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瑩的日本見聞錄(三)可愛的原鄉
>>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我想,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比日本更重視「可愛」這回事了。
李御寧在《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中,從日本民間故事裡的一寸法師與桃太郎這些小巨人身上,看到了日本文化中所強調的「精巧的可愛」。十一世紀初,清少納言即在所著的《枕草子》中記錄下她眼中「可愛的東西」,其中包括了:「畫在甜瓜上幼兒的臉」(210)、「兩歲左右的幼兒急忙的爬來,路上有極小的塵埃,給他很明敏的發現了,用了很好玩的小指頭撮起來,給大人們來看」(211)。「無論什麼,凡是細小的都可愛。」(211)她是這麼說的。
實際走訪一趟日本,就會發現「可愛」的確如影隨形。「無害」的可愛出沒在大街小巷,而且三不五時的將頭探出來。 「可愛」 除了引來連連驚呼,也激起成人的愛憐之心。可愛的事物不斷地提醒我們不要忘了童年原鄉。可愛的一切帶著些許我們對兒童的浪漫情懷,悄悄的化解了我們對「商業利益」的負面觀感。
只是,仔細瞧瞧日本設計給歐美觀光客的旅遊導覽手冊,就會發現「可愛」的元素消失了。 也許,他們發現了某些國家的人並不買可愛的帳。
在日本,幾乎每一個機構都有屬於自己的可愛「吉祥物」,並以各種形式展現他的可愛姿態,從免費簡介、戳章、人型看板到明信片、限定鑰匙圈、娃娃甚至是座燈,除了供你留念,也提供了一個送禮的選擇。
四方田犬彥曾在其著作《可愛力量大》中以史都華的《憧憬論》為佐表示,「人們無法以一去不復返的時間本身[作]為對象,所以,一定要透過某些物質,具體來說就是紀念品、遺物[……]之類的紀念物。」(108) 他表示,可愛連結了懷舊情感、紀念品與模型,是形成消費社會的主要元素。(112)
可愛跨越了年齡限制。
這一切源自日本對可愛的無條件投降,而這就是可愛的力量。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