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超人博物館行前研究計畫(98日間班)
>>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98日間班--思瑩、立平、貝云
壹、 研究動機
《麵包超人》(Anpanman; アンパンマン)是柳瀬 嵩(Yanase Takashi; やなせ たかし)(1919-)以他於1968年發表的作品為藍圖,在1988年推出的電視動畫。每一播出24分鐘,分成兩集,也就是大約12分鐘一集,至今以播出超過1000集,並於2009年6月24日,締造了「登場人物最多的動畫片系列」的世界記錄。根據日本出版資訊統計,自1976年柳瀬 嵩出版第一部《麵包超人》童書起,截至2006年9月26日,《麵包超人》童書在日本已賣出超過5000萬本。
根據Bandai玩具公司在2005年的調查,《麵包超人》是日本0到12的兒童族群中最受歡迎的虛構人物,其中又以幼兒為主要的支持者。
只是,這系列瘋迷日本幼兒的電視動畫,在台灣卻似乎只能在成人心中留下麵包超人很可愛,嗯,有看過,如此這般的印象,但是關於麵包超人的一切事物,大至創作作者、創作起源、創作年代等問題,小至麵包超人中的角色生活細節、詳細背景或他有哪些故事,則一概不清楚。
有些人長大想當超人,有些人夢想著駕駛蝙蝠車,有些人會渴望也擁有一個小叮噹;我們會說「我想要一個任意門」,遇見麻煩時也總會想著「如果有小叮噹就好了」,但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卻似乎不有人說過:「我真希望有個麵包超人來保護我」等諸如此類的想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麵包超人的人物個性不夠鮮明?是因為麵包超人太乖太完美?還是因為麵包超人基本上還只是一個孩子,因此當我們長大後不會有「今後就麻煩麵包超人你保護我們了」的想法?跟目標觀眾年齡設定有關嗎?跟文化背景有關嗎?還是跟性/性別設定有關?總歸以上對麵包超人的想像與種種迷惑,開啟了我們以「麵包超人」為主題的研究動機。
貳、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對麵包超人的疑惑與思考,本組成員認為麵包超人在台灣似乎無法像小叮噹那樣有很強的影響力與魅力,想要探究為何在長大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麵包超人也跟著被記憶所遺忘。麵包超人似乎很難成為一種特質的代言人物;我們會說一個很會收東西(把很多東西都收在一個小空間裡),或是隨身攜帶各種東西的人是/像「小叮噹」;行俠仗義,救人免於災難的人會是「超人」或「蝙蝠俠」,但是麵包超人似乎都難以成為這樣的標籤與歸類的動畫人物。
麵包超人在日本有博物館,且在日本是否比在台灣更受到歡迎,探討麵包超人在台灣為何無法像小叮噹那樣的有名與「有用」(名詞被人拿來使用),是本組在此趟日本之行欲探索的核心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想找尋並解答出為何麵包超人在台灣的魅力有限,每個人小時候幾乎都看過麵包超人的卡通,但卻很少「著迷」的謎。本組將由以下的問題與方向去探討。
參、 研究問題
1. 為什麼小時候會看麵包超人,但卻不會著迷,長大後回想童年卡通時或在遇見麻煩時,出現在腦海中的解救超人角色不會想到麵包超人?這種可有可無的情況的原因為何?並且為何長大了之後麵包超人也就隨之消失了?(但小叮噹卻還依然深植大小朋友的心)關於麵包超人目標對象年齡層的設定,是否能從麵包超人博物館的策展、展場空間規畫與紀念品中找出端倪呢? (學生的角度)
2. 為什麼以「麵包」(一種人工製食品,非原本就是那樣的食物如水果),尤其是為什麼會以「紅豆麵包」做為角色?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背景嗎?並接著探討兒童與食物的關係。(成人的角度)
3. 為什麼無法說麵包超人很帥?(如灌籃高手、七龍珠等等卡通裡都有很帥的男生)雖然麵包超人是男的,但似乎更像是一個「中性的麵包」,是因為對象為幼兒的關係嗎?《麵包超人》以怎樣的方式去除性別?是因為《麵包超人》採用女性配音嗎?真的有去除到嗎?而這些又是怎麼反映在麵包超人博物館的展場設計中呢?(兒童文學研究者的角度)
肆、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蒐集。到日本實地訪查觀察博物館館的情形:如,來參觀館內的民眾,以何種年齡層的孩童居多?博物館的設計、內部動向與環境佈置是否較針對某一性別的孩童,或是中性?周邊商品有哪些,對象為何?等等。
伍、 參考資料
http://www.shinbunka.co.jp/kakonews/2006/kako06-09.ht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A%B5%E5%8C%85%E8%B6%85%E4%BA%BA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