

   
六本木的路走起來像是天母卻又像萬華,高檔的鋼琴酒吧、餐廳和舊社區並立,心裡暗算著應該是一個轉彎處!我,看見一個岔路口,也是帶著同樣的安心的想法「路是可以問出來的!」,但這次學乖了別用日文(會得到一長串流利日文的回答啊),「spider」、「spider」,比手畫腳一番總算是找到了方向正在等著紅綠燈時,竟然在對面的路口辨認出相約的朋友,也提前為這場「大傻的冒險」畫下句點,登上森美術館的52樓一覽東京鐵塔的夜色。

  
  但因為太想知道蜘蛛的由來,便詢問了美術館的服務台小姐,這隻位在六本木之丘六樓花園廣場的十公尺高的巨型金屬蜘蛛「MAMAN」,為法國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女士的作品,蜘蛛腹內有20顆大理石材質的卵。象徵著從世界各地來的人在六本木大樓裡相逢,就像沿著蜘蛛製成的網絡,其中不同的想法擦出火花珍而重之的孵化成卵,再傳揚出去,是六本木之丘的象徵與精神。


❤ 月島-我們來慶祝吧!



  這是一個累極的晚上,大家的雙腳都已經累積了一些疲憊,但心卻好像還不想回飯店,發下「走到腿斷掉!」的豪語,我們一行人到達了「月島駛」原本是想看看傳說中的美味文字燒,卻在問路時意外發現一張關於「兒童慶祝大會」宣傳海報,忍不住好奇的也要一探究竟,附近的店員們都很熱心的指路,旅人此時心中燃起了希望,「好像就在前面!」遠遠的地方有一點光。


  
  走進一個住宅區內的小型公園,原本還在確認路線的我們看到款步的和服就放心了。居民在公園的中央搭起了臨時的高台,以高台為中心四散拉起了圓滿的燈籠,不少穿著傳統服飾的人們開始聚集。高台下的太鼓聲響起,一位帶領的大姊開始致詞,居民們開始圍成兩個同心圓移動,當第一個音響起流瀉出歌曲,所有的人都沒有遲疑,專注的神情就像進行某種儀式般,一首一首的跳起來,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輪舞的圓圈不斷擴大。
  「we dance round in a ring and suppose,but the secret sits in the middle and knows.」(Robert Frost)居民或許竊竊的微笑談論卻不吵雜,大部分的男女穿上傳統和服,周圍也不乏鈴著啤酒小菜的觀眾,似乎對於生面孔不以為意,因此我們便更大膽的試圖從旁觀中加入他們的秘密,因此開始注意起進入圓圈的方法,終於在中場歌曲的時候,以微笑的示意我們是否可以加入,趁著月色的一場愉悅的舞蹈。


  我們並沒有等到結束才離開,慶祝大會的歌曲在我們漸漸遠離時還一首首的播送著,也迴盪著一份屬於文化的靜謐持重,似乎連跳舞也是如此,彼此間隔著一個節拍的距離。





✈ 東京。日和

  
  最後想記錄這象徵滿足所有人的極樂世界,繁華的逛不完,失心的買不完,也有這麼寧靜的時刻,讓人在在墜落迷失之間,能夠得到一點平衡,在每個夢想的追逐之間,東京已不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種精神



[1] 張維中 著。《半日東京》。台北:時周文化。2012
[2] 同註1

Read more...

>>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個人問題研究——玩具如何藝術
兒文所台北班 鈕茹琳
       記得閱讀宮崎駿所寫的《折返點》時,書中曾提及吉卜力美術館原本是想命名為「見世物館」,但為了使其能財團法人化,才改用「美術館」一詞,在參觀玩具美術館之前,心裡其實也是以這樣的預設看待,直到館方在演講時強調了玩具的藝術性時,才改變了我的想法。
       「玩具是人類遇到的第一個藝術品。」玩具美術館的創辦人在歐洲聽到這句話後,決定回國成立美術館,彰顯玩具的藝術價值。大英百科對藝術的定義是「指利用技巧及想像力創做美學物件、環境或經驗的表達模式,以和他人分享美的情感意識體驗」,這段話與玩具美術館陳設展品的概念不謀而合。
       玩具美術館一共分為三層,一樓為辦公室,二樓設置遊戲室、主題玩具展覽區、玩具販售區,三樓則為益智玩具區和教學區,此外還有玩具醫院及手作玩具工作室等空間。展品部分,館方依照地域性陳列日本和世界各地的玩具,仔細比較後,不難從玩具的色澤、材質、外型看出不同地區玩具的藝術風格,如南關東的玩具顏色鮮豔多變,卻不如北關東慣用金色點綴顯得貴氣;甲信越的木製玩具保留了木頭的質感,成色效果又與陶瓷質感的北關東不同。
   



      除卻展覽區的布展內容,玩具美術館的木製玩具遊戲室和三樓整個樓層,也能展現另一種層次的藝術價值。館方代表在演講時曾提及,木頭玩具是目前美術館最想推廣的項目,因為木頭玩具樣式簡單,留給心靈大量的空間自由詮釋,例如一塊木頭可以想像成車子、寵物、梳子,孩子就在不斷想像和詮釋的過程創造意義、形塑與玩具的互動方式,若有大人一起陪同玩耍,還能與他們分享樂趣,激發出源源不絕的創造力。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益智玩具區和教學區,美術館在這兩個區域分別隔出許多小區塊,提供孩子和義工學習玩玩具以及親子同樂的空間,在參觀之時正好遇到一對母子在小隔間裡玩扮家家酒,看到孩子們把一塊塊木頭玩具賦予各式各樣不同的功能時,不由得讚嘆其想像力的豐富、生動。


     對玩具博物館而言,彰顯自身藝術價值的方式相當特別,不但有展覽品反映出玩具的藝術風格,還透過人與玩具、環境、他人的互動激盪靈感與創意,使藝術成為生活的實踐和分享,這種藝術性所帶來的審美經驗一般的美術館恐怕難以望其項背,或許這也是玩具美術館之所以使人流連忘返的關鍵所在。


 

Read more...

小餐具大妙用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個人問題研究——小餐具大妙用
兒文所台北班 鈕茹琳
        表參道的巷弄裡有一間小巧別緻的兒童餐具專賣店,店名是「小夏」。這間店的空間不大,卻將日本人在小處展現意趣的特質嶄露無遺。
      「叮——」通往小夏的電梯打開後是一個同時站四個人就幾乎沒辦法轉身的梯廳,但店家仍在有限的空間裡做了簡單的布置,簡約風格的地毯搭配小鞋子、木頭玩具和可愛動植物裝飾,透露出店家的巧思,也似乎預告著店內即將有值得期待的驚喜。

       
果不其然,一走進店裡,就被琳瑯滿目的餐具吸引,餐具依照功能、花色和兒童的年齡分類,每種樣式都針對孩子們在各個年紀的手掌大小區分尺寸,若設計者缺乏和兒童站在等高位置的心,這些餐具要問世恐怕遙遙無期。



        印象中常聽家裡的大人說,小孩子的餐具只要能用,不容易摔破就好,回想自己小時候用的餐具,都以塑膠材質居多,裝飾也多以卡通人物的大圖案為主,幾乎沒有美感價值。相較之下,小夏的餐具有非常豐富的構圖,取材擴及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可愛動植物,同時加入豐富的色彩和表情變化,十分有創意,材質上的選擇也相當多元,兼含塑膠、陶瓷、漆器。
       小夏在表參道已有八年的歷史,創辦人堅持要讓孩子使用安全健康的餐具,並且希望讓他們從使用餐具的過程學會尊重和惜物的觀念,而從販賣的樣式來看,不難發現這個理念正透過小巧玲瓏的盤子、碗筷、叉匙落實,因為大人和孩子的審美觀念不同,肌力也不同,小夏在製作餐具之時將花色、圖樣、重量、尺寸等因素納入設計的程序,實展現了對孩子們的尊重;此外,有些餐具還能在上面題字,無形中提高了收藏的價值。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當小夏以如斯慎重的態度製作餐具之時,早已確保了餐具的品質,當孩子收到美麗又適合自己的餐具時,愛不釋手的心情自會勾起想好好珍惜、維護的態度,自然而然就會以更謹慎的心境面對,如此一來,大人不須再用耳提面命的方式叮嚀孩子惜物,孩子就會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愛而憐惜,小小的餐具乘載著大大的樂趣和期許,應該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寓教於樂吧!

Read more...

穿越時空的樂舞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個人問題研究——穿越時空的樂舞
兒文所台北班 鈕茹琳
東京在都市發展上正如同許多國際大城,往高科技和現代化的方向不停前進,但日本一向以能巧妙融合新舊文化著稱,因此在到日本參訪之前,一直很想知道東京在進步的現代文明軀殼裡,是否含藏著歷史文化的老靈魂,在參訪的過程中,雖然自己刻意想從生活裡的諸多細節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直到搭地鐵到月島的那一晚,才得到了豐碩的感動。
月島位於築地旁,夾在隅田川和晴海大運河之間,明治二十五年日本政府在東京灣進行填海工程,以人力填出這個半島,並將其發展成工業地帶和住宅區,後來因為交通不便之故,倖免於大規模的開發,保留了原先的古樸風貌,與現代化的日本形成十分巧妙的對比。
    我們這組到月島的時間大約是晚上七點,走出車站沒多久就看到有日本古代風格的建築,一間間店舖在老房子的外殼下走出新的生命。突然間,一張海報映入眼簾,上面寫著盆踊大會的時間的地點,還有許多可愛的孩子插圖,組員們猜想也許是小孩子的表演活動,便決定前往觀賞。

    盆踊大會的會場是一個社區小公園,儘管面積十分有限,但濃濃的慶典氣氛在一盞盞點亮的燈籠之間發散,場中央的高台擺放著日本雅樂常使用的太鼓,人們紛紛換上和服一起參與這場盛會。

    盆踊是日本盂蘭盆節時,眾人齊聚跳舞的一種佛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成具有祝福、凝聚感情的舞蹈活動,其特徵以手部動作為主,除了簡單腳步的移動之外,很少有下半身的動作變化。盆踊的歌曲和舞蹈形式雖然與出創辦時有所出入,但多數的曲式和動作還是靠著人民代代相傳,成為家族或社區共享的記憶。猶記活動開場之前,負責打鼓的小女孩感謝了一起表演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願意以一晚的舞蹈為死者祈福,為孩子們求平安,接著以鼓聲和樂曲為活動拉開序幕。成人們圍成一圈開始手舞足蹈,舞過一曲又一曲,疲倦時退出圈圈稍事休息後又立即重返,一旁的孩子們自顧自地玩遊戲,偶爾抬頭看看大人們跳舞,畫面相當溫馨。

盆踊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平安時代,漫長的時間洪流雖然淡化了些許宗教意味,但為了祈求生命、心靈能獲得安頓的精神始終不變,一首接一首的樂舞似乎串連起古代和現代人們的共同嚮往,現在圍圈圈翩翩起舞的人們幾乎可與一千年前的人們疊映,見證了日本的過去與現在之間有一條無法割裂的臍帶相連,或許這就是新舊文化交融的動人之處。

Read more...

太陽旗族人的傲氣(101台北班李純雅個人報告)

廣州塔



     20099月竣工,並於2010101起正式開放,位於中國廣州市珠區(藝洲島)赤崗塔附近地面,標高600公尺的廣州塔,2012年,不再是世界第一高塔。就在201231,被634公尺的日本東京晴空塔所超越取代,如今日本晴空塔(天空樹 TOKYO SKY TREE),於20111117日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第一高塔」,成為全世界最高的自立式電波塔。

      

                                                          世界最高的7座獨立式高塔
1 東京晴空塔 · 2 廣州塔 · 3 加拿大國家電視塔 · 4 奧斯坦金諾電視塔 · 5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 6 默德塔 · 7 吉隆坡塔 

                                                 
       
        身為日劇迷的我既然來到東京都,怎麼可以錯過這個新場景,還好有事先做好規畫的同學君儀,早已安排淺草寺加晴空塔的半日遊行程,我當然是舉雙手贊成,「飛」去不可。
        從喜愛日本的旅遊咖部落格中發現,許多網友建議,不一定要到了押上站才拍下這雄偉壯觀的建築物,只要沿途抬頭一看到蹤影,就不要遲疑的按下快門,會有不同的樂趣和驚喜。高聳的晴空塔就像個立體性指標,不斷的向我們招手呼喚,清楚的指引我們向前邁進。雖然手持的是sony牌手機,對於只會極簡單的傻瓜式拍攝的我而言,不經意的變身為尋寶的淘氣小孩兒,一路上玩得不亦樂乎,也見識到距離遠近不同的驚喜面貌,實在是太過癮了,真是不虛此行         

  一.從淺草寺散步到晴空塔

            
             從淺草寺旁的小巷中就可看到遠方的晴空塔
       
吾妻橋上,朝日啤酒總部大樓的啤酒泡沫和左邊的晴空塔相互輝映,突然一隻飛鳥停佇在路燈上,相映成趣。
  
晴空塔夾在這兩棟大樓之間,左為墨田區公所,右為朝日啤酒吾妻橋本部大樓(吾妻橋本部ビル,アサヒビールタワー),拍照時隅田川上的遊船剛好經過。
                    
走到了押上站附近的小巷,眼前的晴空塔愈來愈突兀,我非常認同同學子涵所謂"戳破天空"的感覺。

近距離的視角有龐然大物的錯愕,美感盡失,所以"保持距離"是對的!


夜間的晴空塔也是美不勝收,頗有貴氣感,有兩種顏色變化呈現不同內涵。


連我愛吃的人形燒也變成晴空塔的造型,日本人行銷的創意手法令人咋舌!

豹紋圖案的東京banana蛋糕只有在晴空塔的專賣店才買得到,包裝袋上還有可愛的紅色蝴蝶結,內餡是巧克力香蕉口味。值得一提的是商家貼心的服務,親切的店員看到我和君儀提著大包小包,雖然我們兩個各買了僅僅兩盒四入的香蕉蛋糕,還貼心的提供兩層大紙袋幫我們裝入所有的東西,讓我們更方便的提走記續逛街,不過聰明的君儀提醒我"提袋率"不但是個銷售指標也是個宣傳手法。
                               
Tokyo Solamachi 裡擠進了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店家,消費者在這裡很容易就大失血,熱門商品秒殺之速,讓店員補貨到手軟,許多知名美食餐廳門庭若市,當地的食客們都很有耐心的等待著。




若是在三鷹的吉卜力博物館的文創區有遺珠之憾,在這裡還可以補到貨唷!
宮崎駿的最新電影動畫《風起》日語風立ちぬ的周邊商品也佔了入口右側最顯眼的角落。

       
    沒想到這裡也有懶懶熊專賣店,讓我可以實現對家裡兩個寶貝的承諾。



二.晴空塔概要
    晴空塔(東京スカイツリー)位於日本東京都墨田區由東武鐵道和其子公司東武塔天空樹共同籌建,於2008714動工,2012229完工、同年522正式啟用。其建造的目的是因為從200312月開始,關東地區已開始地面數位播放,但是在電波的傳送方面,受到東京都市中心林立的200公尺的超高層大樓的影響。因此,2011724類比電視訊號發射於終止後,需要建立一座高度達600公尺等級的高塔取代東京鐵塔333公尺)作為數位無線電視的訊號發射站。
    所以這座以現代形式重現傳統日本建築的「曲線」和「隆起」造形及五重塔的心柱制振式古代建築技法,顏色採用以藍白為基調的SKY TREE white就因應誕生了。不管是在蔚藍背景下向無盡的穹蒼中雄勁地延伸,或是夜幕低垂時照亮旅人心扉的夜間照明設計,「精華」與「雅緻」的格調交互散發出絢麗的熠熠光輝,都讓迷人沉醉的月色星空一一失色。
為了降低東京都內高樓林立造成電波傳輸的障礙,需要建造一座高達六百公尺的電波塔。(照片載自東京的觀光官方網站)


東京晴空塔官方網站所下載的照片,上圖為氣質的"精華",下圖為審美感的"雅緻"。

三.留下印象的數字
     東京晴空塔的高度,原本是訂立為610公尺,既然許下成為世界上最高的自立式電視塔的雄心壯志,來做事態度嚴謹聞名的日本大國,為了達成世界第一的目標,當然馬虎不得。為此在構築的範圍上,採取了精密的工程和適當的因應措施。
    至於今日所見高度為何是634公尺,是因為「634=武藏(MUSASHI)」的發音對於日本人而言,不僅是熟知的語言,還是舊國名之一,更讓人聯想到包括東京、埼玉、神奈川等部分地區的明治維新以前所屬的令制國——「武藏國」。了解了建造東京晴空塔的地區曾經是武藏國的舊歷史,再登上精心打造的觀景台,從高台上俯瞰瞭望眼前的一景一物,雖然不及中國古詩人思古幽情、獨愴然而涕下的悲憫情懷,但也讓日本人能回想起往昔的風景,緬懷舊時江戶時代的歷史文物與事蹟,是新與舊交會的活教材。

從觀景台上往外瞭望的新式建築也潛藏著古城想訴說透露的歷史記憶(照片載自東京的觀光官方網站)

四.展現世界級的櫥窗,創造經濟奇蹟
      晴空塔不光只是兼具觀光勝地的高聳電波塔,眼光獨到又有遠見的企業家所興建的是一個完整的都市計畫案,帶動整個都市經濟的發展,成為外國觀光客來到東京的必遊景點,以行銷日本的高科技,高品質和深度的文化內涵,提高有口皆碑的能見度。
        所以,除了世界第一高的鐵塔主體之外,東京晴空塔尚有其他附屬設施,構成一個完整的街區,由業主東武鐵道定名為「東京晴空城」(東京スカイツリータウン),其包含的設施如下:
 1.東京晴空鎮(東京ソラマチ,Tokyo Solamachi;亦譯名作「東京天空町」為一重點的商業設施,是東京晴空塔附屬的購物中心,由東武鐵道全額出資成立的「東武塔天空町株式會社」(東武タウンソラマチ株式会社)負責營運。其涵蓋整個附屬大樓多數的區域,可容納約300個店舗。難怪整個晚上都逛不完,燃起我想再度遊玩的興致。
2.東京晴空塔東塔(東京スカイツリーイーストタワー,Tokyo Sky Tree East Tower),以商業辦公室和教育相關設施為主,是附屬大樓東側的高樓層部分,這樣的模式和台北的101大樓的辦公大樓雷同。
3.Konica Minolta Planetarium「天空」in 東京晴空城(コニカミノルタプラネタリウム“天空”in東京スカイツリータウン)
位於附屬大樓的東側,由柯尼卡美能達經營,是一座多功能的圓頂形電影院。
4.附屬大樓西側的5樓是墨田水族館(すみだ水族館),是一座「都市型式的水族館」,在日本的大都市中都很常見(常常看到日劇的約會地點在水族館裡),這設施在台灣就很少見,除了墾丁海生館或花蓮的海洋世界。
          
五.震攝人心的傲氣
         這就是讓我十分佩服的太陽旗族人的傲氣——要做就要做到完善,不管是硬體設施的呈現或是當地文化的涵養,要做就是要做到最好,要做就是要做到世界第一,即使是一座電波塔的世界第一高度也是要聯想到本國歷史文化的有意義數字,深切的印刻在每一位日本人的心中,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這股傲氣就是讓此族人更能抬頭挺胸的驕傲。雖然我只是暫時駐足的異國過客,卻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堅毅不絕的毅力和凜凜的旺盛鬥志,這股傲氣所傳達出的精神不但令我感動更值得學習。
    




Read more...

高齡化日本,銀髮族,元氣!(101台北班 廖培君)


      日本自1970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後,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日本高齡人口比率之攀升速度,為世界各國之最。日本高齡化社會形成要因有二,一為平均壽命延長,另一為少子化。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資料所示,2010年日本男性平均壽命為79.64歲,女性為86.39歲,而65歲以上高齡人口數占總人口數比率自2005年突破20%進入超高齡社會之後, 201123.3%,預估到2025年,日本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率將超過30%。面對高齡化時代的來臨,日本的老人家如何面對呢?
      這次的東京之旅,幸運的我遇見幾位日本的老人家,透過交談互動,我對日本銀髮族有了另一層面的認識,簡分以下來說明:
1、樂在工作,老而不退:
      在三鶯駅的拉麵店,滿頭白髮的老板,在廚房賣力煮著麵,和善的老闆娘熱情招呼我們,倒水、點餐送餐、整理桌面,動作俐落,讓人感覺不到老闆娘的年紀已大!點餐時,老闆娘用日語介紹自家餐點,發現我們一臉尷尬狐疑,才發現我們是台灣人,接著竟然用簡單的「英語單字」輔以「身體語言」和我們溝通,後面還說「taiwan food,歐伊西!」大家一陣大笑!好可愛的婆婆喔!小小的麵店,兩位老人家用心經營,簡單的裝潢,簡單的食物,簡單中的美味幸福,讓人回味!

      充滿古味的西荻窪,我們循線發現一家老咖啡館,宛若60-70年代的歐式裝潢,精緻的蛋糕,瀰漫咖啡香,店內有一種時光錯亂的美感;身穿白襯衫黑背心的歐吉桑,熱心招呼我們點餐,當他發現我們不懂日語,便用簡單的英語和我們交談,或許是口音問題,溝通有些小狀況,歐吉桑總是帶著耐心,優雅有禮的回答我們,沒有一絲的不耐煩,讓人倍感舒服;觀察店內,發現在座客人,多是銀髮族,無論是穿著和服或是洋裝,裝扮都相當得體,輕聲細語交談,而這位歐吉桑服務生,穿梭在桌間,細心為客人服務,雖然忙碌,他的臉上總是帶著優雅的笑容,讓我想起卡通「我們這一家」那位讓花媽稱讚的咖啡店老闆,就是這種紳士般的熟男魅力,讓人印象深刻。

 2、發揮所長,快樂的志工事業:
      穿過小金井公園,在江戶東京建築園中,古味建築中,我們遇見一位可愛的志工爺爺,身穿江戶時代的短衣,熱情的為參觀者講解說明,由於語言不通,志工爺爺英日夾雜,搭配剪報、照片,熱情解說,古建築內沒有裝設冷氣,我們幾個都熱到流汗,想當然爾,整天在此的志工爺爺也不舒服吧!但是他一派樂天輕鬆,尤其是看到我脖子上的刮痧痕跡,他誤會是曬傷,還特別提醒我們東京氣溫炎熱,要多注意防曬,真是貼心啊!而在東京玩具博物館內,可愛的志工奶奶更讓我印象深刻,堆著滿臉笑容,主動溫柔的為我們示範玩具的用法,還鼓勵我們親自操作,不時給予鼓勵!就像自己的奶奶,那樣熟悉的溫暖。

 3、自我風格,堅持美麗:
      靜謐的岩崎知弘美術館內,我看見滿頭白髮的奶奶,領著孫女,細細欣賞畫作,就像是在回味童年的美好;與孫女的親密互動,折紙、寫生,樣樣都是那樣溫暖的令人感動。岩村和朗老師的有所堅持,堅持創作的童趣,堅持自然不失真的原味,微微的笑容,優雅的舉止,耐心的解說,現場都感受到這位「型男歐吉桑」的魅力,而在道別離開時,岩村和朗老師佇足在入口,不停向大家揮手道別,完全不擺大師架子,讓人欣賞難忘。淺草寺「文扇堂」老闆,對待扇子就像對待一件藝術品,老闆細心擺設照顧,對客人細心解說,小小的店鋪,處處感受到老闆的藝術品味,藝術堅持。

      回國後,偶然看見康健雜誌所做的關於老化社會系列報導,了解高齡化社會以然成為東亞各國必然趨勢,日本韓國積極推出因應政策,成果相當不錯!而這次的旅途,我看見日本的銀髮族他們對待生命老化的正向態度,或許短短幾天的觀察並無法窺得全貌,評論有所偏頗,但是對我來說,卻刺激我去思考未來「當我老的那一天,我能做什麼?或是想做什麼?」這樣的課題,值得深思。 


Read mor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