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等你來探險~吉卜力美術館成果報告

>>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等你來探險~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成果報告

                                                                                                  兒文暑100孟真、佳穎、小七

一、以教師角度:

(一)當初的研究問題

以老師的角度,我想到的是當吉卜力作為一個校外教學的參訪地點時,我可以帶著孩子「怎麼玩」?

以每年至少都得帶孩子去一趟校外教學的老師而言,最在乎的反而是探訪路線的安排。這畢竟關係到年紀小的孩子的安全,以及孩子是否能確實掌握到展館想述說的重點。

(二)參訪後研究結果

才聽朋友說,他本來想買小煤球給女兒,但女兒當時對小黑球興趣缺缺。回台後她看了《龍貓》,才吵著要小煤球,卻已來不及啦!所以建議在行前讓孩子先欣賞宮崎駿的至少四部片:《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神隱少女》,孩子了解劇情,對故事裡的角色有所認識甚至投射之後,來到吉卜力就能與作者偷藏的諸多小驚喜大玩捉迷藏!(至少我個人在發現窗景的貓、小煤球、水溝蓋上的笑臉等都興奮得要命啊!)


因為吉卜力沒有導覽人員,或者說,這裡本來就希望讓來的人自己去「發現」,所以不會也不適合設計動線,不管你從哪兒開始都有不同的樂趣。儘管這一點在來之前就已有心理準備了,但真的踏進吉卜力,實際去繞一下,才能了解作者到底想讓參訪的人發現什麼。一旦少了「一定要」的被限制模式,選擇一下子變多,個人的腦袋才有機會派上用場吧!


 但顧慮校外教學的對象是學生,若學生年紀為高年級或國中以上,那自己來趟「發現之旅」應不必太擔心。不過若是中低年級甚至更小的孩子,或許老師還需要再多一點點提示,能讓學生更有收穫。


於是我們假定這次計畫的對象為中年級小學生,在行前會先查資料,讓學生對這個地點會展些什麼先有些認識。比如說會有教你認識動畫如何製作的地方、有看短篇影片的土星座、只有限定孩子才能玩的貓公車、和藏在各處的電影主角們!


整座美術館的中心在服務台,也就是一進展館下樓梯後主要的室內部分。我們計畫這裡將是一小時後和孩子們約定集合的地點。在孩子「迷路」的這一小時,老師將會駐守在服務台旁,若有疑問或需要,可直接向老師求助,讓孩子就算「迷路」也能有安全感。

  一小時後,老師可以將集合好的孩子帶到旁邊較不影響其他遊客的休息區,然後聽孩子們的分享。

「這裡藏了很多小驚喜,你找到了哪些?」不管是窗戶彩繪玻璃上的龍貓(左上)、在窗邊默默看著的貓兒(左下)、樓梯下的小煤球(左中)、當然還有走上螺旋梯的溫暖機器人(右上)、拉普達的石頭(右下)、還有白色小門打開後是一個很迷你但非常精緻的工作室等都是值得期待的答案。



我在參觀宮崎駿的工作室時,旁邊有個在日本爸爸肩上的小朋友,指著燈罩上的圖案喊了聲:「是龍貓!」爸爸抬頭看才發現:「啊!真的耶!」我們也曾擁有孩子單純的眼睛,但現在卻是我們怎麼也不會再一樣了的角度。

如果孩子們都沒發現到,老師也可以提示一下,就像我們看著美術館介紹書上的圖,也會很希望能自己找到,會有過關的成就感!

「你最喜歡哪裡?為什麼?」「你覺得什麼最有趣最好玩?」「有沒有不喜歡的設計?」「沒有帶著你們逛,你會覺得不安?還是自由解放?」我想在他們心中,一定也會有自己的答案。

簡單的丟了幾個問題後,再放孩子們繼續他們的發現之旅。也許他們可以依得別人的步伐去找到想看到的事物,也許他們會更仔細去觀察藏匿在週遭的小秘密。這不就是我們想教給孩子的嗎?每個人終究都得踏上屬於自己的旅行,那,你準備好這雙發現驚喜的眼睛了嗎?

   

二、以教師角度家長/成人角度:

(一)當初的研究問題

    這是一個令大人小孩都為之嚮往的夢想國度,在美術館中哪些陳設是專為親子互動所設計?設計的巧思和目的為何?

(二)參訪後研究結果

硬體設施方面,整個美術館的設計充滿巧思,處處有驚喜(機器人水溝蓋、貓造型水龍頭、鳥籠旋轉梯、彩繪的窗外世界…..),孩子在參觀過程中若發現這些設計巧思一定驚喜不已,會很興奮地和家人分享這些新發現,整個展場環境無形中營造出讓父母與小孩互動的氛圍。

軟體設施方面,「土星劇場」能讓爸媽陪著小孩一起欣賞15分鐘左右的動畫短片,八月份上映的《與鯨魚共遊》,主角設定在一群幼兒園的孩子與鯨魚的故事,聽 不懂日文的我們,看完影片後也能感染那小小孩純真可愛的天真。「影像製作館」是一個解說影像形成概念及爸媽可和小孩一同動手操作的展覽空間,在這個展覽館 中大家可以把自己獲得的專屬底片門票投影出來,看看手上的底片是哪部動畫的一幕。

館場中「貓巴士遊樂場」是小孩專屬的遊樂天地,這個空間的設置除了讓最著名的貓巴士立體化之外,更讓小孩能親自下場玩一玩。12歲以下的孩童都能獨自入園 遊戲,爸媽只能在旁觀看,每次5分鐘的遊戲時間約有7.8位小孩入園遊戲,在進入遊樂場前工作人員會用圖卡和小孩簡單說明規則,基本上只要無危險性,小孩 可任意在巴士內穿梭,甚至在躺在車頂也可以。因為場內不能拍照,所以在旁等待的爸媽也多了一些機會,看著孩子開心玩耍的可愛模樣


提供用餐的「草帽咖啡館」,餐點皆以動畫中人物為裝飾主題,讓大人小孩都愛不釋手,咖啡館外的等候區更提供精心的親子共讀空間,讓等待的同時,爸媽能抱著孩子共讀繪本,成了咖啡館最美的景象。

    這是一個到處皆能觸動大人小孩的地方,展場中此起彼落的驚呼聲,已成為美術館最棒的配樂。

三、兒童文學研究者的角度

(一)當初的研究問題

 「歡迎一起來當迷路的小孩!」是吉卜力美術館的口號,希望小孩子們以及曾經是小孩子的大人們,一起找出自己想要探尋的樂趣所在。因此,研究者將以從館場設計的角度出發,去找尋其「起點與終點的循環意涵」,希望藉由其動線及館場的規劃,是否可以找到宮崎駿動畫意念的具體實現。而館場中別於一般博物館展場的巧思,來歸納其配置的安排是否有起點與終點循環的意涵。

(二)參訪後研究結果


起點與終點

吉卜力美術館是宮崎駿參與設計而成,在參訪後發現它最吸引自己注目的地方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都可以聞到宮崎駿的味道,這是一種有別於其他館場的特色,因 為在每個主體的建構下的巧思,都是本尊直接的傳達。所以這間美術館具有其不可取代與複製的特點,它吸引著人一定要親自到三鷹吉卜力去探險。


而若以「聞」是一種嗅覺提起的具體行為來看,置身於其中又可以實際觸摸得到的美術館,就是另一種具體的實現。它實現了一種動畫傳遞給與我們當下感動的延伸,也傳遞給我們一些對於每部動畫後些許的創作哲思。



或許,宮崎駿在每部動畫背後都有其哲思的傳遞給觀者,曾有研究者歸納出例如「反戰」、「自然」、「女性」、「飛行」的概念。而靠著動畫的奇幻創造出現實不可寄託的層面時,我們是否在動畫中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感動,成為另一個開創自己思考空間的起點呢?


同樣的,倘若每個人擁有各自的起點,在走出動畫放映的當下,面對自己看到的現實世界時,是否會重新和宮崎駿給予的最終思想開始交織連結成另一種屬於自己的圖像,而這個屬於自己的圖像,其完美與否並沒有標準,只是一種自由的延伸。因此,再次進入吉卜力美術館時,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諸如:彩繪玻璃、美食、館場陳設等再次引發自己曾經看過動畫後從自身重新提取出來的交會點。所以,這是一種屬於自己的起點,是一種重新探索世界的方式,是一種打破既有設想重新觀看的一種喜悅。那把它轉化成實際的場館,我們便可以發現一種有趣的設計,就是不是刻意的刻意布局,如此一來希望我們以「迷路」的心態,去追尋出屬於自己的感動。
從樣圖中  可以看見大廳挑高設計,還有多樣的樓增加了行走的多樣選擇性
因此,反觀在吉卜力美術館給予我們觀者的「自由」說起,它並沒有動線規劃,但不能說它沒有布局、沒有去思考希望我們看到什麼而想起什麼。換言之,它因為更精心在每個細節,才敢讓參觀的人任意走動,隨意發現。筆者發現雖然它希望參觀者抱著以迷路的心態出發,這是一種純然的自由方式,不受以往規則的制約前進,或許這種自由,會帶給我們這些框架性的大人一種莫名的緊張。但是,小朋友呢?或許可以藉由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方式,自己去學會探索的過程,以及找出屬於自己的喜好,當然,要做個刻意迷途的孩子,就充滿了宮崎駿動畫裡面的重要元素之一「勇敢」。
多角度的觀看方式,也考量小朋友的身高視野

穿透性與多角度

從館場的設計來看,為了達到有效空間的運用,又要設計參觀者有其迷路的樂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設計者的精心安排。其中包含了有限的樓層中,隨時穿透的空間,可以讓視覺以及自身的動線安排達到不擁擠的可能,因此,「挑高」穿透性視覺展現出一種延伸感。挑高的大廳裡,我們看到中間騰空,四周有樓梯還有一座透明電梯,更有一個直達二樓的迴旋梯,這些巧思在於它都試辦透明的呈現,讓人置身於其中時,有種沒有包覆感的不安,也有一種視覺的穿透性,讓自己在身處一個角度時,同時可以觀看另一種角度。這種穿透性給予人一種發現的可能,它讓發現的機率增加到一種無限的延伸,因為各個角度從穿透的視覺來看,都是一種新的開始,是一個起點。

而展覽館中地下一樓的動畫生成的展廳並不大,但是它從展設擺設來看,的確想試圖解決空間限制的問題。從展櫃有五角形、圓柱型、環狀、多窗性的設計,讓參觀者可以站在任何角度觀看而不受限制,而筆者趁人潮不多時站在不同的位置,亦可看到另一種有別於原本角度既有的畫面,真是新奇。因此,這種穿透性、多角度的面相,都是一種「起點終點」的循環發想。

一種循環的概念

當我們走到天梯,穿過了廳堂的空中到達了另一端,再由某個小門穿過後打開了那把鎖居然到到的不是另一個通道,而是自己的樣子,著實了嚇了一跳!原來看到自己的面貌是「驚大於喜」呀!

踏上戶外,又是一種循環的體會,因為展場從另一個迴旋梯到了天空之城的機器人後,便有階梯順勢而嚇到了餐廳,最後餐廳用餐完以後,它的視覺呈現不是封閉性的說「玩完了!」而是可以接著井之頭公園繼續延伸下去作為另一種循環,而此種戶外的整體感,是從風的散步道開始營造起的。而日本的美術館多隱身於住宅區中,但可以將整體納入成一種氛圍的,算是少數。

最後

我們從早到晚的參訪,我們發現他的建材,使用的木料即營造的復古的西洋風格,木造的館場給予人宮崎駿的味道,加上樓梯陳設等不經意的巧思,讓我們隨時可以提起當年我們看到某個畫面的記憶,驚嘆的說出「啊!這是拉普達....你知道嗎?」而分享即是一種傳遞,當我們找到心中的驚嘆時,那是看完的「終點」但卻是引起我們與他人分享感動的「起點」,此一循環,或許也道盡了整個館場給予人隨時自由發想的自由與探索的驚喜。

或許,我們不能告訴你,仿青銅的樓梯以及充滿機關的小東西給予了自己什麼驚喜,但是,可以保證的是,這是一場自我探索,追尋曾經也是個小孩的自己,一個重新定位,永無止盡起點到終點無止盡循環的旅程。

0 意見: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