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獻給永遠的孩子--岩崎知弘美術館.東京參訪報告(101台北班 岩崎知弘組)

>>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題目:獻給永遠的孩子──知弘美術館.東京

班別及組別:101台北班 岩崎知弘組
組員:3910104 洪君儀
   3910111 王家容
   3910118 李純雅 
   3910115 洪子涵

一、前言

岩崎知弘是日本知名度很高,並且獲獎無數的插畫家,其畫風以水彩暈染技巧著稱,當她逝世之後,一座以她為名的美術館誕生了!但少了作者本身與新作推出,美術館如何以現有的資料與作品來經營與運作呢?而美術館的定位為何?又向大眾釋放著什麼樣的訊息呢?這都是我們好奇的。

以下將就作者本身、美術館成立淵源、空間呈現與經營內涵做一一的介紹與探究,盼望透過此篇報告,不只能成為走訪美術館前的參考資料,也更能深入體會在建築與活動的背後,經營者的理念與用心。

二、關於岩崎知弘:風格、理念與主題

「當我感到無力時,一份溫暖的心意總是讓我熱淚盈眶。因一點也不勇敢的我,最想畫的不是震撼人心的油畫,而是小小的繪本。希望這些繪本能留在小孩心中的某個角落,在他們長大、對生活感到痛苦絕望時,能回想起繪本的溫暖力量,安慰他們的心。」——岩崎知弘

岩崎知弘,1918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縣,父親是陸軍建築師,而母親則任教於女高校,教導家政和博物學,所以和同年齡的小孩相較,她似乎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接觸到許多外國童書。也許是緣自於父親的遺傳,知弘從小就喜歡帶蠟筆到處畫畫,連在澡堂或坐車時,都可以就著窗戶上的霧氣而隨時作畫。據說,有時母親要找她,得沿著她畫圖的筆跡來找人呢!

雖然從小知弘就展露對繪畫的天份,14歲起跟隨西洋畫家岡田三郎助學習油畫和素描,18歲起和名師小田周洋學習書法,也入選了當時女性西畫的代表──「朱葉會」。但父親認為,女性畫家是一條沒有未來的道路,而沒讓知弘繼續就讀美術學校,要她和當時的女孩一樣唸新娘學校,學習裁縫和書法。雖然成為畫家的心願受到阻礙,但這也更讓她決心,要畫出「只有女性才能展現的繪畫風格」,企圖改變父親的想法。而日後她將西方的水彩畫融合了東方傳統水墨暈染的技巧,果真鑽研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技法。

30歲那一年,為紙芝居《母親的故事》(1949)創作畫片,並在隔年獲得文部大臣賞,因而踏上專業畫家之路。之後在教科書、雜誌封面、童書插畫、繪本插畫和廣告插畫都有涉獵,她獨特的清新柔美風格迅速地吸引大眾注意,並受到喜愛。1956年知弘為教科書和兒童雜誌所繪的插畫作品獲頒小學館兒童文化賞。從此,她更確認自己成為「童畫家」的職志。

知弘的繪畫特色即是她終其一生都以「孩童」為繪圖主題。據說,即使沒有模特兒,她也能畫出十個月大的嬰兒與一歲兒童的不同。在知弘美術館內收藏的9300件以上的遺作中,可以看到孩童們各種豐富生動的神態,充分顯示了知弘敏銳的觀察力和出色的繪畫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岩崎知弘在作畫時大量用自己的兒子做模特兒或身邊看到的小孩,很多人看到後竟然都會覺得像自己的小孩,也像自己小時候……,她的畫因而能深入人心。

1938年日本宣布全面開戰,這段期間知弘經歷第一次婚姻、喪夫、隨青年團派駐滿州、東京大空襲、一家人疏散到母親的娘家安曇野,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宣布投降。這場戰爭對知弘影響深遠,對戰爭造成的傷痛感到憤怒、失望的她,關心起社會主義思想,開始積極參與共產黨活動。也在這個時候認識了第二任丈夫松本善明,她為支援丈夫參選議員,選擇商業插畫作為起點,很幸運的是,當她日後從事繪畫創作工作時,同樣也受到丈夫支持。

由於經歷過戰爭,對於戰爭感受深刻,知弘共畫過三本以戰爭為主題的繪本。以受到廣島核爆兒童們的日記為背景的《當我還小的時候》、描寫越戰兒童的《媽媽不在家》和《戰火中的孩子》[1]。在作畫時她對於和平和反戰有很深刻的意識,身為母親的知弘,她認為奪去無辜孩童生命的戰爭是不可饒恕的,因此繪本中的兒童飽受戰火威脅,表情不只是驚恐,更多了困惑和徬徨,和先前溫暖柔美的風格形成強烈對比。

終其一生,岩崎知弘畫了很多可愛的小孩,希望大人看到這麼可愛的孩子,而生出「不要讓小孩不幸」的想法,而她的遺願也和孩子有關: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和平的長大。



三、美術館經營、典藏與交流

(一)知弘美術館.東京

1974年岩崎知弘去世,家人為她舉辦了記年畫展並出版畫冊,反應熱烈,先生松本善決定將家中的一部分變為美術館,當時兒子松本猛[2]才上大學,1977年美術館成立並成立基金會[3],家族同意將版稅相關所有收入(含民間募款)的90%捐給基金會,目前館長為黑柳徹子,也就是《窗口邊的小荳荳》作者。

《窗口邊的小荳荳》為80年代作品,黑柳徹子當時是知名主持人,因為喜歡岩崎知弘的畫,所以在她過世時送了一束花致意,和松本猛結識成為好朋友,黑柳徹子寫出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之後,便想用岩崎知弘的畫, 松本猛從7000多幅的畫中找出了這幅。


據黑柳徹子說,畫中的小女孩不論外貌和表情都很神似5歲時的她。,後來《窗口邊的小荳荳》賣了750萬本,是非常暢銷的一本書,不論是黑柳徹子的書還是岩崎知弘的畫作,互為幫襯之下獲得了非常成功的加乘效果。

知弘美術館是世界上第一座插畫美術館,一開始不命名為岩崎知弘紀念館而名為岩崎知弘美術館」,是由於知弘美術館認為:傑出的童書插圖不是單屬一個人,而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因此將致力於收藏及保存原畫,並從事研究及公開展示。

收藏內容一方面著眼於活躍在1945年以後的現代繪本畫家及繪本歷史上知名畫家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各國繪本畫家先進們的作品。

繪本原畫收藏規模在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目前包含寄託作品在內,已收藏了計有28個國家、200位以上畫家的16,400件左右作品。其中不乏榮獲凱迪克獎國際安徒生畫家獎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圖雙年展等畫家的作品。我們所熟知的繪本作家,如:約翰.伯明罕John Burningham、艾瑞.卡爾(Eric Carle)、羅北兒(Arnold Lobel、赤羽末吉等等,都有作品在此被收藏

(二)知弘美術館.安曇野

安曇野是岩崎知弘的娘家,1997年,在東京的美術館成立20年後,又在這裡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專業童畫美術館「知弘美術館‧安曇野」,以便能妥善存放、研究及展出更多的館藏。

「知弘美術館‧安曇野」和「知弘美術館‧東京」相較,除了場地面積大了許多,訴求更是跨足國際,二館間的性質及功能略有不同。

「知弘美術館‧安曇野」的建築本身是為了讓參觀者能夠遠離日常生活的喧囂,期盼能在此渡過輕鬆舒適的時刻所設計的。館內設有岩崎知弘作品展示室(館內的展示每兩個月更新一次)、世界繪本畫家展示室、繪本歷史展示室、繪本室、兒童室,以及附有陽台的咖啡座和提供創意紀念品的商店。美術館的戶外公園裡,有知弘生前的別墅兼工作室(從黑姬縣遷移至此並經過復原)及捷克國寶級藝術家及繪本畫家柯薇‧巴可維斯基(Kveta Pacovska)設計的池塘和石雕。在此可以一邊在園內悠閒散步,一邊瀏覽四季呈現不同風情的花圃,以及阿爾卑斯山脈的雄偉景色。

  
除此之外,美術館的自我期許是:作為兒童繪本的據點,與日本國內外相關團體持續進行交流,因此由「知弘美術館‧安曇野」負責國際活動,在展出國家選擇上,是有意識到戰爭責任的地區,曾到過越南、韓國、中國的大連和南京。

適逢2009年游珮芸老師到安曇野作研究,認識了松本猛館長及竹迫祐子副館長,開始交涉海外展出事宜、訂定主題及選擇畫作;終於在20107-10月促成在台灣分為台北區「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今更名為國立台灣圖書館)雙和藝廊」和台東區「生活美學館」展出。


美術館本身也具備高超的畫作複製技術,製作出的複製畫和原畫幾乎無異,使用複製畫借展,可以省略原畫保存不易及運送安全的問題。

四、美術館的空間呈現──讓繪本站上美術舞臺

此次造訪的是東京的美術館,因此將就其空間呈現加以說明與探究。

(圖片說明)沿途都有清楚的指標告知方向和現階段的展期及內容(圖1,圖2)。
 
圖1

圖2


走路不到十分鐘,就見到隱身在住宅區的知弘美術館,一抹磚紅色的「紅」(圖3),靜靜的矗立在新青梅街道的巷弄中,讓人不禁聯想到知弘代表作之一《ゆきのひのたんじょうび》(雪天的生,1970年,至光社),繪本封面那位可愛女孩所戴著的紅色毛線帽。暖色系的紅加上毛線帽的溫暖觸感,不經意的傳遞出知弘繪本的創作理念──繪本能帶給人溫暖的力量,安慰他們的心。映入眼簾的第一印象,就是整座建築物和周邊景物融洽相處的沉穩和庭院花草不斷釋放出的清新和綠意(圖4)。

圖3

圖4



從現場訪視、觀察,發現知弘美術館空間規畫和參觀動線安排上,有許多用心與巧思,我們分析如下:

(一)以兒童為中心

兒童是繪本的主要讀者,而繪本美術館所展示的畫作大都以原畫作品為主,從畫框的底緣約在120公分左右的高度,就是考量到孩子可以清楚自在欣賞畫作的視角,學齡前的幼兒只要稍稍抬起頭來就可以一覽無遺,不因仰角太高,使燈光在畫作上造成模糊一片的視野。玻璃展示櫃也是孩童可以親近的高度,下層抽屜式的開放設計,讓參觀者充滿驚喜!每個展場都設置舒適的躺椅,以及展示畫作的繪本作品、畫冊,隨時都可看見在柔美溫馨的畫作圍繞下,一張張的椅子上坐著一對母子,當閱讀到展示的作品時,孩子一根停不下來的小指頭興奮指著在牆上對應到的原畫。

此外還有兩處是同學強烈推薦的貼心發現:

一樓展示三和展示四之間有個防夾的安全拉門(圖12),門闔上前有減速裝置,不因心急的孩子用力一關而大聲作響或夾到手。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應有盡有的哺乳遊戲室
圖11
圖12 :讓同學稱讚不已的減速防夾拉門










(二)營造無障礙空間
知弘美術館在2002年(成立第25週年)時有一次最大規模的改建,將全館改善為無障礙空間,例如門口前特意規畫的身心殘障停車位(圖13)、平坦吸音的復古木質地板(圖14)、考量輪椅及手推車可方便出入與轉彎的空間計算、提供免費的輪椅、方便殘障人士及手推車使用的電梯(圖16)、導盲地磚、洗手間的扶手等,從這些點點滴滴的細膩設置,可以看出定位為社區美術館的知弘美術館不但跟上現代化的腳步之外,那份不分你我彼此的關懷與週到更令人感動。








圖13

圖14

圖15

圖16





比較這幾天的參訪地點,我們發現所有進入知弘美術館的大人和小孩都不約而同的放低音量,我們推測因館內大都以原木為建材(圖1820),搭配微黃的燈光(圖19),再加上隔音的設備,所以營造出寧靜的氛圍,為我們解說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美術館的設置以木質為主,是希望營造出家的感覺,讓造訪者產生記憶的連結,就算是電梯旁的水泥牆也刻意加上木紋的花樣,讓建築物是充滿生命的。

我們還觀察到上下樓梯的小朋友還特地放慢腳步,來此參觀並互相討論心得的青少年也刻意壓低音量,老奶奶細語輕聲的對小孫女訴說著知弘畫室的一景一物……,這都是在台灣展場裡很難看到的畫面。在這裡,沒有任何館員引導參觀入線或維持秩序,每個人都默契十足的遵守參觀規則,非常有紀律地盡量不要影響他人。

此外,偌大落地窗的採光(圖17)、隨時都可成為桌上主角的知弘庭院(圖21)、室內木質地板的復古色調、水泥牆上的仿木紋路、充滿回憶的知弘生涯照片的牆面、二樓可讓人休憩的座椅(圖22)和一樓右側文創產品販售區的輕柔樂音(圖24),無時無刻都給人彷彿在自家中般的自在與舒適。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五、美術館的經營內涵──美術與生活結合

抵達地鐵練馬站一踏出車廂,就可以看到站內「知弘美術館東京」的海報燈箱,沿路低調而醒目的路標,顯而可見岩崎知弘在當地是眾所周知的畫家,而「知弘美術館東京」也是到練馬區旅遊的重點參訪景點。


知弘美術館的標誌為平面設計師佐藤卓的作品,是以眼睛為設計意念,如下圖。





在每年1215日,知弘生日當天,館方會將前一個週日定為感謝日,招待設籍當地的民眾當日免費參觀。另外美術館內設置工作坊,教導附近的中小學學生水彩技法,也會對中學生介紹繪本製作。

知弘美術館屬於公益財團法人,是基金會團體,不屬於公家單位,而民間單位的好處就是機動性高彈性大。美術館內的員工通常是身兼數職,工作需要經常輪調,可能會同時要策展又要管理餐廳營運。當然,公家單位若提出中小學學生參觀美術館申請,他們也會配合活動,但目前館方並無與公家接觸的合作方案,雖然如此。現今主要重點還是希望當地的孩子能多認識岩崎知弘,讓孩子以這位在地畫家為傲,所以館方願意在這方面用心設計各種活動,以回饋當地的居民。

知弘美術館還有許多用心的設計,例如:每年以較好的紙質印製月曆或海報,可以自用或送人,可以將喜歡的畫作裝框欣賞,只要原畫保存下來,就可以用不同方式延長其壽命,畫作普及化的成果就是讓畫一直被使用一直被看見,因為畫一直被使用,所以就有經費來源;因為畫一直被看見,人們就不會遺忘岩崎知弘,這是知弘美術館用心經營的卓越之處。

另外,美術館也定期出版期刊,提供給知弘之友的平時美術教育及資訊,讓同好者可以隨時看到岩崎知弘的作品、評論家對知弘作品的看法,還有不定期出版的特輯(如:「戰後50年特別展」、「開館7周年記念特別展」、「歿後10年記念」……),都是不斷地在討論岩崎知弘及其作品。館內的書架桌枱板上,皆放置期刊資料,或提供其他美術館展覽訊息,供參觀者免費取閱。

參觀知弘美術館時,我們還觀察到館方一項溫馨且貼心的服務,就是將開館36年來美術館參觀者書寫參觀後感想的留言紀錄筆記本,館方都重視地裝訂成冊,放置於專門的書架上,提供來館者瀏覽。



  
推廣的成果當然非一朝一夕可達成,較顯著的部分是在「知弘美術館安曇野」的方面。附近的中小學生在美術館長期深耕下,當他們成人後仍願回美術館做義工,或者於暑假期間當美術館導覽教授水彩畫,從小時候就接觸、認同美術館,長大之後就願意對家鄉付出。

另一方面,繪本和畫的研究一直存在,知弘美術館重視美術教育,他們認為只是掛在牆上的不能算活動,所以在辦展覽時,會盡量請到畫家演講或做活動,希望能讓更多人願意來參觀美術館。美術館的經費來源主要是門票及文創商品的販售,所以辦活動時也希望能吸引不懂繪本的群眾,以廣闢客源。自從311地震後,每年也都會做相關規劃來參與支援活動。

之前,戰後一群60-70年代媽媽成立家庭文庫,自發性成立專業的講故事團體,但是現今的年輕人較少意願成立說故事活動的團體。目前美術館方面,並沒有故事媽媽的培育,而是每個週六輪流,一週由專人講故事,隔週則是導覽活動,任何年齡都可以報名參加。

日本在電視(NHK)中也有很多美術教育及美術館的相關介紹,讓美術館平民化,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進美術館參觀、欣賞我們參觀的817日是週六的上午,觀察到入館參觀的民眾,有全家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奶奶來看畫、有做報告的當地國中學生、有帶著孫女來參觀和畫畫的奶奶、有陪女兒來玩玩具的年輕爸爸,當然,還有許多位輕聲唸書給孩子聽的媽媽。知弘美術館館員說明,平常日大都是銀髮族到知弘美術館賞畫用餐,但假日則有較多親子的參觀者。大家可以在美術館內優雅賞畫和輕聲細語地聊天喝下午茶,這點倒是與台灣的美術參觀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六、結語
一個作者在逝世之後,要能不被遺忘,就必須常常被提起、被討論、被看見,這有賴於後人的努力推動。知弘美術館的方法是不斷的使岩崎知弘的畫作融入居民生活中,相信這是需要企畫的專業能力。而將全館改建為無障礙空間,相信也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做的改變,知弘美術館在其軟質內涵及硬體空間上都為此做了很完善的搭配。

另外,在安曇野所設立的知弘美術館,則致力於發揮美術館的專業特色──收藏原畫。隨著日積月累,這將使知弘美術館有著其他美術館無可取代的地位,無疑也更加重了知弘美術館的存在價值,使其有更優秀的條件得以永續經營下去。





[1] 1973年的作品,中譯本由林真美譯,2012年青林出版社出版,是岩崎知弘的遣作。
[2]現任日本繪本協會會長,201311月將應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及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之邀來臺。
[3]現在基金會的會長是資深導演山田洋次,拍攝了許多關懷人文的作品。

0 意見: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