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美術館組◎成果發表會─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
>>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三鹰之森吉卜力美術館(三鷹の森ヅブリ美術館)
◎簡文爵、林瑞玉、吳幸娥
宮崎駿與吉卜力動畫聞名世界,吉卜力美術館開館時間,遊客更是絡繹不絕。是什麼樣的美術館,能吸引這麼多的遊客,作為日本參訪行程當中的必行之點?是動畫作品的收藏展示館?還是動漫迷的朝聖之地?作為日本文化產業這門課的一個研究子題,下面是我們的研究與探訪:
宮崎駿與吉卜力
1941年宮崎駿出生於東京,在家中四個兄弟中排行老二。四歲那年,正值二戰尾聲,家鄉遭受戰火洗禮加上與家人躲空襲避難的親身經驗,影響了他往後許多作品中關於戰爭的反省。六歲那年,母親即因罹患肺結核需離家療養,接下來長達九年的時間,小宮崎駿除了要忍受自己的孤獨,還要照顧兩個更小的弟弟。這樣的童年稱不上完滿,但是日後驚艷全球的動畫導演此時已悄悄在磨練功力……。
由於父親在伯父經營的飛機工廠工作,從小宮崎駿就對各式飛行器產生強烈的興趣,甚至立志長大要成為飛行員。缺少母親陪伴的童年,為了安慰兩個年幼的弟弟,小宮崎駿常常拿起紙筆,隨手邊畫、邊講故事,這些與飛機有關的故事便這樣漫天飛舞,一路飛進未來,飛到宮崎駿創作的電影裡,因此在他每一部的電影裡頭都可見到飛行的元素。
宮崎駿對飛行器的狂熱,延燒至他創作的每個層面:動畫、漫畫、雜誌隨筆,甚至是高手感打造的吉卜力美術館,俯拾皆是飛行的意象。動畫部分,從會飛行的主角,如:魔女琪琪、龍貓、霍爾、神隱少女中的白龍等等,到各式設計奇異的飛行器,如:紅豬駕駛的老飛機、娜烏西卡的白色飛行器、天空之城中大大小小的飛行道具等等,皆透過動畫師的細膩筆觸,幻化成無數精彩的飛行鏡頭,貫穿宮崎駿的每一部電影。一九八○年代,在製作《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等賣座電影的空檔,宮崎駿還曾為模型雜誌撰寫隨筆文章,之後集結成冊為《宮崎駿的雜想筆記》,於1992年出版,此書披露了宮崎駿少為人知的軍事嗜好,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各式飛行器的探究。
飛行,作為一種夢想,宮崎駿憑藉他的藝術創造力傾力實踐。觀賞宮崎駿的電影,就像走進他精心佈局的飛行器展覽會場一樣,飛行的方式與飛行器的種類令人目不暇給。而2001年10月1日開幕的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讓宮崎駿的動畫國度誕生在現實的世界。
1963年宮崎駿自大學畢業之後,進入東映動畫工作。受訓三個月之後,正式成為基層動畫師(in-betweener) ,之後也曾轉換至不同的動畫公司工作,
「吉卜力」(ジブリ,Ghibli)原意是「在撒哈拉沙漠吹起的熱風」,二戰時期,義大利的軍用偵查戰鬥機也曾以此命名,熱愛飛行器的宮崎駿以此為工作室命名,一方面足見其對於飛機的喜好,一方面也期許工作室能在動畫界掀起旋風般的成就。果不其然,吉卜力旋風除了橫掃日本,甚至馳名歐美市場,2002年《魔法公主》榮獲柏林影展動畫片金熊獎,宮崎駿與吉卜力因此揚名國際!
童心與生態關懷
不管從外觀還是裡面,吉卜力美術館充滿了大自然的氣息,綠色的生命力似乎就是從這座美術館源源不絕的散發出去,自然生態與都市的結合,就如沙漠中的綠洲般,令人心曠神怡。而進入了美術館,雖然少了綠色植物的相襯,但卻能在這片宮崎駿的幻想世界中,感受到他內心那頑童般的氣質,與對大自然的感受。
《紅豬》算是宮崎駿的自傳性作品,他自喻為劇中主角波爾哥,將「處在俗世而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構思成波爾哥的傳奇故事。兒童是最為接近超脫世俗規範的一個年齡層,正因為如此,宮崎駿所富有的童心正是他在這片身不由己的社會中,唯一可安身喘息的小小場所。在這片屬於他的小小天地中,充滿了他的幻想與夢想,而「動畫」則是成就他內在世界的一個舞台,亦是一個抒發心中感受的媒介。
宮崎駿的動畫作品,除了帶給我們歡樂與感動之外,還教予了我們關於自然生態與人類的共存問題:龍貓們住的大樹洞、《風之谷》中的王蟲們、魔法公主與森林中的動物們及山大王、《神隱少女》中的河神、波妞住的海底世界,每部動畫的主角們都有著跟大自然生態共存共榮的心,他們尊敬自然、嚮往自然、愛護自然,這就是宮崎駿的幻想王國所創造出的世界。
這令人想起之前去日本與岩村和朗相會時,岩村先生所分享的理念——「與大自然共存」:由自身開始做起,藉以傳染至每一個人的心中,讓大家打從心底的認同大自然、認同共存的理念,而非只有人類才是地球上生存的物種,森林、動物、植物……等,各式的物種也是地球上的一份子,人類並沒有權利為了生活而剝奪它們的生命及生存的空間。從宮崎駿的動畫中,也能看出這樣的發聲,默默地藉由媒體的傳播力量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許這就是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所帶給我們的直擊心靈的感動吧!
在宮崎駿的童心世界中,大人扮演的則是旁觀者、照顧者、被拯救者或是麻煩製造者的角色居多;像是在《神隱少女》裡頭,千尋為了拯救已被變成豬的爸爸和媽媽、在《崖上的波妞》裡,宗介的媽媽則是扮演了旁觀者和照顧者的角色、在《霍爾的城堡》裡,霍爾的老師莎莉蔓和荒野女巫則是扮演了麻煩製造者的角色。在宮崎駿的動畫中,無論是旁觀者、照顧者、被拯救者或是麻煩製造者,大人們幾乎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由此可見,在宮崎駿的童心世界中,兒童則才是主角。而隱藏在兒童主角內心世界裡的宮崎駿,就和孩子一樣單純,被大人責罵時則認為大人們是壞人,如果被褒獎時則認為大人們是好人,這樣的投射作用,在在地顯示出「兒童宮崎駿」是多麼的頑皮可愛。
在宮崎駿的動畫中的青少年或是兒童主角們都非常的堅強、努力又富有勇氣。而宮崎駿將主角的年齡定位在青少年或是兒童,除了投射自己內心的兒童,或許宮崎駿的用意有二種:一是希望能藉由小主角們為了大自然生態而努力奮鬥的姿態,傳達至大人的心中,利用「連孩子們都能為大自然生態盡一份心力,更何況是大人?」的比較心態,激起大人們心中對於大自然生態的心;二是希望能在小孩們的心中留下愛護自然、尊敬自然的理念,以同等心態來告訴孩子們自然生態的重要。或許這樣的理念,這樣的心情不能傳達至每一個人的心中,但是如果有接收到這樣訊息的人,能夠從自身做起,帶動周遭的人,繼以傳染至每一個城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想不止是宮崎駿本身,只要是對於大自然生態有著一份共存相依的心,都會相當的高興自身的理念與理想能獲得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共識,並藉由他們的手、他們的心逐步實現。
如果沒有像宮崎駿那樣,擁有一顆像頑童般俏皮的心,是做不出像這樣的動畫的。從兒童的觀點看世界、看大自然生態,進而發現大人時常忽略的小細節,而這些小細節對於兒童來說可能是個轉戾點或是發展內心想法的一個關鍵,宮崎駿將這些小細節融入動畫中,藉由自己的幻想世界引導孩子們的心靈、開導大人們的心視界。
結合童心與自然生態關懷的作品,是宮崎駿動畫的主軸,而這樣的軸心理念,當然也落實在美術館的空間規畫當中。或許,宮崎駿繪製美術館草圖時,筆觸的運行是跟隨著心中的小孩在想像空間的遊走而具象顯現於紙張上的。因此,來到美術館的孩童,總是能夠悠遊穿梭,體會無窮樂趣。
美術館的建築發想
吉卜力美術館,可說是由宮崎駿一手催生打造的立體分鏡腳本,踏進宛若有機體的彩色建築,就好像走進了導演娓娓敘說動畫夢想的電影場景。迷宮秘境般的空間呼應夢想的曖昧性,「迷子になろうよ、いっしょに」(一起變成迷路的孩子吧),在美術館網站首頁的這句話,貼切地傳達創館的理念。走進這座美術館,沒有指標顯示參觀動線,也沒有解說牌的文字推銷動畫的知識,從入口順著向下延展的樓梯,探索秘密的興奮感陡升,在眼前敞開的是蘊涵多種藝術風格的展場與展品,無所謂順序,快感恆在。在這裡直徑不一定是捷徑,唯有熱情才是主宰,訪客的熱情自然會引領他們踏遍每一處驚喜的角落,而建造美術館的這群獻身動畫的瘋狂人們,他們不悔的熱情,將一個個動畫靈感乍現的瞬間,轉化為巧妙的感官意象感染每一位訪客,將夢想種在那些樂於探索世界的小孩身上。
人潮一波一波,從風之散步道、從JR中央線、從日本其他城市、從更遠的地方漫流過來,吉卜力美術館就此成為三鷹市的觀光新地標。為了維持參觀品質,美術館採取門票預售制度,並設下每日進館人數限制,儘管如此,吸引力還是直達海外,國際觀光客無畏於多重購票換票手續之苦,尤其以家庭旅行和自助旅行者為大宗,若瀏覽門票代理商Lawson便利商店的網站,可見吉卜力美術館購票資訊位於視窗正中極顯眼區域,並有許多活動消息不定期發布。初期甚至有分時段進館的人數限制,網路上還有人販賣黃牛票,如此大受歡迎與廣獲好評的原因除了直接指向宮崎駿本人和吉卜力工作室的歷來口碑與魅力,其他多方資源的協力亦是不容忽略的關鍵。
先從版權看起,說起來吉卜力美術館並不是吉卜力工作室或是宮崎駿的美術館,它的正式名稱為「三鷹市立動畫美術館」(三鷹市立アニメーション美術館),而官網資料 顯示美術館經營衍生之相關版權為財團法人德間紀念動畫文化財團(財団法人徳間記念アニメーション文化財団)所有。此文化財團是由德間書店、日本電視臺、三鷹市出資設立,主要負責美術館的管理及營運,其中董事亦包含宮崎駿、鈴木敏夫等吉卜力成員。美術館實際收益部分交由曼馬由特隊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マンマユート団)經手,此公司即為吉卜力工作室相關企業 。如此複雜(或可看作得天獨厚)的成立背景,造就吉卜力美術館成為日本第一所公立私營的動畫美術館。至於建造美術館的構想由來,就要從兩方面溯源來談。
三鷹市政府於1992年著手規劃在井之頭恩賜公園內建設文化設施,但是具體內容遲未定案。而吉卜力工作室與德間書店這頭也在1997年開始,沿著JR中央線沿線區域尋覓適合的地點籌建自己的動畫館,最後雙方的需求疊合,從1998年開始展開反覆協商,同時媒合其他企業參與建造,結果是三鷹市政府同意接受「負擔附寄方式」(負担附き寄附を受けることについて),透過捐贈的方式讓吉卜力美術館成為三鷹市的公共文化設施,藉以解決公有地不容私建物的難題 。因此吉卜力美術館與日本其他私營美術館的一大差異在於它的資訊非常公開透明,你可以在網站上面找到美術館條例、文化財團的經營年報、事業計畫書、收支預算書等資料,加上細膩的組織分工,美術館開館後的營運便不限於策展賣票讓人參觀而已,三鷹市所舉辦的「三鷹之森動畫祭」到今年三月即將邁入第八屆 ,德間紀念動畫文化財團從2003年起每年提供二至三名獎助學金鼓勵動畫研究,吉卜力工作室持續推出供土星座獨家放映的短片新作,美術館的日誌從開館前一年開始不間斷紀錄美術館的點滴,這些都是持續活化美術館,永續經營的基礎。
前面提及參與建造的那些民營單位,在這次美術館的企劃案之前即與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有著長期合作的關係。德間書店,1954年由報社起家,極盛時期曾擴展成德間書店集團,如今回到出版事業為主。其首任社長德間康快(とくま やすよし)很早就發現並肯定宮崎駿的才華,長期支持與挹注他的創作,宮崎駿的漫畫《風之谷》就是在德間書店的漫畫雜誌《アニメージュ》(Animage)連載而嶄露頭角,後來順應《風之谷》電影版的企劃,德間書店旗下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陸續推出叫好叫座的動畫電影,直到2005年吉卜力工作室才脫離德間書店成為獨立的公司 。而日本電視臺,為日本第一家民營電視臺,也是日本播放電視動畫的主力電視臺之一。早年宮崎駿參與製作的電視動畫《魯邦三世》即於日本電視臺播映,吉卜力工作室成立後,日本電視臺也曾經投資《魔女宅急便》的拍攝,吉卜力工作室則為其製作40週年紀念形象廣告,而電視臺2003年啟用的新商標上,有一隻看似小豬形狀的logo圖案,就是宮崎駿為電視臺設計的吉祥物,名字叫做「なんだろう」 。
確定合作的模式之後,美術館於2000年3月奠基開工,至2001年6月竣工、10月1日開幕,當中是一連串的創意激盪與實務妥協。以建築的樣式為例,宮崎駿原先的構想是要夯出一個土丘把美術館藏在裡面,但是礙于公園地的建築高度限制,只好轉向把美術館往下埋,於是變成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的結構,又將地下層的一半挖空,形成開放式的中庭空間,加上館內外其他空橋、過道,讓人置身其間難以分辨此樓是第幾層樓!
宮崎駿在建造美術館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自外觀察似是全面地參與,或可說是全面地主導。然而,究竟宮崎駿理想中的美術館是什麼模樣?又為甚麼他想要蓋一棟美術館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好像可以很簡單,到過美術館現場的人或許會有心領神會的感受。但若要於此以文字論述說明,實有令人不安的難度,因為無法掌握第一手資料,而且宮崎駿向來仰賴直覺勝過邏輯,實在難以揣測他的真實想法。因此,若想理解他的信念與想法,不妨試著換個角度切入,就拿宮崎駿近期接受的訪問內容為例:宮崎駿的最新作品《波妞》,上映後得到許多迴響,票房同樣亮眼,雖然未及之前傳奇性的成績,不過在進軍西方市場方面,倒是拓展了更多的知名度,宮崎駿也因此片接受了大量採訪。引起共同好奇的主要問題之一常圍繞著為何導演鍾情手繪,以及導演對3D動畫的看法。宮崎駿常以下面的比喻回應:吉卜力工作室就像揚帆的木船一般,在動畫的海洋中航行 。或許會有沉沒的可能性,但是宮崎駿相信2D與3D可以共存,理應共存。
回到美術館的議題,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樣理解:動畫世界與現實世界並非平行不能相通,就像宮崎駿的作品偏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卻以奇幻的筆調敘說故事;應該能找到一個方法,結合各自的優勢,其中最重要的是「感覺」,意指除了看動畫會用到的視覺、聽覺之外,整個身體的感官覺知都應該受到相當刺激。例如,美術館的放映室是為了播放吉卜力原創動畫短片而建,從光線、音響、座位的選擇與安排,到放映設備的刻意強調,都是為了讓觀眾從「身體」開始感覺一部電影。為符合如此由感覺出發的構想,在美術館的經費上就難以妥協。
建築史研究學者藤森照信(ふじもり てるのぶ)首次參觀館區後,感慨美術館的預算必然完全超支,雙倍的預算,多出來的一倍耗資,為的是琢磨教人驚喜的手感與質感。美術館內的濕壁畫、富肌理的灰泥外牆、彩繪玻璃中對顏色的執著、常設展的模型與裝置、弧形的牆面,甚至是讓人休息的傢具,還有更多說不完的細節與角落等等,這些細緻的成品背後是一群毅力過人的藝術家與工匠藝師共同的堅持與成就。
吉卜力美術館投注的不只是宮崎駿本人的夢想,還有一齊建造美術館的工作團隊,他們的參與也為美術館添妝增艷。宮崎駿的引力讓他們逸出了接單按圖施工的常軌,許多人在緊迫的時間與工程的壓力之下,挑戰不曾做過的事情。以屋頂的機器人士兵為例,造型作家鯱丸邦生(しゃちまる くにお)在接受委託製造這個五公尺高的金屬機器人之前,宮崎駿只形容機器人會立在美術館的屋頂,神情彷佛在說:「嘿,你在做什麼呢?」。就這樣,鯱丸邦生從紙上作業開始,到鍛造焊接,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每天超過12小時,沒有週末、沒有新年假期,終於完成這份「訂單」,而他交件後的感覺是掏走了自己的一部分,看到成品卻難以相信是自己完成的,最後他在機器人內部幾個地方偷偷地塞了種子,想像自己完成的是一個有著機器人外形的花器!
師法自然,建築亦自然
一路從三鷹車站沿著風的散步道漫步,每一百公尺立在行人道旁的龍貓路牌,催促著邁步前行的腳步,待進入井之頭恩賜公園,遮天的綠蔭開始發酵接近吉卜力美術館的情緒,來到公園的入口,亭子裡的超級大龍貓,瞬間釋放了到達美術館的喜悅,如果,不是隔離在玻璃櫥窗內,相信到訪的遊客一定忍不住向大龍貓飛奔撲抱而去。
初見吉卜力建築的外觀,不似先前參觀迪士尼樂園般,有著立即性地情緒引爆與歡樂震撼。美術館並非直接地延展矗立在前方,眼前並沒有開闊宏偉的建築群向遊客搖旗呼喊,反而是粉彩色系的建築物半被遮蔽在綠色植物當中,頭頂上,亮晃晃的陽光處傳來其他人的喲喝聲,原來,早有人先一歩爬上屋頂處向我們招手了。
2005年由吉卜力所製作發行的《宮崎駿和吉卜力美術館》影片中,特別介紹了一座位於義大利中部的Calcata山城,好奇的動漫迷,曾經將山城的側影與雲霧繚繞的天空之城相對照,展示其相似之處。然而,影片中所對應出來的更多相似性則是在於美術館的空間呈現上。Calcata這座小山城,因為腹地的限制,城區內盡是許多迂迴的小徑四處接連各家門戶,也因為地形的限制,屋舍層疊錯落,要到下一戶人家的門廊,得登上幾個階梯,或者,行走巷子中,身旁就一戶人家的窗子開在你的腳邊。這樣的上下穿梭,藉由著鏡頭的帶領,轉換到吉卜力美術館中,令人恍然大悟。
或許對於美術館的外觀,有些人會有似曾相似之感。宮崎駿當初設計美術館的外觀時,一部分靈感來自於孩子們的黏土勞作。孩子們手中的黏土,捏塑出不同的色層,堆疊起來,看來真是可口美味極了,於是啟發了宮崎駿的童心,他想:「如果也能蓋出這樣的建築,一定很美吧!」另外一位啟發者,則是橫山和弘(Kazuhiro Yokoyama)先生,看著橫山先生為家裡的牆壁著色,啟發了宮崎駿想要用灰泥作為美術館建築外觀的想法。
線性、方整的建築,在日本,或者在現代建築中,隨處可見。對於這樣的一成不變,宮崎駿反而想要以不規則的曲線來打破大家習以為常的建築習慣。他自己曾在訪問中表示:他想要構築出曲線的、非統一標準的、或圓弧般的形狀,而這樣的產品是仰賴大量生產的材料工廠所無法提供的。這樣的建築理念與色彩美學,讓人聯想到奧地利的風格建築「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 Haus)。或許,博學多聞的宮崎駿,在草繪美術館時,確實也將百水的精神納入美術館中。
百水(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1928年出生於維也納,嚴格說來他是一位藝術家,而非本業建築。1983~1986年間維也納市政府委託他設計百水公寓,與建築師Josef Krawina與Peter Pelikan共同建照這棟集合住宅。百水本身是個自然主義者,是個強調人與自然必須和諧共存的環保人士。他以為人類的心靈被五種層次的表層所包覆:其一是皮膚,其二是衣服,其三則是建築物,四是社會認同感,第五層則是地球生態圈。因此,融入自然環境的綠色建築,與整體的生命供養,息息相關。這棟百水公寓正是他自然理念落實的範例。
百水公寓的建築靈感來自於西班牙建築師高迪(Gaudi)的Casa Mila,保留了曲線、不規則與階梯形狀之外,百水公寓還築構了屋頂和室內的花園,作為綠色建築的循環系統之一。同樣對於都市建築的工整線性與統一色調感到不耐,因此百水公寓的牆柱都是百水率領工匠慢慢漆塗、拼貼出來的,整棟公寓可以說是百水與工匠們的集體創作,由百水掌握大架構的設計,細部裝飾則由工匠們自由發揮,找不到市場上制式化的模組零件。
若是要刻意尋找出吉卜力美術館與百公寓的相仿之處,美術館外觀的灰泥色系與屋頂花園的設計都可以是直接的聯想。另外,美術館原先是想要建築在山丘以下的,這和百水所設計的部分建築模型也相當類似,都是將人類的建築垂直隱藏,而將水平的空間還給綠地。另外,美術館內土星放映室大廳中的不規則地面,也容易令人聯想到百水的曲線模型住宅。
參觀吉卜力美術館的遊客,或許也會從吉卜力建築聯想到另一位日本藝術家荒川修作(アーティスト,Shusaku Arakawa)。1995年荒川修作與妻子Madeline Gins共同於崎阜縣西部的養老町養老公園內建置了一個「天命反轉地」,取名天命反轉,意在於建築本身的意念是能讓人保持身體的動能,一旦身體隨時處於活動的狀態,生理與心理機能的衰退自然延緩,則有可能反轉天命,延緩壽命。反轉地的主要建築群可以區分為「極限で似るもの家」(極限相似的家)以及「楕円形のフィールド」(橢圓形原野)兩個部分,前者的居家空間設計錯置,打破為了便利性而擺設的家具位置;而後者則是一大片公園地,有迷宮、險坡、森林地與奇異風景,整個園區築構在一片斜面之上,行走其上挑戰身體的平衡感,雖然錯綜擺置著一些圍牆與建築體,園區與周遭自然環境,卻又相互融合。
引申同樣的概念,2005年荒川修作於東京三鷹市建築了另一批天命反轉住宅,提供租賃。反轉住宅的外觀色彩繽紛,色塊與不規則形狀的堆疊,讓住宅本身看起來像個巨型的積木作品。住宅本身提供租賃,每一層樓的房型約略不同,大致上大同小異,都是以小家庭人口為核心規劃,市內的空間全然地呈現開放性,不設置任何的門檔區隔空間,藝術家的設計理念在於,如此居住其間的人們可以彼此分享空間與聯繫感情。住宅內的其他特色在於,同樣以提升人體動能為核心,因此有圓弧形的房間可以挑戰攀附力,也有梯架可以上下移動,不平整的地板則提供了最直接的觸覺刺激,除了行走,躺臥其上,身體也可以達到完全的舒緩。反轉屋可以說是藝術呈現的建築,除了外觀上的色彩繽紛,室內的空間同樣顏色交錯,然而,縱使這麼多種顏色紛陳在眼前,依然不會有被色彩包圍的暈眩感與窒息感,因為藝術家聲稱,這些顏色都是自然色系的重整與排列,完全是我們眼睛所熟悉的視覺色彩。
無論是天命反轉地或者反轉住宅,荒川修作的建築作品和吉卜力美術館所呈現出來的相似點在於身體動能的觸引。建築物本身都藏有迷宮、迴廊、小洞穴引發遊客好奇心,建築本身也都有向上延展的設計讓遊客攀爬,而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則是建築本身的最大挑戰與最成功之處。
三位藝術家各自在建築領域上展現出不同的建築生命,其所呈現的建築風貌與藝術家本身的創作風格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然而,無論是百水、荒川修作或者宮崎駿,對於建築卻有著共同的信仰:一來,他們都展現出對於自然的追求,二來他們都表現出一種藝術家的俏皮與遊戲心,用曲線、不規則邀請欣賞者加入其中,盡情踩踏、觸摸、攀爬與彎身探索。
漫步•美術館
美術館的官方網站上,宮崎駿寫下建立美術館的願景:「我想要建立的美術館是有趣的,又是靈魂的休憩所;我想要建立的美術館能讓喜愛享受的人盡情享受,讓喜歡感受的人盡情感受,離開美術館的當下,富足充實。」因此,宮崎駿想望的美術館就像動畫般樸實優雅,陽光與微風滿溢室內空間,既不擁擠也不繁雜,既是創意的收容所,也是孩子的遊戲場。孩子們在此接受成人的尊重對待,成人們在此回味童年。
在《宮崎駿的迷路森林》一書的簡介裡提到:「那一些風清雲淡的日子裡,無意間走進宮崎駿的動畫森林,從此成了迷路的小孩。就算找不到森林的出口也心甘情願。這裡有成長的歡笑,也灑滿辛勤的汗水,但天空永遠蔚藍,草地也永遠青蔥鮮嫩,不折不扣就像一個風景怡人的動畫桃花源。」這就是吉卜力美術館所帶給人的感覺。一走進館內,沒有任何的參觀指示路線,童趣般的裝潢像是個三層樓的超大遊樂場,讓參觀的大人們不由自主的自動降低年齡層,化身成身高不滿120公分的兒童,興奮的在館內穿梭,走到哪玩到哪,看見大小不一的入口也一股腦兒地不顧自己高大的身形,硬是曲膝彎腰的穿過小門,通往每個展示空間,即使是窄小低矮的旋轉鐵欄樓梯,也不顧一切加入小孩們的隊伍,一塊兒努力仰頭,向上爬升。這種別有洞天的吸引力,讓我們這些迷途的孩子,寧願迷失在這座動畫森林也不願走出。
會有這樣的設計當然不是為了我們這些厚臉皮的大人,而是為了更貼近那些正值探索時期的孩子們,滿足他們探索的心理所設計。如前面所言,宮崎駿的童心童趣,不僅僅展現在動畫作品內,美術館的建置,更是孩子們身體感官的立即刺激,立體的空間,更能靈活引發身體的動能。「互動性」,無疑地是設計上的關鍵考量,像是廁所的大按鈕,只要一按門就會自動打開;波妞企畫展裡的大型波妞橡膠水晶球,不斷地拍打之後,波妞就會慢慢地漂浮到你面前;遊戲室的大龍貓公車,任隨孩子們攀爬、撲抱;屋頂花園中,幾條小徑隱沒在綠草當中;還有展板上簡潔明瞭的圖說文字,也是極少漢字,大多以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拼音字為主,方便孩子們唸讀……這些都是為了能輕鬆快速的吸引到兒童的注意,並在短時間當中讓他們產生興趣,而立即進入享受遊戲的樂趣之中。
但吉卜力則是運用建築本身的設計以及裝潢,來營造出自然的動線,利用週邊自然的景物與整座美術館做結合,呈現出一體成型的樣貌,除了讓人在館內迷路之外,原本緊鄰著美術館的井之頭恩賜公園,裡頭的森林小徑,繼續成為迷路的遊戲場。
整座美術館,內外之間充滿許多過渡地帶,推開一扇門可能看到是一面鏡子,或是連到一個小露台,你可以欣賞自己的笑臉或是觀察在露台休息的情侶。龍貓公車遊戲區往外有另一個小露臺,那是一個退離的空間,同時是進入神秘高塔的起點。還有前面提過的地下中庭和空橋過道,這些過渡地帶是讓陽光和微風自在流動的地方,也值得你將脖子轉個360度,細細品味宮崎駿悉心調和的美感。關於宮崎駿的電影場景設計,有一種形容稱之為「擬洋風」 ,說的便是他擅長融合東西方不同的風格。導演自己也曾說過真正的國際性是建立在民族性之上的,這麼做並非為了迎合或是擴大觀眾族群,而是據以形塑他理想中的故事背景,同樣的道理,在吉卜力美術館中,隨處可見宮崎駿鍾愛的設計風格與元素,例如飛行、機械以及富含擬洋風味的裝飾。
關於飛行意象的呈現,天頂上像極了螺旋槳的大風扇、屋頂的機器人士兵、飛行石、還有其他大小展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館內最大的一面彩繪玻璃花窗,從館外列隊等候處看去,這扇弧形的窗戶就像是一個睜著惺忪睡眼的怪物嘴巴!若是站在這個怪物嘴巴裏面往外看,透過陽光進入眼簾的五彩光影捕捉了各異其趣的飛行姿態,大小龍貓張開手臂騰空而起、千尋依伏在白龍背上雙飛、紅豬的水上飛機向著彩虹滑行、還有兩個小小的飛行器正在角落蓄勢待發。
機械元素的呈現可見於兩座鐵鑄旋轉梯、舊時代的雙向門電梯、廊道與空橋的鐵條欄杆,在這些地方選用的材質,反應宮崎駿對機械質感的偏好,更獨到的設計是將之與溫暖的木結構和繽紛的彩繪玻璃結合,創造出童話般的氛圍。
另外一組對比是顏色的選擇也屬絕配,英式冷調的綠與紅與南歐和煦的大地色系,放在一起整體視覺卻不顯衝突,點綴其間的鄉村風格讓人不知不覺心情閒散、腳步放慢,此時走進廁所若是看到一個老奶奶在打盹,一點也不會令人意外呢!
作為文化產業的吉卜力
吉卜力美術館的設置,一方面可能是宮崎駿的發想,覺得時機已然成熟,可以在動畫空間之外,建立一座實體的美術館作為動畫的延伸展示空間,另一方面,或許正如前言,是童心夢想的實踐,以一座大型城堡滿載童稚想像的歡樂。這座美術館,既是宮崎駿的遊樂場也是動畫作品的展示場,前者承擔了主題樂園的娛樂功能,後者則肩負了知識傳承與美學薰陶的重任。然而,以產業的角度來審視吉卜力美術館的建立,則可視為動畫產業當中的必然,水到而渠成的功業。
在日本,有許許多多的紀念館與產業展示空間,有的可能是為了緬懷藝術家而整理出的一個展示空間,作家作品相互結合,賦予作品更深層的生命意義,另一種產業展示空間,則是另一種相輔相成,給予閱聽者更多認識與追逐作家、作品的機會,這樣的展示空間,目的除了滿足讀者們的喜好,其背後所衍生出來的經濟效益更是產業投資者願意用心經營的最大動力。例如,位在靜岡清水室的小丸子樂園、鳥取縣大栄町的柯南意象,或者高知縣香北町的麵包超人美術館,都是為了滿足動漫迷而刻意營造出來的一個空間,這樣的空間記憶強烈地築構在作品當中,而仰賴作品給予它們新樣貌的同時,這樣的空間營造又重新增強了作品的知名度。人們對於原鄉的探究始終懷有一種莫名的回歸情感,於是這樣的空間所發散的引力,必然更勝過隨處可得的周邊產品,強烈地呼喚入迷的讀者,回歸探訪。人潮的移動,正好又是觀光產業的企求。
吉卜力美術館當然也是產業的美術館,儘管宮崎駿賦予它更多的意義與價值,它仍舊帶來經濟產業上的利益。回顧三鷹市的發展,和吉卜力相互呼應的規劃與建設俯拾皆是。慕「吉卜力」之名而來的遊客,千里迢迢的飛至日本,轉搭JR,在三鷹車站下車,沿著風的散步道邊欣賞日本街景,邊看著龍貓造型的公里數牌倒數,或者興奮地等待龍貓公車的接駁,體驗搭成龍貓專車的樂趣。美術館內空間規劃,自然隨處可見動畫的圖像,喚引遊客的熟悉感。然而,宮崎駿為參訪者所準備的,卻是更多的感動,巧妙地、有意無意地安排在各個展示室當中。
─餐廳--カフェ「麦わらぼうし」
美術館內唯一的餐廳,取名Straw Hat Café(草帽咖啡廳),這個名字是否也讓你聯想到哪一部動畫呢?餐廳外面的紅豬告示牌寫著今日特餐內容,室內的杯盤擺設都是宮崎駿的動畫人物,供應的餐點也是新鮮烘焙的家庭式料理,從內到外都是宮崎駿美術館另一種形式的展場延伸。
作為美術館內唯一的用餐場所,自然餐廳的設計也同樣配合美術館的同一概念:既是休憩亦是娛樂的舒適角落。如此,餐廳的印象自然不能過於擁擠與喧雜,所供應的食物當然也要能夠溫暖與和緩疲憊的精神。在這樣的理念之下,草帽咖啡廳使用了醒目的紅作為門面與窗櫺的主色,再輔以自然的木頭裝潢與鵝黃色的牆面,柔和的色系緩和了點餐等候的不耐。餐廳內的桌椅,各自禮貌地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即使遊客滿座,也不至於彼此相互干擾,服務生送餐時,更不用擔負閃躲與傾覆的危險,優雅地完成服務。天氣好的日子,陽光自天窗接引自室內,在屋內享受天光,呷一口家庭式烘焙料理,身體舒爽了,精神也「元気」了。
餐廳內的遊客可以閒逸,餐廳外的參觀者同樣享受休憩。因為室內空間有限,畢竟無法容納眾多的遊客,於是,除卻貼心安排的一行等後入內的座椅之外,餐廳外圍,也擺滿了桌椅,天氣炎熱時,撐起一張張大傘,遮蔽陽光。不耐等候的遊客,同樣可以在這兒吃食自己準備的午餐,另有一番郊遊樂趣。
─動畫準備室--「映画のはじまる所」
動畫準備室也就是工作室的呈現,展示出動畫前置作業期的工作空間,參觀的遊客可以看見一幅幅的人物、角色素描張貼在書桌前面,也可以見到繪圖上色的一些媒材、工具與顏料擺置,還有一大堆的參考資料雜放在工作桌周圍,讓人感動原來一個小小的機械、一株小小的植物,都得靠一一的翻閱與考察,才能準確下筆。我們眼前晃過的那一分鐘動畫畫面,不知要耗費多少心力才能成就呢!
動畫準備室的空間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以一張工作桌為中心,桌子周圍所放置的物品,大致上說明工作者所負責的主要工作內容。其中一張桌子,旁邊斜立了一塊大板子,板子上貼滿了動畫人物草圖,有些曾在動畫中出現過,有些則不同於後來的動畫影像,看見熟悉的圖像,參觀的遊客往往驚喜聲此起彼落。工作桌旁的窗檯上,擺放了一些雜物,其中最醒目的是五、六瓶顏色繽紛的迷你彈珠汽水瓶,或許這些童趣小物讓動畫工作師偶爾停下來休息時,回憶起歡樂的童年,又或許,陽光照耀在這些小小汽水瓶上頭時,發酵了更多色彩與躍動的影像。
除了繪製草圖的工作桌,另外還有幾張桌子也令人印象深刻。有一張桌子旁掛了一張半開大小的顏色表,海報旁則收納了一櫃子瓶瓶罐罐的顏料,每一個顏色所衍生出來的色系,都有好幾個瓶子的色料陳列在櫃子裡,可以這樣隨興地玩顏色,真是動畫師的福利!還有一張桌子前方擺放了各式各樣的工具,這一牆面的工具,在修車廠內很普遍,放置在工作檯前,對照著頭頂上的飛機模型,讓人不禁好奇,是否動畫中的機械,都曾用這些工具模擬打造過?還有一個讓人莞爾的角落是導演的工作區,桌面與地板上堆放了無數類別的書籍,每堆書籍前面都蹲伏了一個綠色小公仔,埋首書中,努力蒐集靈感,如果遍尋不著新想法,則面壁苦思,然後才能快速揮灑出牆上一幅幅的腳本圖。
企畫展示室--「企画展示室」
這個空間配合宮崎駿當期的動畫作品做展示,我們參觀的時候正值波妞特展,展示室牆面上主要展示動畫相關畫作,周圍還設置一些互動的展示品,例如有一部機器能隨著手搖桿的操作,讓波妞奔馳於晃動的波浪上。展示場的中央放了一個很大的玻璃櫃,一疊疊的原稿以及動畫腳本就靜靜地堆置在裡頭,享受功成身退的禮讚!
如果想要好好地了解一部作品的生命,這個空間無疑地提供了動畫迷許多珍貴的畫面。當動畫作品中連續的畫面,被靜止在某一個畫面時,這個畫面卻又能在閱讀者的心中重新啟動曾經觀賞過的動畫片段,於是動畫的觀賞者可能在這一個瞬間與畫面起了新的共鳴,或許也可以捕捉到陳列者挑選出這些圖像的心意。對於還沒有觀賞過動畫作品的參觀者而言,則是在走馬看花之餘,先鋪陳一些意象,為日後的觀賞先收藏共鳴的興奮。然而無論是否看過動畫作品,一看到展示場中央的原稿,心中的感動漣漪,必然在無聲的駐足與凝視間點滴、迴盪。
─紀念品屋--マンマユート(MAMMA AIUTO)
「MAMMA AIUTO」斗大的幾個英文字配上一個似曾相識的動畫人物頭像,這間記念品屋--MAMMA AIUTO原為義大利文,中文譯為「媽媽救救我」,是從紅豬這部電影動畫裡的空賊角色--曼馬由特.波士這名字而來;裡頭的擺設除了那些精緻美觀又兼具實用的商品,像是衣服、胸針、卡片、吊飾、包包、文具用品……等,當然還有一些是受到孩子們喜愛的玩偶、模型、紙雕藝術品……等,這些精美的商品和來自各國的觀光客們齊聚一堂,讓人驚歎:原來宮崎駿的旋風除了在台灣捲起了潮流,也在全球各地造成了轟動與影響。紀念品店內有位駐店的老船長,悠哉地穿梭店內,除了幫忙銷售《崖上的波妞》DVD,也提供遊客照相留影服務。紀念品店內有一櫃展示區人群較少,販售的是較為精緻的瓷器或者玻璃製品,其中還有幾項較有趣的商品,販售的都是鑄鐵類的擺飾品,這方面的商品,或許可對應吉卜力美術館的金屬印象,讓遊客感染宮崎駿的鑄鐵喜好。
─遊戲室--ネコバスルーム
《龍貓》裡的小皋和小梅乘坐在那看似毛茸茸且富有彈性的龍貓公車座椅上,在鄉村田野中奔馳高飛的畫面,是不是讓你夢想著乘坐一次看看呢?沿著紀念品屋右邊的走廊,聽見孩子們的嬉鬧聲,向前走去就可以看到龍貓公車在一間木質地板的小型遊戲室裡頭供人嬉玩,周圍還有安全圍欄圍起,圍欄外還有兩位護導人員在看護著兒童遊戲,還管控著在裡頭玩耍的兒童人數,由此可見日本人對兒童的安全是多麼地細心與貼心。不過在這裡的龍貓公車比在電視上看到的尺寸還要小,因為場地限制,所以才把龍貓公車按照原尺寸縮小,好容納進這片小小遊戲室之中,因此它可是有年齡限制的,在吉卜力美術館的網頁上也清楚的說著「ネコバスは小学生以下限定です」(貓巴士是限定國小生以下的喔),超過年齡限制的小朋友,只能說抱歉囉!看著一群小孩子圍在龍貓公車旁,興奮地穿梭在其中,心中的溫馨感油然而生。當隨行的家長們舉起相機,想記錄下眼前孩子們天真玩耍的一面時,在一旁的護導人員便舉起手和善地微笑著用日文說:「對不起,這裡不能照相喔!」這時才讓人想到原來吉卜力美術館的館內一律都是不能拍照的。
─動畫展示室--「動きはじめ」の部屋
來到這間動畫展示室,一進門就可看見右手邊高大的洋房,而打開洋房的窗戶,可看見宮崎駿團隊們工作的模型及各年代的作品,由上而下依序排列下來。在洋房的對面,也就是入口的門前,一個透明的大柱子裡頭可以見到機器人被往上飛翔的群鳥圍繞,動畫帶給我們的驚奇正要開始。再往前的牆上,漸進式地藉由動態是的展示框,解釋動畫的歷史及製成的過程,而中央靠牆壁的大型半圓箱子裡,圍著圓心由下而上、由內而外都擺滿了捏塑成不同姿勢的動畫人物模型,燈光一暗,裡頭的模型開始高速地轉了起來,正當我們納悶之際,圓柱體的上方開始啪嚓啪嚓地打起了閃光燈,神奇的畫面出現了!箱子裡頭的模型們開始動了起來,這不禁讓人驚呼視覺暫留所創造出來的神奇意象。再往前走,又見到一只大箱子,裡頭不停的跑著膠卷,就像是個放映機的剖面圖,看著膠卷上的圖,經過了多少的步驟才變成螢幕中的動畫。動畫的歷史就這樣簡潔地呈現,言簡意賅,原理簡單,成果卻很動人。
─映像展示室--「土星座」
吉卜力美術館裡有一間電影院,不是把錄放影機和液晶電視或投影幕的線接一接,放進一片DVD按下「播放」的那一種放映室,而是貨真價實又超乎期待、專為小孩著想的電影院。踏入土星座,一場比10分鐘長一些的漫遊就要展開。紅紅椅子全部坐滿屁股大概只能容納80個人,就算頭很大、脖子很長的大人坐在前一排,也不怕擋住後排小小孩的視線。電影開始之前,側邊的橢圓窗戶敞開,陽光斜透進來,牆上和天花板的彩繪風景,讓人舒服自在,完全沒有摸黑進電影院,還要低頭找座位的刻板印象。觀眾席的正後方,冒出一個像火車頭又像電話亭的奇怪隔間,原來是開放式的放映間,可以觀察放映師如何溫柔地將膠卷放到放映機裡,還有發亮的光束直直射到大螢幕上。
在這裡播放的動畫短片,都是吉卜力工作室特別為美術館創作的,只在土星座獨家放映!從開館到現在,已經累計將近10部短片,我們這次參觀看到的是2001年出品的《捕鯨記》(くじらとり,the whale hunt,16mins),整部電影沒有字幕,對白也不多,採12格/秒的規格,以一種拙樸、畫風近似繪本原作的樣貌呈現,色彩飽滿溫暖但是對比並不過度,從四周包覆過來的聲音輕輕柔柔,傳達出「說一個簡單故事」的感動,而非最新的動畫技巧。
其他短片中,有的靈感是從吉卜力的動畫長片延續而來,例如《小梅與貓巴士》(めいとこねこバス),滿足了許多龍貓迷,宮崎駿除了導演,還身兼配音員,親自下海為這部短片配音呢。土星座的特映短片,無疑是吸引人一再拜訪美術館的一大誘因!
─其它
屋頂上除了機器人士兵,不難發現後頭有條小路,穿越過這羊腸小徑,一塊魔法飛行石就擺放在中央,馬上將我們的情緒更深一層的帶入《天空之城》的世界當中,異次元世界的裂縫,彷彿就在屋頂大肆張開,將這群來到吉卜力美術館參觀的人們吸入進這奇幻的旅程。走進美術館內,室內窄小的迴旋梯像是將屋外《天空之城》的場景,拉進飛船裡,美麗的窗花上放滿了許多宮崎駿動畫裡曾出現過的人物,就像是他們沿著整座吉卜力美術館的牆上,悠遊其中,天頂上的風扇也似乎暗示著我們這艘「大飛船」正在起飛著。走到了後側的天橋,有兩位貓偵探在窗邊交頭接耳,窗前的大樹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隱蔽場所,走下樓梯,餐廳旁的洗手檯可看見黑貓奇奇正堅守崗位站在水龍頭上,像是在提醒著來訪的遊客們有沒有隨手關水。
這座美術館內,到處都看得到設計者的小巧思,將動畫裡頭出現的人物、動物、物品、造型裝飾……等,一一置入真實空間,與公共用品做結合,這些小巧思帶給遊客無邊的幻想與樂趣,就像是一支鑰匙,開啟了遊客們的聯想力,也考驗了遊客對於宮崎駿動畫的辨識度,讓這趟美術館的奇幻之旅增添更多的喜悅與感受。
結 語
且不管吉卜力美術館當中可以探查出多少與其他建築相仿的蛛絲馬跡,也先忽略吉卜力美術館的建造是否強繫著文化產業的利益,在這座美術館當中所能夠感受到的童心、童趣、藝術薰陶與自然氣息,很少能在其他的美術館當中一次享受。多數的美術館是冷硬的知識裝載,功能性宗旨往往限制了娛樂性的開展,或者,以娛樂為宗,對於藝術性與知性的陶養,也僅能點到為止。宮崎駿將製作動畫的精神貫徹至美術館的建構當中,其豐富與細膩程度,展現在知識的展演、藝術的薰陶、和娛樂的歡愉層面上,無可挑剔。這是宮崎駿一貫的認真與執著,理當,值得更多的掌聲與肯定。
(一) 美術館基本資料:
館址:東京都三鷹市下連雀1丁目1-83(都立井之頭恩賜公園西園內)
面積:建地約4000㎡,建物約3500㎡
耗資:50億円
營運單位:財團法人德間記念動畫文化財團(財団法人徳間記念アニメーション文化財団)
收益管理單位:曼馬由特隊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マンマユート団)
(二) 美術館參觀資訊:
開館時間:10:00-18:00(周二休,另有冬季休館維修時間)
購票方式:Lawson便利商店販售入場交換卷 (http://www.lawson.co.jp/index.html)
門票費用:成人、大學生1,000円,高中生、國中生700円,小學生400円,幼兒(4歲以上)100円,四歲以下免費。
不知是公共設施的定位或是美術館自身的理念,吉卜力美術館的門票費用以日本的物價來說相對十分低廉,尤其對兒童分外友善,若與東京迪士尼樂園單日票價相比,小學生的票價價差可達10倍之譜!而館內不允許攝錄影的限制在網站上的說明看來,並非針對美術館的智慧財產權為單一訴求,而是關注訪客用心看的權益,希望訪客能夠想像到美術館參觀像是進入一個故事書世界,自己成為故事的主角,不要被相機的觀景窗侷限住感官的體驗。只是低廉的票價與便捷的交通,讓美術館一直維持爆滿的盛況,讓人參觀時不免緊張,算是小小的遺憾。
參考資料:
(一) 書目資料
- 中島ゆかり、河村孝司編。《三鷹の森ジ ブリ美術館》。東京都:財団法人德間記念アニメーション文化財団,2006年12月。
- 宮崎駿。《出發點1979~1996》。黃穎凡、章澤儀譯。台北市:台灣東販,2006年5月。
- 吳旻峰。《宮崎駿動畫卡通作品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 Pinko。《宮崎駿的迷路森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8月。
- Rand, Harry. Hundertwasser. Los Angeles: Taschen, 2003.
(二) 網站資料
- P的建築新觀點。〈巴洛克城市中的後現代——Hundertwasser Haus〉。http://blog2.travelplus.com.tw/patrick/archives/000656.html。2010/1/2
- 養老天命反転地官網。http://www.yoro-park.com/j/rev/。2010/1/2
- 三鷹天命反転屋官網。http://www.architectural-body.com/mitaka/。2010/1/2
- Doco’s天命反轉地。http://www.wretch.cc/blog/Doco/8774339。2010/1/2
- 吉卜力美術館官網。http://www.ghibli.jp/。2010/1/5
-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39期電子報。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9.htm#07。2010/1/5
- 三鷹之森動畫祭。http://www.mitaka-univ.org/iafesta/index.html。2010/1/5
- Wikipedia。〈德間書店〉http://zh.wikipedia.org/wiki/德間書店。2010/1/5
- Wikipedia。〈吉卜力工作室〉http://zh.wikipedia.org/wiki/吉卜力工作室。2010/1/5
- Wikipedia。〈日本電視臺〉。http://zh.wikipedia.org/wiki/日本电视台。2010/1/5
- 游珮芸〈吉ト力的掌舵者鈴木敏夫〉。http://syararira-goalforpaperfight.blogspot.com/2008/08/toshio-suzuki.html。2010/1/5
- New York Daily News新聞稿。http://www.nydailynews.com/entertainment/movies/2009/08/08/2009-08-08_hayao_miyazaki_the_walt_disney_of_japan_still_does_animation_the_old_fashioned_w.html。2010/1/5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