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日本兒童相關小觀記(寶惠東京見聞2)

>>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往吉卜力三鷹美術館時時,看到幾位保育員推著嬰兒車,帶著小嬰兒(約一歲半以下)外出散步,車子裡坐著兩到四位娃娃不等,幾個保育員(皆為女性)推著車排成一行列,迅速的往前走,另一側是河畔的柳樹。在美術館裡,全館室內皆不能照相,父母親帶著小孩子看著動畫與展示品;其中三樓大型的龍貓公車玩偶,此處只讓六歲以下的小朋友入內玩耍,拿著「龍貓」片中出現的黑漆漆玩偶,父母親在外面微笑注視著。美術館裡,不乏帶著學齡前小朋友前來的家庭,除了動畫原理、製作、放映等,遊樂區、書店、紀念品店和餐廳外,室外的擺設如臨片中場景。


動畫電影與動畫產業的專業,深入兒童的童年當中,在此次的參訪,像是吉卜力工作室的電影、麵包超人博物館。相較於臺灣類似場所,即使有專為兒童所設的空間,也難以有一代表性的人物、場景存在。勉強說起來,頂多也只是遊樂園那樣的地方,九族文化村的族群文化(六福村的野生動物、劍湖山世界則尚無聯想),倒是曾經有小叮噹遊樂園,然而其僅以此為名,角色人物形象版權問題或許沒有談好而並未完好的呈現。

  反觀以兒童為主要訴求對象的麵包超人博物館,在本館收票上有兒童與成人兩種票價,其中陳列各角色的塑像,隨處可見小孩穿梭其中,家長拍照的場面;在某些可以進到裡面的展示品當中,則可見他們排隊耐心等待的身影。












角色扮演區、積木區、遊樂區與室外球區都可讓小朋友有實際玩的部分,並且帶有一些寓教於樂的元素在其中,如壽司店的台子與後面材料單字的翻轉牌,蓋飯店的瓦斯爐等;積木本身就是結構性低,得以讓玩者發揮想像力;遊樂區則與他地方大同小異;室外球區的球(如左圖),如縮小比例醫療用的彈力球,體現了部分幼教學派所說:「遊戲即是孩子的工作」,以及「做中學」的理念。

 
 當這樣的理念被放入麵包超人博物館的設施當中,(不管起因是否為了吸引家長與小朋友),也能夠被家長普遍的接受,客源就得以固定,其外的商店街,不論販售麵包、咖啡、玩偶、人形燒、紙芝居、繪本、著色本,也能夠與之並存。相關的延伸產品,從電視上的宣傳,影片裡的角色,得以用平價的付出來獲得,在不知不覺當中,也教導了孩子一些觀念。日本在動漫產業的發達下,繪者取材日常生活、歷史風土也不在少數,一個角色得以成功,為大人小孩所接受,是否也因為其中所含義理人情的闡發,是為大眾所認可的呢?












在教育推廣活動方面,他們有定時定點的演出與活動,像是製作麵包超人的頭型帽子(左上圖),紙芝居前的律動(右上圖)與紙芝居表演(左圖)。紙芝居表演前會排小椅子,小朋友照著位置坐下,家長在旁圍觀。律動配合的是麵包超人的主題曲,一跳下來即使是兩歲左右的小朋友都會不停說著「麵包超人」(因為不停的重覆著)。紙芝居的說法大致上和傳到臺灣的方式相同,在此每個星期會說不一樣的故事,並於商店街販售。帶領活動的人員們皆穿著館內工作人員的服裝,在說話時皆會注視小朋友,以小朋友為主,令人感覺他們的專業。













另外有每小時一次的室內劇場,人滿到後排的小朋友都必須騎在家長的肩上,同樣是類似律動的演出,會請劇場內所有的觀眾都跟著一起做動作,並且配合著唱麵包超人主題曲。室外也會有類似的活動,但表演場數較少。麵包店外等待出爐排隊的人群,包各式餡料的成品,以一主題番展出有質感的紀念商品,遊樂園般豐富的表演活動,不禁會讓人去思考,臺灣是否有可能找出這樣一個主題來成為兒童們的去處?雖然說有自然科學博物館之類的,以兒童的角度為出發點的展示與推廣活動依然不足。



  同樣是升學掛帥,學歷極被重視的國家,在日本卡通、漫畫似乎並不被認為是低俗幼稚的東西,就連每年新曆年紅白歌唱大賽都會有一段節目,特別是卡通電玩歌曲之類的演出。有吉卜力美術館、麵包超人博物館這些以影片為宣傳主體,成為人民帶兒童前往的好去處;又有如蠟筆屋、國際兒童圖書館之類關於兒童圖書專門的書店與圖書館。雖說他們的成立有賴於相關童書、動畫產業的作品量,筆者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能見度的問題。臺灣本土也不乏為兒童作畫的畫家、為其寫作的作家,是否重視孩子的童年,將影響如何觀看其相關的產業,觀念上的革新與學習,似乎必須。


其它如本次錯過的岩村和朗的繪本之丘美術館、岩崎知弘美術館(東京與安曇野兩館),由繪本插畫而起的,注視著兒童的美術館句說在日本也有多所,融入當地,為當地的人們所喜愛。除了專業的佈展、收藏外,我想正是那樣重視童年而以真誠的心付出的觀感,認同在這些場所的工作,才能夠呼喚當地的志工與人們不斷的來參觀。


  大學時代常看到日本華德福幼稚園、蒙特梭利幼稚園裡面老師的帶領與兒童玩玩具的錄影帶。我認為兒童文化產業的發達,必須是整個社會的重視,也是社會年齡分層、職業分工明確才能促成的。而在日本看到的兒童、看到的場所,正給我這樣的感覺。但舉凡什麼東西,都必須要因地制宜才行,雖然說在台中也有公共圖書館的兒童館,政府經費預算與家長的習慣,都會影響它是否能夠被人重視、珍惜。(在國際兒童圖書館中,幾乎看不到破爛、毀損的書籍,造成相異結果的因素,民族性之外,守規則是否實行於日常,也是重要的。)

  正如岩崎知弘女士在〈成為大人這件事〉一文當中,提到其身為大人所感的責任與幸福,不管處在哪一個狀態下,都有值得高興、值得付出的事情。而在臺灣,如何看清我們所處的位置,看清人們對於兒童相關事物的態度,找出可行的方式,借鏡以思考、單純的開開眼界都好。雖然不盡美好,或許可以帶給未來的兒童,比現在更好的童年。

1 意見:

rainy428 2011年2月23日 上午11:38  

台灣父母對孩子的重視應該是不輸日本的
但方式不同
觀念也大不同
對於日本的做法
只能借鏡和參考
如果要移植
可能要有一番觀念大革命吧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