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 部落格發佈需知

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課程同學務必詳閱!

● 撰寫文章請依前例格式編排。
● 請務必於文末加上標籤,以利搜尋。如不知標籤如何設定,首篇可空白,由管理員新增後,未來請依標籤設定。

走訪繪本之丘‧遇見岩村和朗

>>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兒夜一 怡君、韻淑;語碩二 佳蓉

壹、前言
  藉由此次課程前往日本造訪「繪本之丘美術館」,拜訪岩村先生並與他進行座談,雖然時間短暫,透過彼此的交流以理解岩村先生的理念與生命經驗。
  
  岩村和朗先生希望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要多接觸大自然,這也是美術館的經營理念。讓本組組員聯想到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做中學」的理念,他主張從實踐中學習。楊冠政(1997)提到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在自然環境中教學,也就是戶外教學。呂建政(1999)也提到大自然提供了無數的教學題材,遍佈在各個學科之中。良好的戶外教學正是形成合情合理之學校教育的方式之一。
在此次日本行中,組員們親自去體會岩村先生想表達的觀點,發現大自然的美好,了解兒童文學種子如何在美術館中被呈現,透過繪本之丘美術館,帶著讀者跟他一起思考、觀察、體驗,一步步踏入岩村和朗先生的思考哲學。
 
貳、研究對象

一、 岩村和朗
(一)簡述
  岩村先生1939 年生於日本東京,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工藝科。他在大學時期,就參與NHK幼兒節目的動畫製作,之後更展開圖畫書的創作。1975年,他帶著妻子和五個小孩離開東京,到車程3小時的益子町居住。他和家人一起設計房子、建造畫室、引水源、種蔬菜,在這個大自然的舞台上,他更能敏銳地感受到四季的變化,觀察到每種、甚至每個動物的不同個性。(Lin姐姐,2007)

(二)中文出版品:
《14隻老鼠系列》:圖‧文/岩村和朗
《7隻小老鼠系列》:文/山下明生 圖/岩村和朗
《我愛吃餅乾》:文/間所壽子 圖/岩村和朗
《森林裡的松鼠系列》:圖‧文/岩村和朗
《愛思考的青蛙系列》:圖‧文/岩村和朗
《你要去哪裡?去看我的朋友!》:圖‧文/艾瑞‧卡爾(Eric Carle)岩村和朗
(Bethel,2009)

二、 繪本之丘美術館

  美術館座落於大片青草地小丘的上方,為了保存週遭自然環境的原始風貌,岩村先生沒有刻意栽種美化的植物,只有在夏天來時修剪野草,因為不要讓草長得比小朋友還要高。到美術館參觀的小朋友們,除了可以欣賞到館內展出的畫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到繪本之丘的農場裡參觀見習。在農場裡小朋友可以跟著有經驗的農夫佐藤先生學習如何種植作物,播種、插秧、照顧作物、收成,可以在牛棚裡看見活生生的牛,像岩村先生一樣親身體驗自然,感受生命。(曹瑞芝,2007)


美術館得到的建築類獎項

參、問題限定

  研究者將以三個角度設定研究問題,分別為老師(或專業領域上)、成人或父母、兒童文學研究者的身分。老師的身分將設定為現職老師,並著重在他如何運用繪本之丘美術館進行教學。而成人的一般民眾,並無限定職業。再藉由文獻探討及實地訪察中,分析研究者所提出的問題。


佳蓉:
老師的角度:繪本之丘美術館之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調查研究

  先界定「戶外環境教育」,分析繪本中的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再經由實地探訪,觀察繪本之丘的環境資源,選定主題、焦點及角度,以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規劃教學內容。希望能藉由繪本之丘的發展實例,讓台灣的專門性美術館產生發想。

一、戶外環境教育的定義:
  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在自然環境中教學,也就是戶外教學(楊冠政,1998)。根據美國國家教育協會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70 所下的定義「戶外教育不是一單獨科目,而是所有學校科目、知識和技能的綜合。它也不是將學校科目搬到戶外教學。教師使用環境(自然或人為、公園或都市地區、歷史地標或風景區等)去幫學生瞭解各學科、環境和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協助藝術、科學研究或傳播學等學科的教學。」因此,戶外教學與環境教育的關係極為密切,當要進行戶外教學時,使用整個環境當媒材,結合各個學科,了解、體驗環境和人之間的關係。

二、繪本之丘的環境:
  
  岩村和朗先生的繪本,主要以大自然為主;所設立的繪本之丘美術館,也是佇立在大自然中。除了本館以外,大至整個山丘,小至動物、小花、小草……等,都是小朋友可以探索的。岩村先生認為:「讓孩子親身體驗,他們自然會知道什麼是好的。」


圖一:繪本之丘全景手繪版。

(一)本館:
  館內配置相當的簡單,主要分為入口售票處、販賣部(食物、紀念品)、展場、演講交流區、戶外草地。配置簡易示意圖如下:


1.演講交流區:岩村先生會在此進行和讀者互動,舉凡說故事、訪問……等活動,此區有圖書可以閱覽、有木製的觀眾椅、有繪本中的遊戲可以玩,相當溫馨的小地方。若教師帶領孩子到此地教學,可以在這個交流區做討論,或是有機會和岩村先生進行活動。

圖三(左上):交流區全景;
圖四(右上):繪本中的遊戲。









圖五 (左下):可翻閱的圖書,皆為岩村和朗先生的作品。
圖六(右下):岩村和朗先生說故事。
2.展場:
  展場大部分為書面的介紹,舉凡海報、著作、說明……等,大多為書面的呈現,櫃台並沒有租借語音瀏覽器,現場較無看到媒體相關的輔助器材。若需要有人導覽整個展場,必須要岩村先生本人、現場工作人員,或是教師先行了解後,和學生說明及進行活動。


(二)繪本之丘:
  研究者在現場實地考察後,發現繪本之丘佔地相當的大,和自然環境的結合緊密。離美術館最近的地方,是一個叫「えほんの丘」的地方,裡面是一片樹林,沿路有用木頭當棧道,但是到了冬天積雪時,若帶學生戶外參觀,就必須注意安全。因為下雪時,現場有點濕滑,若不小心行走,相當容易滑倒。

  因為季節、高度的關係,冬季面貌相當明顯。岩村先生說過,這裡的四季很分明。是學生體驗四季的變化相當好的大自然教室,可以體會動植物如何在整個大自然中合諧的相處,而人類該如何順應自然的生活著,才不至於讓整個生態失衡。「尊重自然,和諧生活」是這裡最棒的體會。













圖七:「えほんの丘」入口指示牌。










圖八:「えほんの丘」散步道。

三、結論:
  現代的社會環境,有些地方已經過度開發,近年來台灣幾次天災下來,顯現出大自然反撲的可怕力量。有些人開始有意識的思考著如何和大自然相處,如何保護自然、修復自然……等。教育可以從基礎扎起,從小灌輸孩子正確的概念,讓孩子從小就體會到尊重大自然,在自然的節奏中生活著,自然也會有不一樣的美麗驚喜給孩子,彼此抱著感恩的心生活著,也可以開始體會生活環境的美好。

  硬體部分,在科技的部分不多,大多是最原本的呈現方式。環境很簡樸、溫馨,教師可以事先引導孩子認識岩村和朗先生的作品,及美術館的理念,到現場時可以將重點著重在美術館外的環境,讓孩子實際的體驗、體會,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學習,孩子每個人能體會到的東西不一樣,但是藉由課程設計,用開放的心看學生的學習。在岩村先生引導繪本的過程中,他並不會特地講解故事中所要傳達的意思是什麼,或是內容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他只是用生動的表情,詮釋整個繪本,最後讓餘韻持續,不做討論。這就像整個環境一樣,不特別的說要體會什麼,單由個人去經驗、去獲得。戶外環境教育可貴的部分,就是每個人會因為生長背景不同,體驗也會不同,或許是生理上的活動,也或許是心靈上的感受,都會因人而異。

  繪本之丘美術館是一個和大自然緊密結合的美術館,想傳達給參觀者的,不是賣了幾本書或紀念品,也不單單只有岩村和朗先生的創作思考、作品,是深刻的體會出他設立繪本之丘美術館的理念。每個老師帶領孩子到此處所想要傳達的重點不一定相同,但若能夠在這戶外環境教育中,帶給孩子一些感動,可以是對岩村先生創作堅持的感動,可以是對岩村先生對自然細膩的觀察、喜愛的心感動,也可以是對大自然的感動……等,這些感動或許就可以在孩子心中萌芽。

參考資料:
曹瑞芝(2007),繪本之丘美術館,樂多,大師們的 童心與靈感──來自於 大自然。上網日期:12:37,1月30,2010。網址:http://blog.roodo.com/toffee/archives/2690967.html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韻淑:
成人的角度:繪本之丘美術館參觀者之特性、態度

  相較於兒童是被他人帶往美術館,無選擇的權利,是什麼樣的誘因使成人主動前往繪本之丘美術館?進館並非免費,想必會有個人不同的考量。

  所以在這份報告中,除了原本它所針對的兒童族群外,還有哪些成人也對這樣的主題式美術館感到興趣?以及這些成人的外在特質(年齡、性別、職業……等)又是如何?參觀態度又是積極的還是被動的呢?若不是身為父母的成人,那來這裡的目的又是為何?以上的問題都是本組感到好奇的,所以也想透過此次參訪仔細觀察一下,希望能夠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在這次的日本行中,我們造訪了有如偶像劇《綠光森林》中的「綠光小學」,完全以木頭打造的小房子,被溫帶森林所重重包圍,四周彷彿充滿著綠色的小精靈,那就是知名繪本作家岩村和朗先生所創立的──繪本之丘美術館最真實的寫照。

  雖然展覽內容的部分,可能礙於展場規模的關係,比想像中來的少一些,但這次所觀察到的展覽內容裡,我更了解到作者岩村和朗先生的創作歷程:從發想到野外觀察到製作繪本,其中又歷經多次修改,其中的醞釀期真的很長,最後才終於成為我們手中的精美繪本,這個過程真的很不簡單,而岩村和朗先生在搬到東京市郊櫪木縣時,更是身無分文,便在雜木堆裡自己蓋房子並開始新生活,好不容易後來出版了十四隻老鼠等暢銷繪本,經濟狀況才慢慢獲得改善,後來更在1998年時開始籌備創立繪本之丘美術館,歷經了五個春秋,還有附近居民的認同及共同合作,繪本之丘美術館終於開幕了!

  在多年的努力下,附近的農場主人終於欣然同意他的理念,並全力支持他,岩村和朗先生說:「身為一名以大自然為主要題材的創作家,我十分希望推廣生命教育的意涵,其中有兩大重點:一是人的生存是仰賴各種生命的供應,二是每種生命都有繁衍的本能,而兩點都在農場中一一可見。」所以在繪本之丘美術館也會不定期舉辦播種、捉魚、烤地瓜等自然體驗課程,只可惜這次參訪中並無法體驗到,也希望以後博物館還能夠加以擴建,把十四隻老鼠系列繪本中的樹屋,重現在這片綠光森林中,也可以多把書中的場景模擬出來,甚至還能安排一些大地尋寶的遊戲,比如說:在美術館周圍的森林中多設一些景點,每個景點都可以找到不同的拼圖或得到一些新知識,最後走完全程並拼完拼圖或完成有獎徵答者,就可以獲得神秘小禮物一份……想當然爾,這麼做要耗費的人力或資金成本都將更大,但也能讓這個美術館更有吸引力及可看性。

  若以一般成人的角度來看,繪本之丘美術館比較適合踏青野餐及親子同樂,因為展覽的內容老少咸宜,而來此參觀的人也多為親子或三代同堂,大多數人也對岩村和朗的作品多多少少有一點認識,若非原本就對岩村和朗的作品有認識或了解的人,也可透過繪本之丘美術館獲得第一次親密接觸,當然,若本來就對岩村和朗先生的作品有所接觸的人,來此將獲得更多的樂趣。

  在與岩村和朗先生的訪談中,我們發現這個美術館主要的經營者仍是岩村和朗先生及他的兒女,算是小而美的家族經營模式,當然,也可看出岩村和朗先生經營這間美術館不是為了追求利益,而是為了宣揚自己對於環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視,以及重返自然生活的理念,但若要把這個理念更加發揚光大,也勢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本才行,只靠門票的收入是很難收支平衡的,尤其是在冬季營業淡季的時候,所以也仰賴眾多周邊商品的營業額來支撐大局。

  所以,繪本之丘美術館中還販賣了許多紀念品,從明信片、樸克牌到拼圖、鑰匙圈、磁鐵……都應有盡有,可說是岩村和朗迷的天堂。而在餐點方面,則是走精緻小巧路線,所以選擇並不多,都是簡單的茶點及蛋糕。至於服務態度方面,則是好到讓人印象深刻,已屆古稀之年的岩村和朗先生也十分具有親和力,不僅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們所有人的提問,又保持一貫的爽朗笑容一一替所有人簽名合影,這些特點都有別於規模較大但卻人滿為患的吉卜力美術館,這也是繪本之丘美術館最迷人之處吧!










結論:
  其實,如果政府可以再多花點心思,補助在地的知名作家或藝術家成立自己的文化交流空間,例如:每週六晚上八點定時舉辦現場演場會的新東糖廠文化園區、都蘭的月光小棧、撒可努的獵人學校……都是頗為成功的案例,雖然仍有一些待改進的地方,但造訪這些藝文空間的觀光客或居民相信不少,而有關本地的文化藝術也就這樣點點滴滴的向外傳達出去,終至為一個好的成功證明,唯有如此,也才能讓形而上的文學藝術或文化理念,有了更具體的生命與實踐。

  但我們也不必太過悲觀,雖然台東地處邊陲,但是我們仍有像是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鐵道藝術村等優質的文化空間,雖然其交通發展不便利,但這塊土地至今仍舊保有不受世俗污染的環境,以及淳樸的民風,其中,更應為我們所珍惜的,乃是與這塊土地緊緊相連的南島文化。也因此,我們的這塊淨土,是適合發展生態旅遊或自然環境教育等課程的,這一切只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善用在地的文化資產,並加以妥善保存和利用,從各種面向試探其可能性,除了靜態的展覽之外,有特色的在地文化更值得我們去努力發揚光大,這樣一來,台東才能漸漸打破「文化沙漠」的醜名,而成為一片充滿期待,並洋溢著人文氣息的世間樂土、美麗境界。

  在不久的將來,更期待台灣人的素養可以隨著地方文化氣息的提高,而漸漸隨之提升,透過每一個人的努力,讓台灣不再只是一座充滿暴戾之氣的貪婪之島,而能成為一座真正名副其實的美麗島。

怡君:

兒童文學研究者的角度:精緻主題式美術館經營模式探討──以繪本之丘美術館為例

  有鑒於前人已做過繪之丘美術館之介紹與相關研究,因此本組將目標設定為美術館的經營。
  在美好的理想中,仍舊必須兼顧現實的考量,一棟精緻的美術館要如何發展、建立特色、如何使盈虧平衡等等皆是必須面臨的問題。如果有心引進相同理念的美術館至台灣,勢必考慮到許多經濟面上的因應問題,除了一開始的資金籌備到後續的館務管理,藉由此次難得的機會,皆是此行探訪的重點。

(一)實地訪查重點:
動機-設館理念
未來走向-館內似乎朝著多元方向發展,如有賣販售木雕以及擺放並宣傳其他作者繪本。因此未來是否走向多元性之美術館,或將強調什麼主題呢?
經營方式-出資者、維持方式、盈虧、人事經費
參觀動線-實地觀察美術館的巧思

  岩村和朗:「一直以大自然為題材畫繪本,想讓小孩子了解「活著」是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傳遞此觀念最基本的是「由其他生命維持我們的生命」,也就是「吃」這件事情。這就是建立繪本之丘美術館的動機。
選擇在繪本之丘建立美術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有農場,在農場中可看到食物的生產過程,人類用農牧業來生產食物,而人類要怎麼活下去?岩村先生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因此選擇此地作為美術館的地點。
從上段談話中可看出岩村和朗先生想表達的理念,實際參觀過繪本之丘後,我認為此理念實踐程度非常高,雖然因為是冬天,缺少了許多可評估的重點(例如農場見習、遊客訪問等),但在冬天暖陽的照射下,相偕於草原上席地而坐,樸質溫和的農村景致使人心情安定,一手麵包一手草莓的吃著,讓人了解到岩村先生說過:「讓孩子親身體驗,他們自然會知道什麼是好的」這句話的深刻意義。

  對談完,沿著步道往農場走,四周盡是白雪覆蓋,雖冷的直發抖,在聽過岩村先生分享的生態觀察,這條美麗的小路撘配上森林彷彿就像伸手招喚著我們過去,讓我不禁想起《手套》一書中描寫的小動物們,是不是也在躲哪個地方,會不會被我們不經意的打擾了呢?

  實地到館參訪發現,繪本館與農村、牧場的結合是緊密的,與其說是來參觀繪本館,不如說來此地的親子們是來郊遊兼體會農村樂趣,原先期待會看到大量書中場景,實地才發現,繪本中的小老鼠們就存在這片丘陵中,也許在被風雪覆蓋的小路旁、也在被挖空的栗子殼裡,進而驚訝的發現岩村先生所想表達的,就是這麼簡單,他要給孩子們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繪本早已存在、故事早就上演,只待你走入大自然中親身體會。所以就像是我們常常看到的體驗活動,未來此館的經營理念如果不會改變,肯定會繼續引導孩子們親近大自然,了解所謂「生活」的大道理。
繪本之丘美術館目前經營方式是岩村先生家三代同堂,由長子、長女管理美術館的家族經營模式。美術館逢連休遊客會比較多,夏天也是相對多人次的季節,至於我們到訪的冬天是美術館最慘澹的淡季。岩村先生苦笑著告訴我們:「門票是 無法使美術館維持下去的,館內的收入來源除了門票外,還依靠周邊商品及繪本販售來維持營運,其餘則是盡量節省經費,展覽品自己佈置,窗簾、桌子也都是自己製作的。」(岩村先生神氣的指給大家看)。因此美術館的經營方式是小而美,並且趨向傳統家族傳承的企業。

  美術館主體比想像中還要小,但是,沿著木板鋪成的山丘小路、幅員廣大的牧場與農田,都涵蓋在參觀的動線中,岩村先生為了獲得當地居民支持可是親自解說設館理念許多次才促成。在館內參觀過後前往戶外散步是不錯的選擇,館外設有停車場,山丘步道僅容2人並肩而行,或許是因為淡季的關係,空間與路線的規劃是綽綽有餘的,非常適合家庭郊遊踏青。

結論:
  實地走訪後才發現,此館與原訂主題有所差距,若要以精緻主題式美術館為題,吉卜力美術館會更切合主題,而繪本之丘美術館則是較樸實無華的主題式美術館,因此題目應更改為「繪本之丘美術館經營模式探討」。
  至於本題目最初的重心,也就是引進台灣的可能性,我認為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在台東地區,若無政府的輔導補助,即便是如「誠品」般的大型連鎖書店,也經營的非常艱辛。
  從經營的層面來看,台灣有許多生態牧場經營方式與繪本之丘是相像的,成本卻較美術館低很多,這使得同樣經營方式的美術館增加許多競爭對手。從經費的角度來看,美術館的建立即是一筆可觀的經費,而後續的人力與修繕才是最令人頭痛的部份,例如好不容易才成立的台東故事館,現在卻成為台東縣政府的燙手山竽。而在文化風氣不如日本盛行的台灣,一般民眾對於美術館的支持度想必不會比牧場高。
  雖然繪本之丘這樣的美術館是很棒的藝文與休閒空間,可惜台灣並沒有如岩村先生般慷慨的支持者來實行這項理念,將場景搬到台灣一細想,真正打從心裡佩服岩村先生慷慨而無私的理想。

參考文獻:
Bethel(2009),岩村和朗,xuite日誌,書目整理‧岩村和朗/作品年表&中文譯本。上網日期:23:50,3月17,2009。網址:http://blog.xuite.net/bethelhone/teatime/22872748

Lin姐姐 (2007),繪本之丘美術館,yahoo部落格,繪本介紹-岩村和朗與14隻老鼠。上網日期:22:23,1月29,2010。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87JgwR6aHBVHQV8manBgfcU-/article?mid=277&prev=2024&l=f&fid=19

周儒、呂建政譯(Donald R. Hammerman ;William M. Hammerman;Elizabeth L. Hammerman著)(1999):「戶外教學」。台北:五南

曹瑞芝(2007),繪本之丘美術館,樂多,大師們的童心與靈感──來自於大自然。上網日期:12:37,1月30,2010。網址:http://blog.roodo.com/toffee/archives/2690967.html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Read more...

林子欣、歐素敏、盛學斌~童心、童趣、吉卜力、皮克斯

>>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作業名稱:童心、童趣、吉卜力、皮克斯
學生姓名:林子欣、歐素敏、盛學斌
修業時間:98學年台東夜間班
修業科目:日本兒童文化產業探究

童心、童趣



身為宮崎駿動畫粉絲們定不能錯過的聖殿——吉卜力美術館,在這裡近距離地看到自己所尊崇的動畫大師,其筆下的世界竟是觸手可及,相信動畫迷定都雀躍不已。
關於宮崎駿
宫崎駿生於1941年1 月5 日,四兄弟中排行第二。他們家原本住在東京都文京區,後來二次大戰因戰時疏散,舉家遷往宇都宫市和鹿沼市。住鹿沼市的伯父經營了一家飛機場,宫崎駿的父親在那間工廠擔任主管。宫崎駿的母親 是個很嚴格的人,頭腦很聰明。宫崎駿的么弟後來回憶說,他看到《天空之城》中的海盗婆婆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雖然長得完全不像,但是個性倒神似。
宫崎駿小學一到三年级都在宇都宫市的小學就讀,後來他們搬回東京,便轉到東京的學校讀書。1947年的时候,宫崎駿的母親患了结核病,在床上整整躺了九年。從《龍猫》這部電影中就可以看到宫崎駿一家的這段灰暗日子的影子。
1958年,日本影史上第一部長篇彩色電影動畫《白蛇傳》(東映動畫制作)上映了,還是高三學生的宫崎駿迷上了這部片子,原本就喜爱漫畫的他開始對動畫產生興趣。宫崎駿從前就喜歡塗塗畫畫一些軍艦、飛機之類的東西,不過不太會畫人,他也曾立志要當一名漫畫家。
高中畢業之後,宫崎駿進入東京學院大學就讀,主修政治經濟學。1963年,宫崎駿從大學畢業了,進入東映動畫工作。第一部参與制作的作品是東映在同年12月的劇場動畫《Wanwan忠臣藏》。緊接著宫崎駿參加了東映首次制作的第一部TV動畫──《狼少年ken》。
當時他提出的一些企劃常常不被採用,但是宫崎駿還是堅持著他的理想。看了俄國動畫片《雪之女王》之後,宫崎駿心中的創作火焰更為旺盛了,他後來這樣回憶道:“我看到了動畫的製作是何其慎重且值得珍惜的事業....動畫是一個如此精粹,又可讓我們貫穿想像力來表現的藝術....它的力量不會輸給詩、小說或歌劇等其他藝術形式。”
1964年,宫崎駿當上東映動畫勞工協會的秘書長,當時高田勛是該協會的副主席(據說宫崎駿是社會主義者)。那年宫崎駿開始和他的同事太田朱美小姐約會。1965年秋,宫崎駿自願幫高畑勛導演的《太陽王子》的制作小组,擔任場面設計及原畫。同年十月,宫崎駿和太田朱美小姐结婚了,1967年一月他們有了第一個兒子。《太陽王子》在1968年上映後,宫崎駿和他的太太一起参加《穿長靴的猫》的制作。隔年,兩人又一起參加制作《空飛buyulei船》。1969年四月,第二個兒子也出生了。
1971年,宫崎駿離開東映動畫,和高畑勛、小田部羊一等人一起進入“A-Pro”工作。1973年,他和高田勛兩人合作的動畫《Panda》上映了,這部作品中宫崎峻一人身兼四個職務─原案、脚本、場面設計、原畫,個人風格有頗大的發揮。六月的時候,宫崎駿、高畑勛和小田部羊一離開“A-Pro”,加入“Zuiyo Picture”。七月,宫崎駿到瑞士去拍外景,尋找他的下一部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海蒂》的靈感,在這部作品中他擔任場面設計及畫面構成。1975年,他又到義大利和阿根廷拍外景,準備制作《尋母三千里》,同樣也是擔任場面設計。
1978年,第一部全程由宫崎駿監制的作品──《未來少年柯南》在NHK 播出,頗受好評,宫崎駿的思想與風格在本片中大大地展現。1979年他進入東京movie新社,1980年執導《鲁邦三世Caliostro城》(劇場版),再度展現《未來少年》的冒險電影風格。1982年長篇漫畫《風之谷》在德間書店的Animage雜誌上開始連載,這部漫畫一直連載到1994年才完結。1982年11月,退出東京movie新社,當自由作家。
1983年,宫崎駿導演的動畫版《風之谷》開始籌劃,高畑勛擔任制片,由Topcraft工作室副負責整部影片的制作。同年七月,宫崎駿的母親去世,享年71歲。
1984年三月劇場動畫《風之谷》上映,豐富的想像力及深沉的内容,震撼了觀眾和整個電影界。四月,宫崎駿和高畑勛兩人合夥創立了“二馬力”會社。
1985年,Studio Ghibli 創立,開始制作《天空之城》。從《天空之城》以後,宫崎駿就一直Studio Ghibli 在工作,到現在為止一共陸陸續續制作了《龍猫》、《魔女宅急便》、《紅豬》、《風之谷》、《On Your Mark》、《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到前二年的近作《崖上的波妞》。
宫崎骏小时候就開始畫漫畫並崇拜漫畫泰斗手塚治虫,但在後來的創作過程中,他發現他畫的只是手塚的仿造品,無論怎麼努力,也突破不了這一桎梏。所以,宫崎駿批評手塚的漫畫破壞了日本動漫畫業業的發展。
很多人以為宫崎駿在制作了《神隱少女》後便要退休,並不在制作動畫片了,事實上,宫崎駿的身體的確不能再導演一部电影了,他自己曾說,幹動畫電影的導演這簡直是嘔心瀝血,所以由於身體的問題他不能在親自執導一些諸如《神隱少女》的大制作了,而且也可以给年青人們提供機會。但這並不等於他會放棄動畫製作的工作,宫崎駿也可以參予一些動畫製作中不太累人的活,例如编劇、人物設定等。


關於吉卜力工作室
在1984年「風之谷」上映之後,不論是票房表現或影片的水準方面均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於是,在德間書店的支持下,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了。同年,吉卜力開始制作「天空之城」,自此以後,吉卜力工作室成為一個專為宫崎駿和高畑勛制作動畫的工作室。
「吉卜力(GHIBLI)」這個名字事實上本意是指「撒哈拉沙漠上吹的熱風」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義大利軍飛行員將他們的偵察機也命名為「吉卜力」。宫崎駿是個飛行器狂,當然也知道這件事,於是决定用「吉卜力」作為他們工作室的名字。而在這個名字的背後,還有一層含意,也就是希望這個工作室能在日本動畫界掀起一陣旋風!!
吉卜力工作室是一个相當特殊的團體,不論在日本國内或是國際間都是一樣。因為吉卜力工作室原則上只制作由原著改编,劇場放映用的動畫。由於制作劇場版的動畫必須冒相當大的票房風險,所以一般的工作室通常都以制作TV動畫為主,雖然偶爾會制作一些劇場動畫,但是大多數也是由著名的TV版動畫改编而成的。
30年前,名叫宫崎駿和高畑勛的兩個年輕人相遇了。那時他們一起在一個叫「東映動畫」的工作室里工作。這個工作室原本也是只制作電影動畫的,但是在时代潮流的影響之下,他們無可選擇還是做了一部TV的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于1974年播出,由宫崎駿制作,高畑勛導演。這部卡通在全世界都廣受歡迎。
  然而,在制作這部卡通的時,宫崎駿和高畑勛逐漸領悟到,電視版這種制作時間和成本都大受限制的動畫形式,是没有辦法達到表現他們心中真正追求的境界的。他們所追求的,是純粹而高品質的動畫,是能真正深入人心,刻畫人們生命中喜悦與悲傷的動畫。這一股信念,正是他們在「風之谷」成功之後,毅然成立「吉卜力」工作室的根本動機。他們的理想,是將全副精力都灌注在他們的每一部作品之中,絕不犧牲品質向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妥協。每一部作品都將由宫崎駿和高畑勛制作導演,一切的指示都由導演来下達,導演的决定擁有最高的優先權。吉卜力工作室這幾年以來,一直堅持這樣的理念,而這可說宫崎駿和高畑勛這兩位出類拔萃的導演和全工作室人員努力的成果。
  吉卜力工作室的成員們,從来都没想過這個工作室竟然能一直存活到現在。「我們制作一部電影,如果它成功了,就再做下一部。如果失敗了,那這個工作室就得结束生命。」吉卜力成員們當初就是抱着這樣的心態出發的。為了使風險减到最低,他們沒雇用半個全職的工作人員。在制作一部影片的時候,他們大约會召募七十個左右的人員組成小組,電影完工之後,小組即自動解散。他們工作的地方,就只有位於東京市郊一間房子中的一層樓而已,而且還是租來的。一切的管理决策都由高畑勛一手包辦,在他的良好經營之下,吉卜力工作室才得已順利地完成「天空之城」的制作,並在1986年上映,成功地吸引了七十八萬名觀眾到電影院觀賞,同時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吉卜力工作室接下来的兩部電影是「龍猫」和「螢火蟲之墓」,負責導演的分别是宫崎駿和高畑勛。當時兩部電影的制作時同時進行的,整個制作過程簡直是一片混亂。而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是同時制作兩部電影,品質却絲毫没有降低的跡象,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吉卜力做到了,他們的政策方針是將制作良好的影片擺在第一位,公司的經營和成長則是其次。這就是吉卜力和其他的工作室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這樣的政策,想制作這兩部電影根本是不可能的。
   談吉卜力工作室的歷史時,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到的,他就是德間康快,吉卜力的總裁。同時,他也是德間書店的總裁,除了負責發行業務之外,他也參與了一些公司發展及其他的事務。
德間康快很少來吉卜力的工作室,因為他原則上希望吉卜力工作室能自由地發展,自由地做决定。但是在有需要的時候,他總是站在第一線幫忙。當初將宫崎駿的漫畫風之谷搬上銀幕,正是出自他的决定,同時,吉卜力工作室也是由他一手創建的。
要將「龍猫」和「螢火蟲之墓」這兩部电影發行上映,吉卜力工作室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因為這兩部電影和他們的之前的幾部电影相較,顯得相當的沈悶。當時,德間康快自己不惜風塵僕僕地游走於發行片商之間,位這兩部片拼命地爭取發行上映的機會。最後在他的努力之下,终於說服了片商。如果缺少了他的任何一點努力奉獻,吉卜力工作室現在早已不在了。

作品
1984風の谷のナウシカ-風之谷 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
1986天空の城ラピュタ-天空之城 Laputa:Castle in the sky
1988となリのトト口-龍貓 My neighbor totoro
火垂るの墓-再見螢火虫 Tombstone for Fireflies
1989魔女の宅急便-魔女宅急便 Kiki's delivery service
1991おもこびでぼろぼろ-兒時的點點滴滴 Only yesterday
1992红の豚-紅豬 Porco Rosso
1993海がきこえる-海潮之聲 (Ocean Waves)
1994平成狸合戦ぽんぽこ-平成狸合戰 Pom Poko
1995耳をすませば-心之谷 Whisper of the heart
On Your Mark (動畫MTV)
1997もののけ姬-魔法公主 Princess mononoke
1999となりの山田くん山田一家 My Neighbors Yamadas
2001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神隱少女 Spirited Away
2002貓の恩返し-貓之報恩 The cat returns
2004ハウルの動く城-霍爾的移動城堡 Howl's Moving Castle
2008崖上的波妞

吉卜力作品在日本的收入排行榜
名次 作品名稱 發行商 上映年份 發行收入 票房收入 觀影人數
1 神隱少女 東寶 2001 年 304億 2350萬人
2 霍爾的移動城堡 東寶 2004 年 196億 1500萬人
3 魔法公主 東寶 1997 年 113億 193億 1420萬人
4 崖上的波妞 東寶 2008 年 155億 1200萬人
5 貓的報恩 東寶 2002 年 64.6億
6 紅豬 東寶 1992 年 28億 304萬人
7 平成狸合戰 東寶 1994 年 26.5億 325萬人
8 魔女宅急便 東映 1989 年 21.5億 264萬人
9 兒時的點點滴滴 東寶 1991 年 18.7億
10 心之谷 東寶 1995 年 18.5億 208萬人
11 隔壁的山田君 松竹 1999 年 7.9億
12 風之谷 東映 1984 年 7.9億 91萬人
13 螢火蟲之墓 東寶 1988 年 5.9億 80萬人
14 天空之城 東映 1986 年 5.8億 77萬人
• 表格中的金額單位為日圓。
• 在這個排行榜上《風之谷》也包含在內。
• 在日本,1999年之前都是計算「發行收入」,2000年才 改為計算「票房收入」。
• 資料來源:日本電影創作者聯盟。

吉卜力配音員的特色
吉卜力的動畫作品大多起用實力派的知名配音員(日本稱為「聲優」)。從「紅豬」開始主角的配音(CV、Character Voice)卻大都聘請並非以專業配音為本業的演員。尤其是常常起用在電視上有名的演員(例如《哈爾移動城堡》中的木村拓哉、《地海戰記》的岡田准一)這是因為宮崎駿表示「專業配音員的演技過於成熟,令人厭倦」(原文:声優の演技はこなれていて嫌だ。)。因此,吉卜力動畫招到許多動漫迷的批評。此外,吉卜力動畫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有許多兒童角色,只要是在宮崎駿的作品中,都會起用與那個角色相同年齡的演員作為配音員。宮崎駿表示「小孩子的聲 音當然是由小孩子來配音最自然」。針對這點也有反對的意見(大多是動漫迷),認為倒不如起用擅長使用高音來飾演小孩子或幼童的配音員(例如金井美香、金田朋子等)。也有認為小孩子的角色就應該要使用小孩子純真無暇的聲音才對。此外在吉卜力製作的廣告和預告片中,旁白向來都是由矢島正明配音。

迷路於美麗城堡
看過《崖上的波妞》、《移動城堡》、《龍貓》、《紅豬》、《神隱少女》等動畫嗎?這些我們熟悉的日本動畫,都是宮崎駿先生與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2001 年 10 月 1 日,在東京三鷹的井之頭公園旁,由宮崎駿精心策劃的吉卜力美術館(Ghibli Museum, Mitake)正式開館。美術館工程和設計就像吉卜力的動畫,講究每個細節,要讓每個小朋友自在的在裡面玩,所以雖然是美術館,卻從來沒有導覽,不會有人告訴你:「這是什麼⋯⋯」、「往哪裡走⋯⋯」之類的話。
位在東京西郊三鷹的吉卜力美術館(ジブリ),從五年前創館後人潮就一直絡繹不絕,不僅僅是因為動畫人物深受小孩子喜歡,而是其中蘊藏著無數的驚喜,使人就算去過了還會想再去,參觀吉卜力美術館有點麻煩,就是它屬於預約制,不接受現場買票。一天有十點、十二點、二點和四點四個入場時間。第一任館長就是宮崎駿的長子宮崎吾郎,二○○五年起由中島清文接任館長至今。



走進館內的庭園,會發現售票亭內有一隻超級大龍貓在賣票。可別被騙了,這隻大龍貓並不賣票,它是宮崎駿對訪客開的一個小玩笑。



要買門票,必須到Lawson便利商店預約才行,美術館本身是不賣票的,走進矮門口,就可以跟櫃台換票(不論是在Lawson訂票或是JTB直接購買的都只是兌換卷),是一張內夾幻燈片的創意門票(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一幕),十分值得收藏。



吉卜力美術館一樓正廳,當中挑高三層樓,頂棚為大片圓形天窗引進自然光。一邊有迴旋樓梯、一邊為古色古香的電梯(翻拍自導覽手冊)

一樓有「動起來的房間」(Pyon Pyon Room)這裡介紹的是動畫原理, 這裡的展品包括 :《天空之城》機械兵的「上昇海流」,機械兵展出雙手,平面的飛鳥畫在視覺殘留 的動畫效果下,活像圍著機械兵在飛舞。



來到吉卜力美術館的一大bonus,是得以在一樓的土星劇場裡欣賞未對外發表的動畫短片。憑入場卷可以看一次。這回上映的,是小老鼠相撲,非常可愛逗趣。無須語言,大人小孩全都看得津津有味。(翻拍自導覽手冊)

龍貓 Pyon Pyon ,利用泥膠造成的龍貓主角們模型如貓巴士、大中小龍貓及該片主角姊妹倆,在視覺殘留的動畫效果下動起來。



美術館二樓一隅,特地布置成大師的工作室。很像西方古堡的場景,可以看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這也反映在他的多部作品中。但從日本傳統出發的那幾部作品,我覺得更為動人。(翻拍自導覽手冊)
大型的動畫膠片機,及七至十個用膠片重疊而成層次分明的膠片畫,這些都是相當難忘的視覺經驗。看到動畫形成的過程,宮崎駿的歷年動畫一字排開,看到的瞬間真的是超感動的,然後透過旋轉盤和底片播放明白解說動畫的來由,接著就到樓上的手稿區,那裡從最初的黑白手稿到完成的彩色完稿都一應俱全展示在牆上,順著指示牌走過一趟就可清楚理解動畫是如何成形,館內有兩台手動放映機,吸引每個人去轉動,由於轉動速度不同,產生的畫面效果也不同,你可以控制影片裡人物的動作快慢、往前或往後,感覺自己就像是放映師。另外,在模擬吉卜力工作室的展示間,牆上貼滿了草圖,地上有一個玻璃罐的鉛筆頭非常特別,原來那些是工作室使用的鉛筆,當鉛筆短到握不住時,他們就將兩枝鉛筆連結成兩端都可用的鉛筆,再短到不能用時,就套上一段空筆桿加長繼續用,可見工作人員的用心,也提醒我們要愛惜物品。還有一間特別展覽室目前展示的是波妞特展。



紀念商店「曼馬由特」(名稱來自作品《紅豬》中的空賊團):銷售與吉卜力工作室和企劃展示內容相關的紀念品品屋。

逛完一圈,當然要去造訪禮物店了。美術館的禮物店,以紅豬裡的空中海賊集團Mamma Aiuto為名。裡面,人山人海。



龍貓巴士成焦點
館內最知名、最受小朋友歡迎的展出品,就是《龍貓》裡的那輛貓巴士。小朋友可以在裡面鑽來鑽去,歡笑聲不斷,是全館最high的焦點。




頂樓花園,其實不算「花」園,因為這裡故意呈現相當自然原野景觀,在一片「荒煙蔓草」當中,最凸顯的就是巨大的銅製的機器人--拉普達士兵(ロボット兵,出自動畫《天空之城》一片)



拉普達士兵側面。這尊銅像高約五公尺,像守護神一般俯視著頂樓。這裡也是大家必定拍照留念之處,到此的每個遊客都輪番向前合照。



天空之城拉普達的中樞石碑(上面刻的是拉普達文字)。

處處驚喜



吉卜力美術館最迷人之處,就是各個角落的家具、擺飾設計都呈現匠心獨具、迷人巧思,極具童話夢幻般的形式,令人驚豔不已。



造型新奇可愛的器具:有轉盤的出水台、貓咪水龍頭、不銹鋼魚型座椅。
院子裡的水井,真的可以打水上來,滿出來的水順著紅磚砌成的小水道流進像臉型的排水孔蓋讓大家知道簡單的排水功能。



遇見草帽咖啡屋


規劃
• 展覽內容企劃展示室:以特定的作品和作家、製作工作室為主的企劃展覽
• 常設展示室:動畫的原理、原始的動畫片展示,重現製作工作室的場景,可以看到歷年吉卜力作品的原稿等資料。
• 《龍貓》中的貓巴士(小朋友可以進入其中遊玩)
• 屋頂上的機器人士兵(ロボット兵,來自動畫作品《天空之城》)、天空之城拉普達的中樞石碑(上面刻了拉普達文字)
• 圖書閱覽室:收藏許多兒童文學書籍(角野榮子的《魔女宅急便》等),還有吉卜力的相關書籍,可以購買。
• 映像展示室「土星座」:放映美術館專用的動畫電影,以及與企劃主題展覽相關的作品。放映室可容納80人,對應DTS音訊。
• 龍貓的售票亭(トトロのニセ受付)
• 咖啡廳「草帽」(麦わらぼうし):提供獨創的餐點
• 商店「曼馬由特」(名稱來自作品《紅豬》中的空賊團):銷售與吉卜力工作室和企劃展示內容相關的紀念品

行程安排建議



吉卜力美術館位於東京23區以外的三鷹市,是一個居住型的衛星都市;對東京人來 說,就像是我們從台北東區的市中心到北縣樹林土城一帶的概念。三鷹市是很美麗的地方,位於多摩丘陵的中心,多摩丘陵就是平成狸合戰片中的 舞台。位於車站南邊的井之頭恩賜公園,是面積十分大的一個森林公園,綠樹成蔭,非常適合各種休閒活動。吉卜力美術館就位在公園的西南側。




三鷹車站南端,有一條叫做玉川上水的引水渠道,一直流向南方,經過井之頭公園。水渠兩旁街道遍植綠樹,在樹蔭下沿著玉川上水一路散步到井之頭公園,十分優閒愜意。要前往三鷹,利用JR總武線 / 中央線 (兩線互通) 是最直接的辦法。到達三鷹站後,從南口出站。南口位於二樓 的步道橋上,出站後往左手邊看,就會看到站前廣場的邊邊有小巴士站;



這裡是吉卜力美術館接駁巴士 (台灣人都說是龍貓公車) 的乘車處。


童心童趣--駿親自製作展出物,跟小朋友開玩笑
館長表示,當宮崎駿手邊沒有動畫電影要忙時,喜歡小孩的他常到這座美術館,並親自製作展出物,透過製作物跟小孩溝通、開玩笑,宛如童心未泯的老爺爺。
「我覺得他(宮崎駿)是很有童心的人,好像十幾歲的小孩一樣,」館長描述,宮崎駿每當做好一個館內的新展出物時,就會很得意地拿給大家看,還一邊很興奮地說,「你看你看,是不是很棒?」
有一次,宮崎駿在館內畫十隻青蛙,以重疊的方式藏在不容易發現的地方,有些青蛙在水面上,有些在水底下。宮崎駿看到小朋友在找青蛙時被騙,他就好高興。
宮崎駿不只自己心裡永遠住著一個小孩,除了喜歡小孩之外,他也希望喚醒大人們沈睡已久的赤子之心。透過他的動畫作品,也透過吉卜力美術館,讓人們重新體會純真的美好。
順著鐵梯走上屋頂,《天空之城》裡的大型機械兵倚立在蘆葦叢中,有 4 公尺高,許多人喜歡和他合照。在他的背後還隱藏了一個祕密的日式公園,讓人繼續探訪,最後可由飲食區出館,遊客離開時,幾乎是一邊走一邊回頭看,我想他們一定還想再來吧!


吉卜力、皮克斯
在參觀日本吉卜力動畫館回台後,台灣剛好在展皮克斯,一樣引起廣大的人前往參觀,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動畫的魅力真是無遠弗屆,在日本參觀及卜力動畫館得先預約,來自世界各處的宮崎駿迷,而在台灣展的迪士尼動畫有多部是大家所喜歡的或熟悉的,很多人認為機會難得,想一窺動畫世界的奧妙,所以不論是宮崎駿或皮克斯都引領了一股風潮,這些動畫吸引人的元素是什麼?這些動畫也是兒童文學的範疇,而動畫和讀者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想對於宮崎駿的動畫和迪士尼的動畫二者之間的風格有許許多人在討論,但是這之間的差異或風格不是短短幾個篇幅就可以比較完畢的,但無諱言的他們當中有些相似處,茲僅從觀賞美術館或動畫展中提出一些想法:
動畫影片是文學作品或藝術品?這些帶給人們尤其是兒童們許多感動的影片,我相信背後必有一大群默默耕耘者歷經汗水結集而成。在皮克斯展看到了許多動畫創作者對動畫的理念:

電腦不會自動創造動畫,一如鉛筆不會自己繪製卡通,電腦動畫仍是出自藝術家之手。

的確我們相信只有純粹的動畫技巧無法創造出精采的故事,這些動畫作品雖然利用了很多技巧,但他們的製程也是藝術家們嘔心瀝血之作,一部動畫的完成無疑就猶如一件藝術品的誕生。宮崎駿的作品更是講究,有人說在他的動畫任一地方停格,畫作之精細就猶如一件藝術品。

彩繪腳本的確能在一張圖畫中呈現整部影片的樣貌,猶如整部電影的路徑圖,我將其稱為來自未來的明信片。

彩繪腳本很重要,關係著一部影片的精神,彩繪動畫之講究實有其道理,同時動畫的色彩、肌理、物體、光線、折射、倒影等都是影響影片之重要因素。

宮崎駿所要建造的是什麼要的博物館?他所想要傳達的意念是什麼?他所要建造的事一個充滿趣味的地方,一個可以讓身心靈放鬆的地方,也可以探索,可以尋趣與思索的地方。在離開美術館時可以感受到心裡比入館前更加的滋潤。為了建造這樣的美術館,建築物本身必須像影片一樣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舒適的空間讓人有如在家一般的感覺,特別是在不擁擠的時候。因此我們可以藉這次的參觀來檢視一下吉卜力美術館是否符合他的初衷。美術館入口處一映入眼簾的就是大家所喜歡的龍貓坐在售票口(當然不是真的售票),再者館內巧妙的運用了許多動畫裡的角色,讓人驚喜連連。
說到吉卜力美術館就不能不提到它環保與自然的理念,因此很多的設計都能讓自然的光線透進來,
整個美術館力求符合宮崎駿的概念,就連餐廳都是吉卜力美術館的精神象徵,供應的是家庭式的料理,從準備到上菜都講究要在吉卜力的廚房親自料理。
我想比較不符宮崎駿建館初衷的大概是參觀者的人數太多了,以致於無法讓參觀者可以適意的探索。
有一間展覽館原始陳列宮崎駿工作室零亂的書桌,桌上擺滿了參考書籍涵蓋了各個領域有歷史、自然、人文、科技等等,宮崎駿喜歡看書也讀兒童文學、我想這些都是創作作品的先備知識,作者構思故事或交代背景時才能塑造出一個個精采又有說服力的故事。

Read more...

穿梭於古今之間~~國際兒童圖書館 @雅慧

>>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前言
錢伯斯認為「閱讀總是需要有個場所。」[1],因此如何規劃營造一個適合兒童閱讀氛圍的場所,嚴然成為現代兒童圖書館亟需重視的課題。影響人類活動愉快與否,取決於「心境」與「情境」,心境屬於內在感性的部分,情境則屬於外在環境對自身的影響,[2]因而兒童閱讀的環境影響其閱讀的興趣。
一、國際兒童圖書館的成立背景
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於平成12年(2000)1月1日正式成立國際兒童圖書館以前,原是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上野分館。他最早是源自於明治5年(1872)湯島聖堂內的書籍館,明治13年(1880)書籍館改制為東京圖書館,但後來又與東京教育博物館合併,隨著圖書館的系統逐漸完整,才真正獨立為「東京圖書館」以圖書閱覽為其主要功能。明治39年(1906)改制為「帝國圖書館」後於現址正式開館。在歷經大正12年(1923)關東大地震及大戰的破壞後,昭和22年(1947)12月完成修建後改名為「國立圖書館」[3],並於昭和23年(1948)6月重新開放,昭和24年(1949)併入國會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國會圖書館支部上野圖書館」。幾經昭和34年(1959)、昭和38年(1963)及昭和61年(1986)的組織修改後,其組織是一局六部、國會分館、上野圖書館分部、東洋文庫分部及行政、司法各部門圖書館分部36個單位,上野圖書館分部則屬於總務部轄下,其主要任務為有關博士論文及其他特定圖書館資料之整理。[4]
平成7年(1995)日本成立「國立國際兒童圖書設立促進全國聯絡會」及「國立國際兒童圖書館設立促進議員聯盟」,同年11月進行國立國會圖書館兒童圖書利用調查,平成8 年(1996)年擬定「國立國際兒童圖書館基本計畫」,平成9年(1997)設置國立國際兒童圖書館籌備室,平成10年(1998)開始整修國際兒童圖書館館舍,平成11年(1999)國立國會圖書館法局部修正有關國際兒童圖書館設置規定,於平成12年(2000)1月1日正式成立國際兒童圖書館,並於5月5日開放第一期館舍,平成14年(2002)5月全面開館。[5]
國際兒童圖書館成立之功能有二:1. 為日本及國外出版的兒童文學及其相關資料,提供國際化的圖書館連結服務,加強國內外機構的合作,成為資訊中心;2.為兒童書提供多樣化的節目,致力於使閱讀與收集資訊的環境更具吸引力,其指導原則:「童書連結世界開拓未來」。因此,其服務的對象為兒童及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專業人士,目的是讓兒童意識到閱讀的樂趣和提供熟悉圖書和圖書館的機會並對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了解做出貢獻[6]
二、建築歷史
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座落於東京上野公園旁,從JR上野車站的「公園口」出站,約走10-15分鐘即可到達,是一棟三層樓的挑高建築,現址可追溯至明治39年(1906)的「帝國圖書館」,由1892年負責哥倫比亞萬國博覽會日本館建築的久留正道設計建造,仿造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原本口字型的建築設計,最後僅完成正面約3分之1。之後經歷大正12年(1923)東京大地震與二次大戰,昭和4年(1929)後由坂本勝比古負責增築與復元工程。而現今的兒童圖書館則是平成10年(1998)由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負責著手規劃修建工程。這棟建築歷經明治、大正、昭和時期,目前已是日本珍貴的城市遺產。
上野圖書館分部一直以蒐整特定資料及閱覽服務為主。如三樓書籍博物館原為大眾閱覽室,二樓第二資料室原為特定資料閱覽室,而一樓世界知識閱覽室則由貴賓室所改建。為提供讀者各種服務,館舍必須區隔很多空間,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相對地各館室空間也較小。
三、國際兒童圖書館現況
(一)館舍配置
這棟三層樓的建築,每層依功能區分為三種,一樓的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兒童,因此陳列的書籍以童書為主,每週六、日都會利用聽講室舉辦說故活動。二樓的服務對象則針對年滿18歲以上的成人,凡是欲入資料室者可於室外先填寫個人資料,便可入館研讀兒童文學相關資料,對於外國人也沒有要求提供檢核任何證件。三樓則是提供展覽空間,這兩間都有展覽,但以書籍博物館為主,大廳則提供常設展,大廳內除了可舉辦演講及活動外,入口處即是多媒體區。
1樓
1.兒童閱覽室
服務對象為兒童,提供各類圖書及期刊,並有兒童版的館藏查詢系統,且不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小型展覽會,令人印象的是有一區陳列各式各樣的布書。
2.世界知識閱覽室
提供介紹有關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歷史、地理,風俗等書籍,讓兒童對世界產生認識進而對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3.聽講室
每星期六、日舉辦「說故事活動」;每月的第三週星期六、日則是以三歲以下的幼兒和家長為對象,舉辦「給幼兒念圖畫書」活動。
4.咖啡廳
提供簡便的餐飲。
2樓
1.第一資料室
陳列2008年至今日本及亞洲地區出版的兒童書和相關研究資料和期刊,其中也陳列最新小、中學、高等學校之教科書。另有規劃展示2008年兒童文學得獎作品。
2.第二資料室
陳列亞洲地區以外出版的兒童書和相關研究資料及縮影資料。
3樓
1.書籍博物館
舉辦各種主題的兒童書展覽。
2.大廳及多媒體區
舉辦演講和各種活動用場地,其中有一區為多媒體區,提供隨選視訊服務可利用電腦欣賞多種DVD影片和自製的「圖畫書美術畫廊」。
(二)館內家具之配置及館藏陳列方式
1、家具之配置
(1)兒童閱覽室內主要為圓形的書架,此外,館室內的四個角落,亦放置方形書架,平面配置如下:
書架中間設有一座以同心圓設計而成的桌椅,供親子共讀。館室內所陳列的洋書即外國圖書。四個角落中除了櫃台外,有三台電腦提供小朋友查詢館藏資源。櫃台則在出入口的右側。進到館室內的右側可通往世界知識閱覽室。

(2) 2樓第一資料室為18歲以上之成人方能入館,因此書架陳列如下圖:
館室內的四周及後半部為書架,前面深色區為閱覽桌。
(3)第二資料室典藏圖書為除亞洲之外的兒童書及相關資料亦為18歲以上的讀者方可入室,其書架陳列如下:
中間深色區為閱覽桌及放置微捲片等閱讀機,兩側皆為書架。
2、館藏之陳列
圖書陳列的方式亦影響圖書是否受到更多人的目光,可說是推薦書籍的重要管道。1樓兒童閱覽室的陳列方式,依日本圖書分類法作環型排架,部分書架亦作展示功能,封面朝上的陳列方式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達到推薦的效果。期刊不是鳩巢式書架,但他們仍看辦法讓當期雜誌可以封面朝上的方式陳列。
(二)環境顏色之調配
一樓兒童閱覽室及三樓的書籍博物館、大廳和多媒體區,傢俱的色調屬較為淺,選用的材質以原木為主,整體視覺感受較為柔和,二樓資料室由於主要服務對象為成人,因此選用的書架和閱覽桌椅都以深色原木為主,感覺較為穩重而嚴肅。
(三)推廣活動
1.三樓大廳
大廳內的常設展為20世紀的繪本,即1901~2000年,為了使這些書和人有所連結,主辦單位也設計了學習單,讓親子都可以從書目中找到屬於自己出生年的繪本書,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另一個常設展則是與圖書館建築有關的展覽,包含特殊建材和防震設計等。
2.書籍博物館
自2000年第一期開館以來,2000年總計舉辦5場主題書展,2001年以後約每3-6個月舉辦一次,主題包括關於亞洲、美國、北歐、加拿大、中南美洲的知識書籍和動物繪本…等主題書展,本次參訪時展出的主題為交通工具圖書展,包含從古到今交通工具的演變,並將圖書館的館藏一一陳列出來,這樣的展出約需半年到一年的籌劃。
四、結語
(一)館舍配置方面

純粹以兒童圖書館的設計規劃來考量的話,圖書館內部空間的設計則應按各部門所需之安靜程度及兒童的行為特性來安排,分配空間時,應考慮安全性和方便性及對兒童的服務項目有那些,如,包含閱覽、流通、參考服務及舉辦各種推廣活動等。而活動室為說故事及舉辦活動的場所,應儘量以不因舉行活動而妨礙兒童館室正常的運作。國際兒童圖書館在這方面的配置,則考慮到舉辦活動的場地和閱覽室有所區隔,讓活動的進行不造成其他人的不便,且就安全性而言,一樓當兒童閱覽室明顯比二樓佳,尤其二樓以研究為主,亦可遠離一樓兒童活動時所發出的聲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一樓有咖啡廳之外,一樓也提供一張長方形桌和四張椅子,讓家長可以和小孩在外面吃點東西,不一定要到咖啡廳裡,臺灣大多數的圖書館空間都會被完全的利用,不會有多餘的空間,但是依規定又禁止讀者帶食物入內飲食,並未替讀者找到飲食空間,每次都和讀者玩捉迷藏,既然讀者也需要這樣的空間,其實應該也要考慮規劃。
(二)空間色彩
室內設計者及心理學家都認為顏色人的影響力頗大,它能使人產生被排斥、吸引、鼓舞、鎮靜,甚至舒服或不舒服等感覺。兒童室的牆、天花板、傢俱、地板等屬於大範圍的區塊,宜採用較淺的顏色並搭配和諧的色彩,不僅可產生寬敝及明亮的感覺亦可有輕鬆、舒服的氣氛。而一樓兒童閱覽室內的陳設簡單素雅,色彩較淺,兒童讀者在館室內便可感受到寧靜的氛圍,因此館室內的小讀者都不會如臺灣的兒童閱讀室一般吵雜聲不斷,但這種氛圍下的兒童室似乎也嚴肅許多。
[7]依筆者之經驗,鮮艷的色彩,往往給人動態的感受,因此若是需要安靜的閱覽空間,最好是選擇柔和明亮的色調為宜,而相對地,若是提供兒童活動的空間,則可採用鮮艷的色彩反而可增加活動的熱力,但是最好是一獨立的空間。
(三)活化建築古蹟
上野國際兒童圖書館的館舍在大師安藤忠雄的設計規劃下,吸引了大批建築系師生及觀光客上門參觀,印證了圖書館外型設計美觀悅人,自然能吸引讀者進館!安藤先生保留許多當時原有的建築元素,如為使原樓梯的扶手既能受到保存又不受到破壞,而利用強化玻璃加以阻隔,有如在博物館中隔著玻璃看展品!走廊挑高的天花板和落地玻璃讓空間變得明亮,讓人有如穿梭於古今之間。
但在圖書館的功能上便受限於自身為文化資產,無法作大規模的變動,資料分散在不同的館室內,研究型讀者調閱資料時無法一次調閱所需資料,而必須分別在不同館室內申請,較費時間且浪費人力。再則,由於館舍僅能容納40萬冊書籍,此點亦將影響其日後之發展。



[1] 錢伯斯,艾登著,許慧貞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1.1月,頁14。。
[2]錢伯斯,艾登著,許慧貞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2001.1月,頁28。
[3] 蔡蕙年、蘇愉婷、宗大筠著,〈東京上野國立國會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國文天地》第25卷第8期(2010.01),頁4-5。
[4] 王芳雪著,《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7月,頁19-45。
[5]曾淑賢著,〈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簡介〉,《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第18卷第2期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download/eresource/tplpub_periodical/articles/1802/180208.pdf(2010/3/30)。
[6] National Diet Library,《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7]鄭雪玫著,《兒童圖書館理論實務》,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11月,頁114-115。

Read more...

「兒童」圖書館...還是「兒童圖書」館?@儀瑋and美雲

「兒童」圖書館...還是「兒童圖書」館?


※除了享譽國際的建物歷史,我們想要看什麼?
ILCL是日本第一所國立兒童專門的圖書館,除了建物本身建於1906年明治時代,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風格外,其建築採用免震工法改修,並透過享譽國際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之手加以修建,使該館更加聲名遠播,做為一所兒童專門的圖書館,它究竟如何扮演『兒童書連接世界,開啟未來』的功能?著實讓人好奇不已。在出發參訪前的資料蒐集上,我看到一些對ILCL的質疑,例如:館內藏書不豐,名為國際,外國書卻不見多;該館是日本第一所國立兒童專門的圖書館,但開館至今,兒童參觀人數僅佔總人數的14%(註一),有名不符實的現象;以及褪去安藤終忠雄的光環,其魅力頓減。


※帶著批判、審視的眼光參觀
身為國小教師,在學校閱讀的推動上經常要親身參與,也因為業務需要常聯繫校外團體協助學校閱讀的推廣,經年累月下來,有感國內兒童閱讀推廣活動的多樣化,除感佩各縣市公私立單位紛紛成立繪本館、故事館,豐富孩童的閱讀空間外,各機關團體不辭辛勞培訓故事媽媽走入校園及社區,為孩童帶來趣味化的閱讀活動,其精神同樣讓人敬佩。但是如此多樣化的閱讀推廣仍讓台灣在PIRLS的國際閱讀評比中成績不盡理想,究竟我們還須改進什麼?老師要我們參觀ILCL,它到底有哪些做法值得我們效仿?因此這趟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之旅,我其實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前去參觀,很想檢視它是否名副其實?透過實際體驗館內設施來印證他人對該館的看法是否與我不謀而合?


※參觀當天的過程及使用想法
一行人來到國際兒童圖書館,看到入口處是安藤大師有名的玻璃帷幕,與建物成斜15度角修建,櫃台設立在此,明亮的光線讓參訪者一進到這裡即能感受到與戶外寒冷差異極大的溫暖氣息,並由衷升起一股期待,準備來一趟充實的閱讀之旅。

(1)可永久使用、人人愛不釋手的電子產品開發
接著我們被帶往3樓的大廳觀看中文版的影片簡介,這裡原本是舉辦演講會的場所,因為有充實的影音設備,當負責解說的工作人員公休或忙於其他業務,沒有充足的人力可以幫忙解說導覽時,參觀團體可以在此觀看各種語文版本的影片簡介。連接大廳的是多媒體區,此處除提供參觀者書籍檢索外,並有書籍的電子檔可觀看,您千萬不要以為ILCL只做掃描書籍封面及簡介的單調作業,我們實際操作之後,發現點選的故事,不僅有封面及內頁的圖畫與文字顯示在頁面上,更可以點選語言,親身聆聽故事,感覺就像身旁有人為我們說故事一般,不僅小孩身受吸引,連大人也玩得不亦樂乎。在教學時,學校沒有那麼多班級共讀書,讓孩子人手一本,我們只得將故事掃描作成PPT檔,再投影到白板上,讓孩子看清楚繪本裡的圖片與文字,這瑣碎的準備工作對忙碌的國小教師來說,是一項教學上的負擔,雖然有時可以上文建會觀看Flash動畫,可是這些故事大多沒有結尾,需要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找書來看,它們通常只被我們拿來當作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媒介,因此,對於ILCL在這塊領域的開發及其投入的心力,著實讓人佩服,日本除了有圖書繳納制度,針對紙本做資料的蒐集及保存外,能跟隨時代潮流,重視書籍電子科技產品的開發與保存,讓資料建立更形完整與周延,這是目前我們仍跟不上的地方。

(2)對兒童來說不夠有趣的書展
此外,3樓的書籍博物館正在進行『All Aboard!for a Trip around Books on Vehicles』的主題書展,將館藏有關交通的書籍分成五大類,每一類又細分成好幾個小子題來展出,館方除了提供展覽參觀的順序圖外,還逐一列出展示書籍的基本資料(書名、作/繪者、出版社、出版年、架上編號)供參觀者參考,其細心程度讓人印象深刻,ILCL展示的規模與品質和國內學校圖書館或文化中心舉辦的主題書展比較起來,確實精細且詳實許多。不過,我個人覺得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展示的書籍全放置在玻璃櫃裡,參觀者看的到書卻無法翻閱,這叫我們如何檢視展示的書籍內容是否符合各子題呢?對於不懂日文的我們來說,藉由圖片來猜測書籍內容可以加深我們對書本的印象,但是在這次的書展中,大家似乎只是走馬看花,粗略看個大概而已,也許這種主題性的展覽事前要花費企劃人員長時間的準備,資料詳盡確實讓參觀的成人覺得深具意義,但是,對於活潑的兒童來說,這種不能翻閱書籍的展覽,其趣味及意義到底何在?他們參觀此區的心情是否與我們當下的體驗相同?也因此讓我們不禁質疑:該展覽會的服務對象究竟是針對成人還是兒童呀?

(3)緊迫性的閱讀時間壓力
參觀完3樓,我們來到一樓的兒童閱覽室,除了感受不反光的明亮光線外,特別訂製的弧形書架逐一排成一個大圓,走在壁面與書架的走道上,猶如置身在迷宮中,為正要尋書閱讀的兒童多了一份尋寶(書)的樂趣。我發現當天來館閱讀的人似乎大人比孩童還多(當然我們也濫竽充數在裡面),有些大人埋頭津津閱讀,有些則坐在圓形書桌前聊天,只有少數幾位家長幫幼小的孩子念讀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明亮的光線讓閱覽室的書看起來很新,還是展覽室裡的書都是新書(舊書被放到書庫裡了),它們全被整齊排列在書架上,不知是日本人太有公德心還是因為使用的人數太少,所以才能保有如此整齊的樣態?另外,以ILCL的兒童閱覽室和台東文化中心的兒童閱覽室比較起來,ILCL兒童閱覽室的書看起來似乎略少一些,但這也許是部分書籍被放置在書庫裡,須透過檢索取得書籍訊息之後再請求服務人員幫我們調閱,在我看來書籍藏量不豐並不是讓我覺得詬病的地方,反倒是兒童閱覽室的書籍不能外借一事讓我無法置信,圖書館位在上野公園內,最近的住家離公園皆有一段距離,孩子好不容易來到圖書館,花點時間前去3樓體驗多媒體的聲光娛樂,再去書籍博物館看一下展覽,有幾個孩子還有那份能耐可以泡在兒童閱覽室大半天,只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孩子亦然,喜愛閱讀的人會找一個舒適的地方,以最舒服的姿勢進行閱讀活動,閱讀通常沒有固定的時間,想閱讀就閱讀,這種不受限制的閱讀才會令人愉悅,要我乖乖坐在圖書館的木頭桌椅前閱讀,我大概很快就會打瞌睡了!雖然我們能理解ILCL成立的目的是要完整保存兒童圖書,因此設有這項不便民的使用限制,可是,以使用的方便性來說,孩童大概會就近選擇住家附近方便借閱的圖書館,而不是處處受限的國際兒童圖書館。

(4)真的有藏書不豐的餘慮
連接兒童閱覽室是一間小小的世界知識閱覽室,原本規劃放置世界各地的地理、歷史、民俗等相關書籍,雖美其名是為了讓孩子具備世界觀、拓展兒童視野而設置,但因為空間規劃過小,讓人一進到裡面猶如被侷促受限一般,完全感受不到世界遼闊寬廣的感覺,而且架上書籍極少且舊,令人深感不解,這裡不是國際兒童圖書館嗎?怎麼外國書這麼少?到底館方多久沒採購這方面的新書了?是不是負責採購的人員有嚴重的閱讀偏食問題呢?
在世界知識閱覽室旁邊是聽講室,這裡在周休二日會舉辦「給小朋友講故事」的活動,每月第三個星期六和星期日還會針對幼兒及家長舉辦「給幼兒念圖畫書」活動,不過因為我們到訪時間是早上,並沒有機會進去裡面參觀,很是可惜,無法感受帶讀者說故事的魅力。

(5)提供豐富資料供人調閱複印
二樓規劃為年滿18歲才可使用的資料室,來訪者先利用電腦查詢所需資料,調閱後如有需要參考外帶,可填寫資料複寫伸送書。除來館查詢複印資料外,當然也可請館方透過郵寄的方式幫人寄送資料。
第一資料室提供日本和亞洲地區出版的兒童書和相關資料(例如:新著雜誌、2008年兒童文學賞受賞作品、ILCL刊行物、關聯揭載記事…等)以及最新的教科書,以前參觀這裡的學長姐認為此區上架的台灣出版書籍內容過少且出版年代久遠,這次看來卻有不少新進的圖書,數量比我們預期中的多很多,不過,大陸及其他亞洲地區的書籍不多,這倒是真的。在第一資料室看到大陸版宮西達也的繪本『我是霸王龍』, 它被設計成左側裝訂,橫向文字書寫的方式出版,和臺灣右側裝訂,直向書寫的方式相反,在這裡可以順道比較兩岸出版社在書籍編輯認知上的考量差異,倒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第二資料室提供亞洲以外出版的兒童書、相關資料及電子出版物和微縮資料,當天面對出入口的書架正在展示『國王的新衣』各種版本的主題書展,這個故事常被大人小孩聊到,孩子多感興趣,但很可惜,兒童不能進來看這些展示的書,同樣的故事,不同造型的主角,不同的敘述方式,讓孩子親自閱讀,感受書籍內容的異同與樂趣,多好呀!我該慶幸自己是大人,可以進來開開眼界。

(6)空有為兒童服務的美名
整個圖書館逛下來,細數適合兒童使用的空間及設備,有兒童閱覽室、世界知識閱覽室、聽講室、多媒體區及書籍博物館,乍看之下設備及服務似乎規畫充足,但是使用後卻都隱藏不少限制,雖然圖書館本身的建築看起來極雄偉華麗,令許多成人慕名前來參觀,可是站在孩童的立場思考,卻有使用起來綁手綁腳的感覺。


※ILCL到底有什麼特別?
在實際參觀ILCL後,組員對其評價似乎沒有預期中的高,回國後在網路上搜尋到同樣享譽國際且為學術性研究機構的大阪府立國際兒童文學館,它不僅有針對兒童文學作研究的專門人員編制,且定期推出研究成果(或將外國兒童文學研究成果)刊登在館方出版的<國際兒童文學館紀要>中,還實際設置『國際格林賞』來鼓勵優秀的兒童文學創作者,雖然其二樓閱覽室的書籍亦不提供外借服務,但一樓開架兒童室布置成『書的島嶼』的閱讀氛圍,裡頭的藏書可供借閱,其吸引人的程度不輸ILCL,兩者比較如下?(因無法PO表格,故以條列方式呈現)
《國際兒童圖書館》
1.開館時間:2000年
2.所在地:東京上野恩賜公園內
3.經營管理:國會文部省
4.建物歷史:興建於1906年,為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1929年擴充,2000年修建
5.書籍來源:透過法定呈繳獲得日本本土圖書及文件,並從海外蒐集文學及相關研究資料
6.館內設施:
1樓:
(1)兒童閱覽室:藏書不外借
(2)世界知識閱覽室:藏書不外借
(3)聽講室:為兒童及幼兒說故事
2樓:18歲以上成人使用
(1)第一資料室
(2)第二資料室
(3)會議室:提供給公共圖書館員及學校圖書館員培訓、研習用。
7.設立目的:『兒童書連接世界,開啟未來』:提供兒童圖書閱覽服務並增進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日本收藏國
內外童書並設置資料室提供兒童文學研究之專門機構

《國際兒童文學館》
1.開館時間:1984年
2.所在地:大阪吹田市千里萬國博覽會公園
3.經營管理:財團法人大阪國際兒童文學館
4.建物歷史:1970年日本在大阪舉辦世界萬國博覽會,將當時的場館改 建而成
5.書籍來源:日本兒童文學研究家鳥越.信氏捐贈的12萬件資料、各界捐贈、財團每年一千萬的購書預算
6.館內設施:
1樓
(1)開架兒童室:每人每次可借閱10冊,借期兩週。學校每次60冊,借期兩個月
(2)禮堂:辦理兒童文學、文化相關研習活動,亦可外借但要收費
(3)演講堂:舉辦各種多元閱讀推廣活動
2樓
(1)閱覽室:中學生以上成人使用藏書不外借
(2)特別閱覽室:要收費
(3)閱覽研究室
(4)諮詢部門
7.設立目的:收集、保存有關兒童文學的資料、情報,為一所學術性研究機構。

我們這次選擇參觀國際兒童圖書館而不參觀大板兒童文學館,大概是因為它位於東京,與其他參觀行程有地緣上的連接,可縮短大家往來各點之間的通勤時間,而且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國立地位,整個建物的修繕歷史,及館內提供的服務都促使該館成為兒童文學重要的參考指標,尤其在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修繕後所營造出的建築魅力,更吸引大批安迷前去參觀,其獨特性詳述如下:

1.悠久的歷史沿革
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內,原是舊有的帝國圖書館,建物創建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昭和4(西元1929)年增建完工,並於昭和22(西元1947)年改稱為國立圖書館,其後因為國立國會圖書館(西元1948年)的成立,國立圖書館直到平成10(西元1998)年便一直以上野圖書館之名做為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支部,在經濟與科技持續進步的現代,孩童普遍不愛閱讀,日本圖書館協會在1995年向國立國會圖書館建言,以國會圖書館上野圖書館原址做為「國立國際兒童圖書館」,同時議會成立「兒童讀物議員聯盟」,在議會開會時進行構思、答辯,最後於1998年正式將「國立國會圖書館支部上野圖書館」改名為「國際兒童圖書館」,2000年1月1日當天正式開館(只開放原館的三分之一館舍),並於2002年5月5日兒童節當天全面開館。

2.華麗的巴洛克建築特色
在構思蓋帝國圖書館時,為了凸顯日本擁有進步的建築工法,於是將該館設計成仿文藝復興式外觀,以煉瓦方式建蓋,除屋頂上有防範雷擊的避雷針外,牆壁和天花板表面塗上石灰泥粉材料,並畫有水果籃和花束的美麗圖案,天花板上懸掛各式豪華吊燈,還有挑高的天井、花梨地板和黑檀門扉,處處顯示精雕細琢的豪華面貌,從此奠定圖書館珍貴的價值基礎。
(1929年該館進行鋼筋水泥的重建工程,為了對帝國圖書館做最大限度的保存,以免震工法進行建物的修建工程。)

3.賦予新特色的建築元素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先生接下修復這棟建築後,除重現明治與昭和時期的建築風貌外,還加入個人特有的建築元素,在入口處及部分廊道上加上玻璃帷幕,增加採光,並在部分外牆及電梯牆面加入個人建築特色元素---清水混泥土,讓整棟建築融合新舊風貌,處處引人入勝。此外,安藤忠雄先生為了使圖書館樓梯符合現代建築法規,還用玻璃將木製樓梯框住,既保留原始風貌,又增加其使用的安全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應現代公共空間的使用舒適度,大部分建築多會提供空調,既可在恆溫狀態下讓建物裡的物品完整保存,不受溫度變化而變質,又能讓來館者舒適使用建物裡的設施,但上野圖書館原本並無這項設備,且為了保持建物原樣貌也不適合在外觀加裝空調設備,於是,安藤忠雄先生將地板架高,將空調隱藏安置在地面下,完全為破壞建物外觀,真是聰明的解決方法。

4.獨一無二的國家級地位
國際兒童圖書館能成為日本第一所國立專門的兒童圖書館令大部分關心兒童文學的人相當推崇,除了館藏圖書能提供相關兒童文學工作者做研究外,它全方位收集國內外兒童讀物及相關資訊,並統整全國兒童圖書目錄,做為全國兒童圖書書目中心,同時致力於兒童讀物的數位化工程。其實,說穿了國際兒童圖書館是在國家的支持下進行所謂兒童讀物的史料蒐集工作,這正是我們台灣兒童文學所以羨慕它的地方。


在去參觀日本國際兒童圖書館之前,我並不認識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先生,所以我不是以瘋狂虔敬的心來看待這棟融合了新舊建築風貌的圖書館,對於初入兒童文學領域的我來說,也尚未感受資料收集的困難與重要,雖然明白ILCL存在的重要性與意義,但以教師的身分來看整個參觀收穫,倒是很佩服日本人想提升兒童閱讀的決心,1997年,日本修正學校圖書館法,規定學校規模在12個班級以上者,皆須在2003年4月之前,指派學校圖書館員,並提撥預算改善學校圖書館藏書及設備(註二),台灣目前學校圖書館在公私立單位的補助下,多擁有最新出版的圖書及舒適的閱讀環境(木製地板、座墊或沙發或高度適宜的書桌),各縣市亦致力於圖書電腦畫作業,讓學生借書更省時、便利。可是在國小教師編制有限的情況下,常常是老師兼任學校閱讀推動的工作,既要忙教學,又要整理圖書、設計全校閱讀活動,有時還要負責布置全校閱讀環境(包括圖書館及校園圖書角的布置),一根蠟燭兩頭燒,常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如果能有一位專門的圖書館員全權負責圖書業務的推廣,老師協助配合並從旁指導,相信閱讀推展會更有成效。所幸,我們政府於98學年度開始試辦「縣市增置國民小學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實施計畫」(註三),全國選定50所學校試辦,於99學年度除原本試辦的50所之外,再加碼增加50所試辦學校,以期將來依試辦結果朝制度化來規劃。另外,個人覺得現階段台灣社會仍出現大人大力鼓吹孩子閱讀,自己卻不閱讀的現象,人家說身教重於言教,在大人們嚴厲指責孩子不愛閱讀的同時,是否該先檢視自己喜不喜歡閱讀呢?

註一:黃雯玲著。<日本東京圖書館參訪紀要>。《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7卷2期,98年12月,
頁45。
2008年1-12月參觀人數統計表請參考http://www.kodomo.go.jp/profile/num/come.html
註二:施純福、郭千蜜、吳慧真、李欽璋著。<95年日本圖書館觀摩考察報告>,頁4。
查詢日期:99年3月26日
參考網站: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09503269
註三:教育部網站資料:
http://www.gov.tw/newscenter/pages/detail.aspx?page=da8fcd40-dd87-4c11-8ecb-9a8a5a35bfa9.aspx

參考資料
1.黃雯玲著。<日本東京圖書館參訪紀要>。《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7卷2期,98年12月,頁39-46。
2.林宜和,<探訪日本的國際兒童圖書館>,《全國新書資訊月刊》,91年8月,頁3-5。
3.潘淑慧,<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組織與經營>,《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二卷第四期,95年10月,頁57-68。
4.陳麗鳳,<日本兒童圖書館參觀紀要>,《台北市立圖館館訊》,第十八卷一期
5.蔡蕙年、蘇愉婷、宗大筠著,〈東京上野國立國會圖書館國際兒童圖書館〉,《國文天地》第25卷第8期(2010.01),頁4-5。
6.施純福、郭千蜜、吳慧真、李欽璋著。<95年日本圖書館觀摩考察報告>。查詢日期:99年3月26日
參考網站: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C09503269

Read more...

吳彩鳳、卓玉惠@吉卜力美術館組:讓我們好好玩吧!


讓我們好好玩吧!吉卜力美術館
文/吳彩鳳、卓玉惠
源起
看過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就很想去看他設計的另一個作品【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宮崎駿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落實在美術館內呢?
台灣許多的展覽館花了許多經費蓋的美輪美奐的,一旦完成,啟用後又淪為蚊子館乏人問津。我們想了解吉卜力美術館有什麼特別的宣傳或活動吸引人去參觀?當宮崎駿的電影上映時當然是吉卜力美術館最吸睛的時刻,一旦沒有上映電影時,平時吉卜力美術館會吸引那些人去參觀呢?
美術館中有五個房間介紹動畫的產出製程,是如何呈現的呢?和目前在台灣的皮克斯影展內的設計又有何異同呢?
大人和小孩一同逛展覽,常見到大人逛得很投入,小孩無聊的要命滿場亂跑,畢竟大人與小孩的認知理解能力是有差別的。吉卜力美術館的展品陳設出發點是大人或小孩,例如:展品的視覺高度、展品的解說難易、展品的知識性、展品的娛樂性,哪一種人可以領略到較高的樂趣?今年元旦假期,我們在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和科工館發現許多針對孩子設計的展覽,都是可動手做,或玩,或鑽來鑽去,吉卜力為兒童所安排的活動空間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呢?

彷如義大利中古山城的城堡

搭上JR中央線坐到三鶯車站下車,從南口出站後沿著風的散步道前行,每隔一百公尺人行道上就出現可愛的龍貓路牌,明確的路牌讓初訪的遊客甚感安心,興奮隨著前進的腳步一步一步的劇增,一大片茂密林子莫非就是井之頭恩賜公園,順著公園邊緣走下去,靜謐的森林公園入口,又被稱為「龍貓入口」,寫著受付日文讓人聯想到販賣門票的黃色票亭窗口,是不賣票的,票亭裡有一隻巨大的龍貓擔任售票員,售票口下方開了一個鍋爐煤炭抛入口般的小窗,擠滿了《龍貓》、《神隱少女》裡頭的煤煤蟲,任誰看了都想要挨上去多看幾眼。
但後到的人潮一波波湧上來,只好先專心排隊等候進入吉卜力美術館的真正入口。在門口的花盆裡,驚喜的發現《神隱少女》和《霍爾的移動城堡》兩片中的城堡模型。
長長的隊伍裡,每一個人幾乎都有著相同的動作,手拿著相機不停的拍拍拍,同時嘴巴不時發出驚呼聲,這裡、那裡、低的、高的,到處都可以發現到吉卜力美術館精心的小設計,每個人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也許宮崎駿知道我們會這樣,所以下了館內禁止拍照攝影的命令,要我們眼睛專注看他精心設計的展覽吧!我喜歡館外的幾棵大樹,樹上停了幾隻烏鴉,ㄚㄚ叫個不停,也許是叫我們這些參觀者靜下心來,勿過於喧嘩。


美術館四周及屋頂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因為此刻是冬天,許多植物出現枯黃之姿。參觀者憑著購票證明向工作人員兌換張張不同的美術館票卡,一拿到這張票卡就令人愛不釋手。美術館的票卡很特別,是以三張連續畫面的35厘米的底片製成,似乎每個參觀者都會一再地將票卡對著光源,開心地看著專屬自己的動畫人物。
進入美術館內的入口,映入眼簾的是《神隱少女》大寶寶房間裡的天花板,彩繪著藍色的天空和放出黃色光芒、笑容滿面的太陽公公,長滿藤蔓、水果、花朵與巨樹。潛藏在藤蔓、花叢、水果縫隙之間的貓巴士、騎著魔術掃把的琦琦、《龍貓》裡姐姐小月及妹妹小梅、《風之谷》裡的娜烏西卡等等。

穿過門廳就是往地下一樓的古典木製樓梯,望上去是天花板的彩繪壁畫、樓梯牆面的手工玻璃窗及古典造型玻璃燈具,到處彩繪著吉卜力動畫裡的造型人物,似乎預告了美術館的整體風格。踏上向下延伸的樓梯有種進入時光隧道的感覺,眼前展開了一個與先前世界不同的幻想王國,我們即將進入宮崎駿的奇幻世界。


美術館的空間規劃
吉卜力美術館隨處可見到宮崎駿動畫裡的元素,宮崎駿將虛擬想像的動畫意念表現在具體的真實世界裡。宮崎駿如何將虛擬的想像展現在美術館中,館內刻意模糊的行進指標,誘發參訪者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希望大人小孩都有迷路的快樂。就讓我們像美術館的口號「一起做個迷路的孩子吧」來一趟奇幻世界迷路之旅!

吉卜力美術館空間規劃為「大廳」、「映像展示室」、「動畫展示室」、「中庭」、「動畫準備室」、「企劃展示室」、「遊戲室」、「圖書閱覽室」、「紀念品屋」、「草帽咖啡屋」、「屋頂上的花園」、,每個空間各有不同的功能與特色。

大廳──美術館的中央大廳,透過挑高,貫串美術館的三個樓層,屋頂的圓錐形彩繪玻璃天窗可以引進自然光,兩塊玻璃上有《崖上的波妞》動畫的彩繪。當自然的太陽光直接從玻璃天窗照進美術館,不但增加了大廳的光亮,也將玻璃上彩繪的圖案與顏色映到地面上為地板增添絢麗的光彩。天窗下垂掛一座機翼造型的巨形風扇,當扇葉一轉動時,光線也隨著扇葉轉動起來,整個空間似乎注滿風吹的流動感,感覺瞬間奇幻了起來。

大廳周圍的玻璃窗戶彩繪著吉卜力動畫裡的人物或景色,例如、龍貓、神隱少女的白龍、魔女琪琪等。尚有幾面空的窗戶,或許在等待繪上吉卜力日後的作品。

大廳二樓連接左右兩側走廊的《天空之堿》空橋,穿過挑空的大廳,連接了各個樓層的展示空間。小朋友一定會喜歡,他們可以亂走一通,享受冒險的樂趣。

大廳樓梯下的小門有如《貓的報恩》片中進入貓伯爵家的小門,許多小朋友一看就忍不住要衝進去,我們也忍不住低身彎腰進去逛逛,裡頭擺了一張椅子給人休息。

大廳的牆面上設有許多形式迥異觀看大廳的開口。參觀者可以走到開口向下看。除了顯眼的木製古典大樓梯,也可搭乘老式歐風電梯或是鑽進窄小的螺旋梯,走到上面樓的樓層。順著木製古典大樓梯上樓,可看到扶手欄杆有上下二層,裡頭鑲著閃閃發亮的琥珀色玻璃球,吸引孩子的目光。

大廳裡的詢問處倚靠在拱形的牆壁上,拱形的牆壁繪上以藍色為底黃色太陽在中心四周是花草的壁畫,龍貓、小月、小梅、騎掃把的琪琪在花草叢間玩耍。

大廳地面上有一座落地上發條才能運轉的大時鐘,散發出古老典雅的氣息,當上樓梯從時鐘背面看進去,另有玄機。

映像展示室──「土星座」入口有座船艙控制室造型的工作室,擺著之前和現在獨家播放動畫短片的故事繪本。過了入口要排隊,排隊地方的地板、牆和柱子都有斜坡設計,牆和柱子用立體的造型化石(貝殼)鑲嵌上去。隊伍移動時可以順便觀賞牆壁的壁畫與裝飾,也可感受到起伏傾斜的地面。

「土星座」是間可以容納80人的小型電影放映室,有如向下斜挖的洞穴。後方有一座透明玻璃的電影播放操作室,可以近距離從任何角度看到播放室裡放映師如何操作播放儀器。頭頂的天花板繪成一片天空,藍藍的天空中日月互相輝映,朵朵白雲深綠淺綠的草葉點綴天空四周,幾架飛機、幾隻鷹於其間遨翔。土星座兩旁的窗子與飛機艙窗子的造型相同,讓戶外的自然光線可以照射進來,當電影開始放映時窗子會由下往上升起,搭乘飛機的臨場感十足。裡頭的位子很舒服,一階一階的座位像梯田似的座椅方便參觀者觀賞吉卜力美術館內獨家播放的短小動畫。進場時,必須拿出進館時所發給的票卡給工作人員才能進去觀賞,入場券票卡一人只能看一次。當天看的是《相撲小老鼠》,影片雖短,但是全場的大人小孩卻牢牢的被小老鼠的一舉一動吸引,隨著劇情發出驚呼聲。

土星座定期播放的電影是由二馬力工作室、GHIBLI工作室製作的短小動畫,只在土星座才看得到,並未製成DVD對外銷售,喜歡所播出動畫的人可以到三樓圖書閱覽室買該動畫的故事繪本(一本約400日幣)。
相較之下,皮克斯的短小動畫就比較商業性了,我們不只在展場內可看到,還可以透過書店或網路買到他們的動畫短片DVD。

動畫展示室──入口處有棟迷你的歐式樓房造型的木櫃──吉卜力之家, GHIBLI工作室歷年來的動畫與吉卜力成員的工作情景都被鑲嵌在此,依造年代順序排列,讓人一目瞭然。木櫃上一個個小門龕都會有驚喜的發現,尤其是看到化身為《紅豬》裡的波魯克豬頭人身的宮崎駿,更是讓人體會到他對於豬的情有獨鍾了。當仔細看小門龕裡的展示模型時,有個小孩就打開我們原先沒注意的小窗戶。哇!可以看到吉卜力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我們兩個忍不住也開開關關地玩了起來。這是專為孩子設計的,因為高度是孩子的身材高度,感謝那個孩子讓我們發現這麼有趣的設計。

沿著牆前進,可以看到動畫製作原理的展示品,這些實物的展示品由淺入深、由早期到晚期、由簡單到複雜的方式說明動畫製作原理與演進的過程。

有靜態的展示,從早期手繪紙上分解的動作到利用賽璐珞片繪製動畫。

動態展示有一座圓形大轉盤,轉盤最外圈有小梅小月和小龍貓高高低低在一起玩跳繩,中間有中龍貓跳上跳下,最內圈貓巴士在跑步,最上層還有蝙蝠飛,這些模組的動作僅有些微的變化,當轉盤開始轉動時,每秒跑18格,剛剛眼前靜止的畫面整個動了起來,有的跑、有的跳、有的飛,動作連續毫無阻滯就像真人的動作般自然流暢。皮克斯動畫展中也有相同的三度空間動態旋轉盤(圓型的立體模型),用的是玩具總動員裡的造型玩偶。我們猜想皮克斯一定是看了吉卜力的展覽,所以也設計了這樣的立體旋轉盤。

展示室中還有一個玻璃展示櫃,裡面有天空之城的機器人,利用視覺暫留原理製造出小鳥環繞機器人飛翔的感覺。上昇海流有2層,用不同速度持續轉動的視覺暫留影像效果,外面小鳥轉比較快,中間機器人只有底下的圓盤慢慢轉動,就造成小鳥往上飛的錯覺。

還有幾個更大的玻璃展示櫃,展示著原畫如何被拍成電影影片,最後再藉由播放儀器播放到銀幕上。另有兩台手動放映機,吸引每個人去轉動,由於轉動速度不同,產生的畫面效果也不同,你可以控制影片裡人物的動作快慢、往前或往後,感覺自己就像是放映師。

中庭──迷路到外面中庭,看到一個造型典雅的涼亭,涼亭下有可壓出水的老式汲水器。汲出的水順著淺淺的水道流往太陽公公笑容滿面的圓形排水蓋。中庭還栽種許多漂亮的花草,充滿盎然的綠意,屋簷下堆著許多柴薪,聽說工作人員有時會在這裡劈柴,這些柴薪是草帽餐廳要用的。站在鋪著看似規則卻又不甚規則的紅色地磚上,戶外的陽光照拂下,有種酷似《霍爾的移動城堡》裡帽子店的後院。中庭通往一樓的樓梯,扶手是綠色的,踏板是木頭材質,也非常樸拙可愛。


動畫準備室──「映画の生まれる場所(ところ)」展示出動畫前置作業的工作空間,一共有五間,我們看到房間的天花板,掛著模型飛機和無齒翼龍。還有半立體的人型和半個桌子連結到牆上,可以節省展示空間,展示物從具體延伸到牆面上的平面畫作。

一幅幅吉卜力工作室出品動畫中的人物或場景的素描與原畫在桌面上牆上。繪製動畫的媒材、工具、顏料唾手可得,一罐罐的上色顏料、一玻璃罐一玻璃罐、用過的短鉛筆、一筆筒一筆筒的水彩筆、一玻璃罐的花生與散置的花生殼、茶壺與茶杯、零食罐、個人喜愛的小擺飾把玩品……,動畫師低首伏案的身影宛如就在眼前。這個展示室除了呈現動畫師工作室的樣貌外,最令我吃驚的是汗牛充棟的書籍,各類圖鑑、美術、戰爭、服裝、建築、環保、交通工具、兒童文學……的書籍佈滿牆壁上的書架。地上也是這裡一疊那裡一疊的到處都是書,讓我嘖嘖稱奇與感動。也有好多本關於建築物、服裝、植物、汽車、飛機、人物的相簿,應是動畫師作畫的靈感來源。原來動畫師筆下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再三參考,融合自己的創意想像後才下筆完成的,不是只要會畫圖而已呢。還有些草稿、分鏡圖表、腳本、完稿上色號碼圖等展示物品,讓參觀者腦中勾勒出動畫師逐步分工完成動畫的過程。

企劃展示室──這間展示室有不定期的特展,我們參觀時正是《崖上的波妞》特展,從2009年5月23日~2010年5月(預定)。裡頭有數十萬張的草稿原畫、連續動作的畫本、手一搖搖桿波妞就開始在海浪上奔跑起來的操作物等展示物、 大型的波妞立體模型、巨大的水晶球裡有波妞和妹妹們,手壓下去還會彈回來。這裡可以看見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對2D手繪動畫的堅持,例如:波妞的妹妹全部是手繪出來的,沒有一隻相同,完全不用電腦做複製的工作。﹝1﹞

遊戲室──《龍貓》動畫裡小梅找妹妹小月遍尋不著最後求助於貓巴士,小梅沒告訴貓巴士要去哪裡,只見貓巴士拔腿就跑,不一會兒就來到小月的身邊。即使你不知道你想見的人身在何方,貓巴士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載你到任何你想見的人身邊,這一段真是集溫馨與神奇於一爐。看過《龍貓》這部動畫的人對動畫中的貓巴士一定會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吧!美術館裡因空間因素有一部比動畫裡所呈現出比例還要小的貓巴士,對人是多麼的有吸引力,只可惜規定國小(含國小)以下的小朋友才能玩,我們這些大人只有一旁乾瞪眼的份,事後頻問小朋友進去玩的感覺如何,企圖用想像來滿足被忽略的童心。貓巴士全是用布質的材料製成,柔軟又有彈性,還有許多煤煤蟲可供小朋友玩枕頭戰,小朋友嘻笑的聲音此起彼落,家長們一律被請在柵欄外等候,一名工作人員適時的控制人數與禁止家長拍照,另一名工作人員專注的看顧爬上爬下鑽來鑽去的小朋友,讓人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對安全的講求與注重。

圖書閱覽室──貓巴士的後面有一間三鷹圖書室,裡面放著宮崎駿和博物館建議的書籍,他們希望孩子藉由書籍去感受陌生和神秘的事物。我們可以在這裡自由瀏覽裡頭的書,有許多繪本,也有吉卜力出品的動畫書籍,服務台有販賣館內獨家放映的動畫短片的繪本。

MAMMA AIUTO紀念品店──「MAMMA AIUTO」是《紅豬》裡兼有壞蛋、善良、逗趣、人性化等誇張特質於一身的空賊,帶著飛行護目鏡、滿臉鬍鬚、露出大白牙、脖子紮了一個綠色蝴蝶領帶的空賊頭頭就是這間紀念品的註冊商標。店裡販賣宮崎駿動畫中出現的角色所製成的各類紀念品,有原畫、印刷畫、布偶、明信片、手機吊飾、吸鐵、馬克杯、瓷器、拼圖……等,每一樣東西都非常可愛,是個會讓人荷包失血的地方。

草帽咖啡屋──遊客可以攜帶自己的食物在美術館的戶外空間野餐,也可以選擇在餐廳用餐。美術館唯一的餐廳,取名「Straw Hat Café」,這個名字容易讓人聯想到《海賊王》的草帽小子魯夫,但是應該不是,較有可能是《紅豬》裡帶草帽的紅豬波魯克或《龍貓》裡小梅遺落在樹叢外的草帽。紅色拱形的門框與窗框,搭配鵝黃色的直木條紋牆壁,戶外擺著綠色的鐵製桌椅,草帽咖啡屋的造型與顏色,自然的融入美術館成為展示的一部分。
旁邊有一個洗手枱,貼心的為小朋友準備踏板,還裝上《魔女宅急便》裡的貓咪水龍頭,每個看到的人,都忍不住要洗一下手。


屋頂上的花園──「屋上のロボット兵は守り神」走到貓巴士外的小平臺,有座只能容兩人側身通過的迴旋鳥籠樓梯,順著迴旋鳥籠樓梯拾級而上,看到《天空之城》裡的4 公尺高機器人站立在枯乾的草叢中,巍然迎接遊客的到訪,雖然相遇是如此的遲,幾乎是在逛完全館後才會到屋頂,但機器人就該出現在天空,不是嗎?他的身上還長出雜草,想到製作他的人偷偷塞了一些種子在他身上,不覺莞爾。擁有全館裡唯一可以和宮崎駿動畫裡的人偶照相與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一旁守株待兔了好一會兒,可見機器人受歡迎熱門的程度。下午三點後,館內的參觀者變少了,要跟機器人合照,愛拍多久就拍多久,完全不用排隊。



從機器人身後,經過彎彎曲曲的幽林小徑,就可以看到藏在最裡面的飛行石,上面刻著我們看不懂的文字。先是機器人,接著是飛行石,屋頂上刻意製造的荒煙漫草,美術館旁參天的大樹,連接周圍的井之頭恩賜公園,感覺真的來到《天空之城》一般。

其他──走入陽台,有2隻可手搖發出聲音的魚形長條鐵椅子,旁邊則是一個鍋爐機器人飲水機,椅子和飲水機都可讓大家轉動把手,嘰哩嘎拉的玩。



每間廁所的壁紙都不一樣,女廁外的休息室很像《魔女宅急便》琪琪的老家,屋樑上掛著乾燥的花草,除了可坐的精緻座椅,還幫媽媽們貼心的準備小男生的便盆,以及小朋友專用的洗手枱。

美術館的迷人力量
「我是個心中充滿遺憾的父親……不過,我倒希望能扮演好祖父的角色。目前我正摩拳擦掌等待那一天的到來。我想當一個可怕又奇怪的祖父……。比方說,孫子一進到祖父的房內,就看到一大堆讓人毛骨悚然的東西。雖然我說這滿屋子的東西小孩子都不可以碰,但小孩子鐵定會想盡辦法要去碰碰看。或是我要孫子對他的父母絕對保密,然後找來一部拉風的車子帶孫子去飆車等等。……那種怪老頭常常在英國的讀物中出現,年輕時做盡各種事,因此便決定在晚年要好好地享受餘生。我想變成那種爺爺,好為孫子們製造驚奇。只是,我不曉得該怎麼做,首先需要一個場所吧,有了場所,爺爺才有存在的空間。」﹝2﹞

上面一段文字,或許可以理解宮崎駿除了製作精彩的動畫給孩子看,也為了讓孩子們開心而建造吉卜力美術館。想要讓孩子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美好和驚奇有趣的事物,希望孩子來到美術館能得到這些樂趣。成立吉卜力美術館,全是為了孩子。但實際來到吉卜力美術館之後,不僅小孩開心,連大人也愛,宮崎駿打造的吉卜力美術館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大師親自捉刀──宮崎駿在東京近郊的三鷹市建立吉卜力美術館,讓喜歡吉卜力作品的觀眾可在館內重溫他們過去的動畫作品。過去的作品包括《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魔女宅急便》、《魔法公主》、《霍爾的移動城堡》等等。

「宮崎駿本人親自設計建築草圖,將動畫裡頭千變萬化的空間場景,落實為現實世界通向動畫想像世界的時光隧道。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反映了宮崎駿對自然的熱愛,和動畫作品的主題遙遙呼應。博物館共有三層樓,還有一個野草叢生的天台,就像經常在宮崎駿作品裡出現的原始森林。館內充滿夢幻色彩,用色鮮豔,畫滿花草樹木,就如井之頭恩賜公園有不少樹木,環境幽靜,美術館開在這兒一點都不突兀。在美術館裡,參觀者能欣賞到宮崎駿的原畫,也能深入瞭解宮崎駿的動畫製作過程。





建築物本身就是一個主要的展示體,館內更是跳脫傳統邏輯的思考模式,逆向操作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空間。絕大多數美術館所要求的恆溫恆溼的密閉空間、深怕參訪者迷路的動線指標、嚴防觸摸展品的禁令、阻絕奔跑、喧鬧的限制,在這裡完全被宮崎駿抛到九霄雲外,手工打造的彩繪玻璃直接向公園的陽光敞開,多數展品歡迎碰觸,迷宮般的展覽空間更鼓勵參訪者的童心探險,大人小孩幾乎都充滿了好奇,在各種逆反常規的通道口四處鑽動,找尋藏在意想不到的角落中的宮崎駿動畫主角與場景。」[3]

童心童趣的探索──心裡永遠住著一個小孩的宮崎駿,秉持用小孩子的心、用小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看進大人所看不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真實的、純真的、單純的、有趣的、想像豐富的、充滿希望的、情感是真摯的。吉卜力美術館要喚醒參觀的人們沈睡已久的赤子之心,讓人們重新體會純真的美好,在參觀的過程充滿驚奇的設計、小角落暗藏玄機,這些看似普通卻又不平常的地方就等著你來探索,用普通的肉眼是看不出來的,要用童心童趣的眼睛才看得到喔。大龍貓票亭賣色相不賣票、窗框裡的貓偶是牠偷窺我,還是我偷窺牠呢?
在屋裡就可以看到屋外天空之景莫非有透視眼、追蹤地上的貓咪腳印來玩躲貓貓、大時鐘會和你約好時間跳長短針雙人舞給你看、看進大時鐘的背面裡頭還有人跟你招手、鑲著螺貝粗粗顆粒的牆壁是不能散步的沙灘、一條條鋪在戶外平臺的大魚要曬成可供人坐的魚乾、趴在鑄鐵樓梯欄杆上才能打彈珠、沒有在飛機上看電影的經驗來「土星座」就對了、穿進小拱門歡迎來到解放天地、土星座高低不平的地面閉上眼睛走才會感覺是平坦的……。這些小細節小發現重啟人們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讓人重新尋回赤子之心,只要擁有赤子之心的人,美術館毫不保留提供你探索的場域。

大師愛跟小朋友開玩笑──館長中島清文表示,當宮崎駿手邊沒有動畫電影要忙時,喜歡小孩的他常到這座美術館,並親自製作展出物,透過製作物跟小孩溝通、開玩笑,宛如童心未泯的老爺爺。
「我覺得他(宮崎駿)是很有童心的人,好像十幾歲的小孩一樣,」中島清文描述,宮崎駿每當做好一個館內的新展出物時,就會很得意地拿給大家看,還一邊很興奮地說,「你看你看,是不是很棒?」
有一次,宮崎駿在館內畫十隻青蛙,以重疊的方式藏在不容易發現的地方,有些青蛙在水面上,有些在水底下。宮崎駿看到小朋友在找青蛙時被騙,他就好高興。﹝4﹞

知識教育的追尋──「動畫準備室」裡按繪製動畫的步驟重現動畫師的工作內容、工具配備。「動畫展示室」分靜態與動態方式來說明動畫製作的原理。這些實物的展示品由淺入深、由早期到晚期、由簡單到複雜的方式說明了動畫製作原理與演進的過程。從早期手繪紙張上分解的動作到利用賽璐珞片繪製動畫。利用動態模型轉動呈現的視覺暫留來說明動畫每秒24格的拍攝原理。動態模型的上色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高速旋轉下,只要有一個地方顏色不對或是位置不一樣,旋轉時畫面會突兀。每一組循環的動作位置角度也要設計好,否則快速旋轉時動作會不順暢。看似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卻一點也不簡單。一張張圖片如何變成動畫被播放出來,在這裡也有機器設備呈現出來。「土星座」後方的透明放映室除了看到放映師如何播放電影,也看得到影片放映的器材。雖無文字說明,卻清楚傳遞出動畫這一行業相關的知識,逛完美術館腦袋無形中也裝滿飽飽知識。
自然生態的哲思──「宮崎駿第一次覺得樹很美,應是發生在國三時。三十歲時,看到山毛櫸枝頭長出嫩芽,竟忍不住驚嘆起它的美麗。從那一刻起就開始對植物產生興趣──覺得樹木這種植物真是美。」〔5〕

宮崎駿的動畫裡有濃厚的生態保護的氣息,或許跟他喜愛樹有關。從《風之谷》的腐海與王蟲、《天空之城》由樹根包覆的飛行石、《龍貓》裡龍貓住的大樹洞與鄉村風景、《魔法公主》中森林守護神麒麟獸、《神隱少女》的河神、《崖上的波妞》海洋的反撲,動畫裡的自然生態是曾經美好令人懷念的,希望喚醒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我太太突然打電話到工作室來,說有好多好多的飛蟻從庭院裡那棵枯死的圓木跑出來,眼看就要展翅飛走了。她問我要不要把圓木燒掉。我說千萬不要燒掉。我太太卻說,如果讓它們飛到附近或家裡的話,恐怕會把木造地基啃得亂七八糟。我說家裡就算被啃壞掉也無所謂。」〔6〕 這一段話也更能體會宮崎駿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心,這分心也被表現在吉卜力美術館裡。
吉卜力美術館從外觀望過去,整個就是被綠色包圍的感覺,地面種滿了各種花草樹木,一些地方也放置大量的盆栽,室內沒種植物或放盆栽的地方,乾脆用植物風景畫來取代。不僅如此,連立體的空間也不放過,讓爬藤類植物隨意的生長攀附,愛怎麼長就怎麼長,美術館的屋頂也種滿各類植物,完全不擔心爬藤植物的根莖與屋頂植物的根會破壞美術館的硬體建築。整座美術館雖是水泥建築,但卻充滿大自然的氣息,好像與三鷹市井之頭恩賜公園的草木相競爭誰比較綠。

建築空間的奇幻──「一起來當個迷路的孩子吧」這座很不乖的美術館,沒有參觀指示牌,沒有動線規劃,有許多的門、空橋、樓梯、過道、旋轉梯,可以館內館外相通,到各個樓層有好幾種路徑。

外觀是鵝黃、青綠、湛藍、淨水白、粉紅等深淺不一的彩色牆面,像是哪一個小孩不小心打翻了油漆桶,流滿了吉卜力美術館的牆壁。手工打鑿的圓形、橢圓形的窗口,彩繪著動畫造型的玻璃,像極了龍貓半張著眼睛的慵懶模樣。

圓弧形的外牆、不規則的外形,少見一般建築的方正直線條。裡面高高低低的空間與外面弧形的外觀讓人聯想到奧地利的「百水公寓」、巴塞隆納的「米拉之家」、日本三鷹市的「天命反轉屋」。這些建築完全解構大家對建築的概念,表現豪放不羈的想像力,有著鮮豔的色彩、彎曲的線條、 每一扇門窗形狀都不一樣,營造出空間流動的感覺。吉卜力美術館這樣的建築設計讓參觀者有種像是進入秘境探險般的心理,隨時接受新的發現、新的驚喜,也多了份奇幻的想像。

處處美感的薰陶──「回顧我自己的童年,我們這一代可說是喝通俗文化的奶水長大的。我看俗惡的雜誌,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當然也想做相似的事。我從事動畫工作,為的並不是推行什麼藝術運動,我只想做出兒童會感興趣的作品,並讓孩子們擁有屬於他們的美好時光。」〔7〕 宮崎駿基於自己的成長經驗,深知從小接觸的事物會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力,美感的經驗會根植於孩子內心,讓孩子多接收美的事物,記憶較多美的感受,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或許會少掉許多的粗俗。

「1965年在東映動畫時高畑勳擔任《太陽王子》導演,宮崎駿擔此片場面設計原畫工作。1971年轉往A Pro.與高畑勳一起合作《熊貓家族》、《小天使》。兩人一直是亦師亦友的工作好伙伴,高畑勳是個『貫徹到底』、『對一個畫面的堅持』完美主義的人,宮崎駿也深受高畑勳此種性格的影響」〔8〕

製作動畫的完美性格也被表現在美術館的設計上,宮崎駿認真的看待美術館這件事,對品質嚴格的把關,做出很有質感的東西,美術館內處處顯出對美感細節的精雕細琢。彩繪玻璃構圖顏色動作表情的質感與動畫呈現的質感無一不同、牆壁上天花板上的彩繪壁畫、高水準高品質打造的常設展示模型與裝置、鑄鐵雕花的欄杆、燈座的設計、燈光氣氛的營造、木頭門上精緻的把手、地面上拼貼的地磚、高質感的木質傢俱及地板、各種彩色配色活潑協調、大量精細鐵鑄的龍貓鐵面臉水龍頭貓咪、屋頂上高大的機器人、甚至連廁所也佈置成英國的鄉村風。每一個小地方每一個小細節都沒有被忽略,不矯揉造作,美感自然而然的呈現,真是名符其實的美術館。

兒童為主的設計──童年不是為了長大成人而存在的,它是為了童年本身、為了體會做孩子時才能體驗的事物而存在的。〔9〕 宮崎駿的童心世界中,兒童才是主角,吉卜力美術館設計也以兒童為出發點。

怕展示櫃太高孩童看不見,地面增設木製腳踏板。為滿足孩童的好奇心設計許多可以動手操作的展品。樓梯鐵鑄欄杆上鑲嵌的彈珠只有孩童的身高才易看到。鑲嵌吉卜力作品木櫃的窗戶只有孩童的身高才易發覺去開啟,大人則要蹲下來才會發現。大時鐘背面裡的雕塑大人需要彎下腰才看的到,孩童只要站著就能看清楚。鐵鑄旋轉梯大人要縮著身體才能上下,孩童站直就能輕鬆上下。戶外平台的貓咪水龍頭洗水枱,地上有木製腳踏板供孩童使用。廁所裡有孩童專用馬桶、洗手枱、梳妝鏡。每間廁所都設有嬰兒座椅,媽媽上廁所時能看顧小寶貝。「土星座」的座位考慮周全,即使矮小的孩童也不會被前一排的大人遮蔽視線。動畫準備室裡許多東西都可以拿起來看、翻開來看、打開來看,工作人員笑瞇瞇的站在一旁不會阻攔。貓巴土供孩童貓體驗小梅、小月搭乘的心情。動態展示室裡沒有長篇大論的文字說明,有的只是具體物件的展示,卻更容易一目瞭然。

吉卜力美術館除了靜態的原畫或動畫製作說明等和立體模型展示物外,最特別的是為可觸摸或可操作的展示物。沒有過多的文字知識灌注,沒有太多的理論說明,只有實物的展示、可觸摸與操作的展示物,非常符合孩童的認知理解力。這和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很像,所有的展示都可讓孩子觸碰,視孩子為主體。相較之下,在台灣的皮克斯影展則多為平面的展覽,雖有模型,但不能操作或觸摸,且展示高度多為大人,並沒有為孩子著想的設計。在吉卜力美術館孩童完完全全被尊重,受到隆重的接待,可以盡情的探索。


美術館的宣傳活動

當吉卜力工作室動畫上映時,吉卜力美術館多少會籠罩在動畫的光環下,吸引較多人的目光,一旦沒有動畫上映時,平時吉卜力美術館有什麼特別的宣傳或活動吸引人去參觀呢?

三鷹市政府日文網頁,正中央有三鷹之魅力區塊,點進去就可瀏覽到吉卜力美術館的參觀資訊。另有英文、中文、韓文的頁面,每種語文的網頁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與吉卜力美術館相關的訊息。不管是日本人非日本人都可透過三鷹市政府的網頁獲知吉卜力美術館的參觀訊息。

美術館現場並不販售門票而是採代售制,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吸引遊客的行銷手段──要先預約才能參觀,如果臨時想參觀卻買不到門票,將帶著遺憾回家,心中始終對吉卜力美術館念念不忘,這比參觀過美術館帶著滿滿回憶回家還要令人難忘記啊!門票分國內與國外販售。日本國內購票,要瀏覽門票代理商Lawson便利商店的網站,吉卜力美術館購票資訊位於視窗正中極顯眼區域,並有許多活動消息不定期發布,門票採預售制且分時段入館,在買票時就要選擇入館時段,如此可以控制入館人數,提供最佳的參觀品質,避免館內人數太多,降低服務品質,真是替參觀者設想周到。台灣購買吉卜力門票由東南旅行社代理,在東南旅遊網首網左邊,點進國外旅遊區的宮崎駿,便可獲得吉卜力美術館購票訊息。其他地區購買吉卜力的門票都可從代理商的網頁清楚的獲得訊息。藉由代售門票制度,原先無購票意願的人也可透過代理商的網頁獲知美術館的訊息,無形中具有廣告的效果,也增加潛在隱性的參觀客層。

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在海外地區由迪士尼代理發行放映與DVD販售,迪士尼是一國際性動畫王國,透過迪士尼的高知名度與行銷能力可打開西方接受吉卜力動畫的大門,西方人因對宮崎駿的認識或許會展開追尋吉卜力的腳步,與宮崎駿關係密切的吉卜力美術館,將可吸引日本以外的參觀人潮。

美術館的日誌從一開始不間斷紀錄美術館的點滴,企劃展示室的展品每隔一段時間便翻新,隨時有新消息與新展品,如此也將提高參觀者回流意願。

吉卜力(GHIBLI)與皮克斯(PIXAR)
這兩家公司分據東西兩方的動畫電影大咖,在展覽上有什麼異同呢?

皮克斯簡介

一、3D王國PIXAR:
在皮克斯每一部動畫的片頭中,可以看到一個蹦蹦跳跳的小檯燈。皮克斯的前身是一個專為電影製作特效的電腦動畫部門,1986 年才取名為皮克斯(PIXAR)。由於約翰‧萊斯特(John Lasseter)突破平面動畫的限制,製作了《頑皮跳跳燈》3D 動畫示範片,片中的小檯燈維妙維肖,畫面立體逼真,引發熱烈的迴響,因此小檯燈後來成為皮克斯的標誌。接著《小錫兵》贏得了第一座奧斯卡動畫短片獎,之後又以《小錫兵》發想,製作《玩具總動員》。 1986年,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於美國加州舊金山市近郊成立。剛開始,雖然他們創意十足,卻賺不到一毛錢。直到1995年,第一部動畫劇情長片《玩具總動員》誕生,才鹹魚翻生。他們以電腦技術突破二维平面空間的限制,打造了一個虛擬的立體世界,在藝術性、想像力和真實之間創造了一種平衡,讓虛擬世界更貼近真實。後來,每次皮克斯動畫上映,都廣受歡迎。1991年,皮克斯開始與動畫片龍頭老大迪士尼公司合作,發展動畫電影;2006年,兩個公司正式合併。

二、皮克斯的作品
《玩具總動員》(Toy Story, 1995)
《蟲蟲危機》(A Bug's Life, 1998)
《玩具總動員2》(Toy Story 2, 1999)
《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 2001)
《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 2003)
《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 2004)
《汽車總動員》(Cars, 2006)
《料理鼠王》(Ratatouille, 2007)
《瓦力》(WALL.E, 2008)
《天外奇蹟》(Up, 2009)

三、在台灣高雄的皮克斯動畫20年回顧展:

走進展場,皮克斯世界裡的手稿、3D 模型、故事板、彩色腳本,以及幕後工作者的影片,就為參觀者揭開製作動畫的奧秘,感受動畫藝術的魅力。展覽深怕參觀者迷路,所以設計詳細的指標,動線是單一的,裡頭雖彎來彎去,卻只是單純的由入口走到出口,完全沒有迷路探險的快樂。

展覽內容以動畫藝術的三大元素:角色、故事和世界來架構。故事和角色是動畫的靈魂,動人的故事更是重要的基礎,也是製作過程中最費時的,從構想、撰寫腳本到故事板,都須不斷推敲、精鍊。皮克斯動畫故事的發想,許多是來自生活的觀察,如《頑皮跳跳燈》、《小錫兵》,是導演萊斯特觀察親友嬰兒的淘氣行為而來,而《海底總動員》的故事,是來自導演史登頓對於父親太擔心小孩的心情而發想,主角小丑魚身陷在牙醫診所魚缸的情節,則是他小時候看牙醫時的觀察。
好的角色可以引領人進入故事情境中,展場中有許多有趣的角色設計圖,如《汽車總動員》中的拖拉機如何從牛變身,以及《超人特攻隊》的小傑克,如何從小嬰兒變成超能力噴火傑克。還有《怪獸電力公司》裡的毛怪,曾經被設計成戴眼鏡、領帶或多腳的樣子呢!《瓦力》裡的主角瓦力,常常要把垃圾收進肚裡,並折回成一塊立方體,變形的過程都經過了皮克斯藝術家們精心的設計,他們絞盡腦汁去揣摩角色的造型、神情和動作,甚至還要製作模型實驗出角色的體型等。

皮克斯近年來的《料理鼠王》、《瓦力》和最新作品《天外奇蹟》的創作過程,也在特輯區裡一一展現。例如《料理鼠王》中的小老鼠想成為法國料理名廚的夢想,為了呈現餐廳廚房裡的情景,皮克斯團隊真實的進入廚房、學習做菜,並觀察、記錄老鼠的活動。
大型幻影箱就是吉卜力美術館中的圓形大轉盤,只是角色模型換成《玩具總動員》中的人物,在黑漆漆的密閉展場裡,轉轉停停,停停轉轉,看得頭都昏了。

吉卜力美術館VS皮克斯影展的異同點:
相同點:
1.展出都包括繪畫手稿、概念、雕塑、數位裝置等,忠實地呈現電腦動畫創作背後細膩與實務操作的過程。
2.展覽中都有新近作品的特展。
3.館方都有限制人數的要求,但皮克斯影展的人數仍太多,參觀者無法輕鬆的看展覽。
相異點:
1.對兒童的重視不像吉卜力美術館,但是短片的播放、大型幻影箱、熟悉的動畫人物對兒童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可惜孩子不能用手操作這些展覽品,只能用眼睛看;可惜多數展示品太高,要大人把小朋友抱起來才看得到。
2.吉卜力美術館歡迎參觀者迷路,皮克斯影展(高雄)擔心參觀者迷路,有明確的指標。
3.吉卜力美術館的空氣對流良好,但皮皮克斯影展(高雄)因參觀者太多,導致空氣不佳。
4.吉卜力美術館展場的光線良好,善用自然光,但皮皮克斯影展(高雄)只有室內燈光,就是一般美術館參觀的感覺。

吉卜力美術館畢竟是一個「館」,展出物當然比皮克斯的巡迴展豐富,而且多了許多為孩子設計的手動展示物,拿來相比是不公平的,但藉由兩者的比較,可以讓台灣的美術館、博物館等思考,如何更尊重孩子,如何寓教於樂,讓參觀者可以在欣賞展覽品中,玩得很快樂,也獲得主辦單位要傳達的訊息。
吉卜力美術館與高雄市兒童美術館
本篇報告中,要特別介紹台灣的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原因是它和吉卜力美術館一樣,極為重視兒童,所設計的硬體設備(戶外或室內)和展出物都以兒童為主。

專為兒童設置的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
(吳珮瓏攝)

「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是是國內公立博物館中首座專為兒童所設置的美術館,有著三層樓主體建築及戶外景觀花園,是一座兼具文化、藝術、教育、休閒、遊戲的生態景觀園地。不同於學校的藝術與人文教育,「兒童美術館」整合美術館教育與兒童藝術教育領域,結合互動展示與藝術教育推廣活動,藉由主題策劃的方式,提供更豐富、有趣與活潑化的教育展示設計,藉由遊戲、創作、探索、觀察、體驗、想像等方式,讓孩子透過藝術在遊戲中學習。
例如:戶外的沙河可讓孩子在裡頭盡情玩沙,一旁就有洗手洗腳的地方。(旁邊立著「禁止野放小孩」的標誌)(吳珮瓏攝)

館內正展出黃沛瀅設計的「歡樂洞洞堡」,外型用瓦楞紙做成的不規則山洞,牆上挖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洞,孩子可以從洞口鑽進鑽出,裡頭還放了溜滑梯。其他的展示也很有趣,可惜有些是大人禁止玩的(和龍貓巴士一樣)。(吳珮瓏攝)

兒童文化產業的吉卜力美術館
日本動漫文化創意產業以成人與兒童為訴求對象,吉卜力標榜以兒童為訴求對象〔10〕,吉卜力訴求的對象佔主流當中多少部分呢?文化創意產業,講究的是腦力、人力的投入,它用大量的人來完成工作。吉卜力相較於完全用3D製作動畫的動畫公司所費成本與時間都高出許多。吉卜力2001年推出《神隱少女》、2004年推出《霍爾的移動城堡》、2006年推出《地海戰記》、2008年推出《崖上的波妞》,持續不斷的動畫問世獲得極大的回響,以動畫延伸出的吉卜力美術館也連帶湧進每年70萬的參觀人潮,就目前兒童文化產業而言,吉卜力獲得的成功是肯定的。
文化產業是一種高知識、高智慧的競爭領域。沒有高超的策略,再巨大的發展雄心和規畫也是空。〔11〕 宮崎駿對吉卜力有永續經營的規劃,在《出發點》書裡提到朝企業化規模來經營吉卜力,〔12〕 希望企業化經營模式能活化吉卜力的創意。對物質已過分滿足的現代人而言,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是現代人的精神原鄉。
宮崎駿動畫傳遞出的童心、希望、環保、反戰的普世價值與吉卜力美術館帶給人們重返童心、想像力的飛翔、美感經驗的薰陶,環境保護的省思,都與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期盼相呼應。吉卜力創辦史上最年輕動畫監督(導演)米林宏昌執導2010年夏天劇場版新作《借東西的小矮人阿麗埃蒂》(改編英國作家Mary Norton於1952年發表的兒童奇幻文學《The Borrowers》),我們期待吉卜力推出的新動畫能繼續維持創新且傳達出上述的美好價值。在動畫的吸引下,更多人來參觀吉卜力美術館,參觀美術館後帶著滿足的心情回去過未來的生活。美術館傳達的不只是將虛擬動畫的呈現,而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型態的啟發。
結語
吉卜力美術館兼具博物館的教育性、啟發性功能與主題公園的歡樂特質,使其展現出強勁的魅力,帶給人們內心一種深層的觸動。或許,除了專為兒童所設的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台灣還能多幾間這種博物館,而不是一堆蚊子館。

引用資料
1.《THE ART OF 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林子傑、張文俊譯,台北市: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頁116。
2.宮崎駿《出發點1979~1996》,黃穎凡、章澤儀譯,台北市: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344。
3. 賴思儒。(一起做個迷路的小孩吧~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宮崎駿的動畫王國)。《藝術家349期》。台北:藝術家雜誌社。2004年,頁252。
4. 張漢宜。(吉卜力美術館:來當個迷路的孩子吧!)。《天下雜誌》2009.1.16電子報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old&s_dir=20090116&s_code=0389&s_cat=#c636257。
5.同2,頁467。
6.同2,頁311。
7.同2,頁75。
8.鈴木敏夫《樂在工作》,鍾嘉惠譯,台北市: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頁95。
9.同2,頁14。
10. 王受之《動漫畫設計下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57頁。
11.花建《文化+創意=財富》,台北市:帝國文化公司出版,2003年,頁441。
12.同2,頁101。


參考書目:
凌明玉。《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故事》。台北:文經社。2003。
Patrick Drazen《日本動畫瘋》,李建興譯,台北市:大塊文化,2005年。
宮崎駿。《出發點1979~1996》。台北:台灣東販。2006。
青井汎。《宮崎駿的動漫密碼》。台北:大地,2009。
張秀潔。(乘著科技起飛-皮克斯動畫藝術)。《國語日報第九版藝術教室》。台北:國語日報社。2009.09.13。
賴思儒。(一起做個迷路的小孩吧~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宮崎駿的動畫王國)。《藝術家349期》。台北:藝術家雜誌社。2004年
張漢宜。(吉卜力美術館:來當個迷路的孩子吧!)。《天下雜誌》2009.1.16電子報 http://epaper.pchome.com.tw2010/0 2010/2/25
張月鶯。(不可思議的皮克斯動畫藝術)。小典藏21期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I0023/159771/web/2010/3/30。

http://www.ghibli-museum.jp/ 吉卜力美術館2010/3/31
http://travel.mook.com.tw/news/news_4891.htm 百水公寓 2010/3/29
http://www.archifield.net/vb/showthread.php?t=555 天命反轉 2010/3/29
http://travel.mook.com.tw/feature/feature_358.htm 米拉之家 2010/3/29
http://www.city.mitaka.tokyo.jp/ 三鷹市政府 2010/3/29
http://www.lawson.co.jp/index.html Lawson便利超商 2010/3/29
http://www.settour.com.tw/ 東南旅遊網 2010/3/29
http://travel.tcoc.org.tw/columnpage/specol/totoro/totoro.asp台灣旅遊生活網2010/1/30
http://www.kmfa.gov.tw/Desktop.aspx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

Read mor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Joy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